刘瑜也逃不过焦虑?当中年自恋遭遇青春期自恋

作者:八段锦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自己过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调整情绪和亲子关系、收听我的音频,关注我就对啦~

刘瑜也逃不过焦虑?当中年自恋遭遇青春期自恋


文&主播:八段锦

原创首发“给妈妈们的心理学”


前几天刘瑜的演讲刷屏了,还配了一个特别适合传播的题目“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看过刘瑜的演讲稿,不由地长叹一声,精灵古怪的文青一旦踏入中年父母的洪流,也和热衷研究教育的妈妈们没什么两样:


嘴里说的都是最先进的理论:让孩子做自己啊、普通人也很幸福啊巴拉巴拉,但内心深处的底色还是“望子成龙的忧虑”。


没办法,这是写在基因里的,传了好几千年了。无论是打鸡血的还是大喊要佛系的,都焦虑。


01 焦虑就焦虑,接受就好


我是怎么感觉出来的呢,先看看刘瑜是怎么认定女儿终将成为一个“普通人”的:


女儿在清华附小上学,这里的家长们都是学霸,但是毕竟一个班里只能有一个第一,能上美国藤校的就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女儿肯定要成为普通人。


“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没考第一、没上藤校


(但是另一段里又说,普通人是开奶茶店、开煎饼摊的,这两个标准还是有点不同吧?)


刘瑜自己不是普通人,毕竟她是上过藤校的,但是她判断女儿像她那样不普通的机会很渺茫。所以到底该怎么办呢?


说清楚点的可能是这段话:


“不幸的人都在走别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辟蹊径。

人人都在做金融的时候,他去做互联网;

人人都在做互联网的时候,他去拍电影;

人人都在拍电影的时候,他去搞教育;

人人都在搞教育的时候,他又回来做金融。

这就是独辟蹊径。”


普通人需要这么折腾吗,原来你不是不鼓励竞争,而是要独辟蹊径去竞争?


那具体怎么独辟蹊径呢?


她讲了两件小事,你来品品:


第一件事,她说一个文科妈妈为了辅导孩子考大学,硬是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理工科学霸。听完这条新闻后,她就在妈妈群表态,以后让孩子开奶茶店好了。


结果其她妈妈也纷纷表示,都要孩子开奶茶店,刘瑜一看奶茶店竞争激烈,就改成煎饼摊了……


第二件事,是她的先生和她商量要不要给孩子学钢琴,她说不要,因为北京有300万孩子在学钢琴,要想出类拔萃,不是自取灭亡吗?还不如学古希腊罗马史呢。


原来她并不真想让女儿成为普通人以为的那种普通人,“别人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结果和大多数人一样混得不咋地”。


她也并不认为那种普通的“普通人”会幸福,只有另辟蹊径还辟出优势的人才会幸福,所以你不要和很多人竞争钢琴,但是你可以靠古希腊罗马史胜出啊!


这哪是不焦虑,分明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要和别人比,而且门槛更高了。


被彻底说糊涂了,到底是要佛系去开煎饼摊,还是学古希腊罗马史继续争,还是一边开煎饼摊一边学古希腊罗马史?(估计这样更容易达到刘瑜笔下的“普通”)


看完这篇文章,八段锦就搞明白了一件事,要想进化成不焦虑的父母,真不是上个藤校就能解决的。


不管你的孩子会不会成为普通人,但是只要做了父母,你就一定会成为普通人。


普通父母就是都会像疯了一样,玩命去找保证孩子幸福的灵药,但你不知道,那玩意儿根本就是一个传说。


刘瑜也逃不过焦虑?当中年自恋遭遇青春期自恋


02 打破焦虑的方法,是打破自恋


《与青春期和解》的作者劳伦斯.斯坦伯格说过一句话,中年和青春期并存是件挺讽刺的事儿。你的孩子还有无限的可能,而你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尽头。


中年人为什么那么爱说,“做个普通人就好”?


那是因为到了人生这个阶段,你突然发现青春时代的梦想刚好被摧残得所剩无几,而你再也折腾不动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也只能认了。


用刘瑜自己的话说就是,“青春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


但是中年人还拥有最后的倔强,就是“开奶茶店”、“开煎饼摊”,一听就带着浓浓的中年感。


奶茶店就是一直身不由己的中年人眼里,无比清新自由的选择;煎饼摊代表中年人被父母教育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得用来谋生的职业。


你随便抓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问一问,他们向往开奶茶店吗?开煎饼摊又是个什么东西?


口口声声说要孩子做自己,但中年人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让孩子做自己,就只能让孩子做中年人想做的自己。


无论是玩命鸡娃还是超级佛系,都是中年人的自恋,没孩子什么事儿。


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有句名言: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句话现在听来非常可笑,而华生也为自大付出了惨痛代价——三个孩子都得了抑郁症,但是这番话的精髓却始终阴魂不散。


刘瑜也逃不过焦虑?当中年自恋遭遇青春期自恋


那就是,父母永远认为可以通过行为塑造一个孩子,把他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甚至可以预先安排他的未来如何获得幸福。


处于中年期的父母,以一个“看到生命尽头”的口气对孩子说,“你将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那和你对一个新生的婴儿说,你终将会死去有什么区别?


让一个中国父母从心底里认为“我就是个普通人,你也是个普通孩子,所以我对你没要求,你干点啥都行”是非常非常难的,潜意识里总会有不甘,结果就会以一种自己以为是安慰、其实却让孩子生出羞耻感的形式表达出来。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恋高峰期,他们最需要知道的不是自己终将普通,而是自己到底哪里不普通、会不会有闪闪发光的未来。


除非他是真的喜欢摊煎饼,或者能从“给人提供美味早餐”这件事上得到莫大的幸福感,否则对他说“以后开煎饼摊”根本不是缓解焦虑,更像一种对他无能的讽刺。


你放心,凡是拿这个举例证明自己不焦虑的,绝不会以此为职业。孩子也会发现这奇妙的矛盾,你怎么去清华当教授,却让我去开煎饼摊?


有时候父母想安慰孩子,但总安慰不到点上,还把孩子激怒,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为你安慰的不是他,而是你自己。


如果你连自己是个普通人都还心有不甘,又怎么能真正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呢?


刘瑜也逃不过焦虑?当中年自恋遭遇青春期自恋

03 我们终将“普通”,还是从来就不“普通”?


小男人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你觉得我会成为乔丹吗?”


他非常痴迷篮球,乔丹是他的偶像。


答案显而易见。


大多数NBA球星在高中时就能达到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更何况是乔丹,后天需要的长时间高强度训练和机会,小男人基本都算错过了;再说先天吧,现在有谁能超越了人种的差别吗?


可小男人比我这个篮球小白更清楚他和乔丹的差距啊,难道他就想从我这得到一个否定答案吗?


我反问他,“你觉得呢?”


他说,“我不知道啊,有时候我也觉得不大可能。”


“如果你不能成为乔丹,你会觉得现在打篮球都是浪费时间吗?”


“当然不是,我现在变得多壮啊,就算不成为乔丹,我也比以前有了飞跃!”


小男人曾经很讨厌篮球课,身体也瘦弱,但是自从痴迷上了篮球,就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惊人变化,不但练出了优美的肌肉线条,还学会了灌篮,就是要跳得比篮筐高很多直接把球从上面扣进的那种,真的有种飞起来的感觉。


有一次他无意中在空中伸展了身体去扣篮,那个姿势被拍了下来,和乔丹著名的logo简直一模一样,太让人震惊了!

刘瑜也逃不过焦虑?当中年自恋遭遇青春期自恋

乔丹logo

那个姿势并不是一个常规的动作,完全是乔丹摆拍出来的,真正扣篮的时候是不会出现的,这得是多么心心念念,才会带来如此心灵感应式的神似啊?


我相信小男人将来不会和乔丹一样,他未来的梦想里甚至可能都不会有乔丹,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少年,现在正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以无与伦比的姿态赢得世界,因为想要变得不普通而拼尽全力,也在不断收获着成就感和挫败感。


梦想是否真的能实现,还重要吗?


青春期的核心任务是“身份认可”,也就是靠自己去探索明白“我到底是谁”、“我将要往哪里去”,而他们遇到的挫折已经够多了,但认可和支持却远远不够。


最后,我这样回答小男人,“我也不知道哇,不试试,谁又能肯定地预测未来呢?如果将来有人告诉你,你一定不会怎样,不管这个人是谁,你也不要信,谁也不能代替你自己去找到答案。”


十多年前,刘瑜还不是一个母亲时,她在《送你一颗子弹》中写道: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给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的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如果父母把孩子的幸福都背在自己身上,你和孩子可能都不胜重负;


如果你能被孩子的生命力感染,和他一起成长,他会慢慢成人,而你,还能保有一部分孩子般的活力。


刘瑜也逃不过焦虑?当中年自恋遭遇青春期自恋

无论是否出于善意,我们都无法替代孩子做出选择,无法像个预言家一样告诉他,你将来会怎样,我们自己的将来都还有很多可能性呢。


曾经的歌手陈美龄做了妈妈以后,因为把3个孩子都培养进了斯坦福大学备受关注,她说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张开眼睛做梦”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打开窗,要让他们知道,世界很大,有很多机会,有很多可能性,要让他们想象到自己的梦。”


“接着,我们要给予他为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使他抱有朝着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并且教导他,即使遇到挫折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气势,即便达成了目标也要有不耀武扬威的谦虚。”

刘瑜也逃不过焦虑?当中年自恋遭遇青春期自恋

作为一个母亲,我不愿意靠相信孩子终将普通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在孩子追逐也许不切实际的梦想时“及时地”掐断他的翅膀。


我更不喜欢用能不能成为精英作为判断孩子是否普通的标准。


什么是普通呢?


如果不是苏东坡、爱因斯坦、乔丹这样的奇才就叫普通、不去藤校就是普通的话,那大多数孩子的确终将普通;


但如果说独一无二就不普通的话,父母只要不再活在自恋中,睁开眼睛看见孩子,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没有一个孩子终将会普通。


· End ·

更多精彩:

北大心理教授:优秀孩子都病了?别把学校变成精神病院

70%的抑郁症源于青春期,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13个危险信号

接受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就可能放过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青春期   焦虑   古希腊   罗马   煎饼   中年人   奶茶   普通人   中年   父母   女儿   妈妈   梦想   孩子   幸福   男人   刘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