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青春期叛逆”四个阶段,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就晚了

作者:八段锦原创,请勿转载。自己过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调整情绪和亲子关系,收听我的音频、关注我就对啦~

心理学家:“青春期叛逆”四个阶段,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就晚了

2019年获金马奖11项提名、6项大奖, 2020年获第14届亚洲电影大奖的《阳光普照》,是近年来难得用隐喻的方式揭露中国家庭问题的电影。


片中的两个儿子,哥哥成绩优异、阳光善良,各方面都无可挑剔;弟弟却截然相反,问题少年,因为和同伙砍人被送进了劳教机构。


父亲对他们的反应也截然不同,他把哥哥当做唯一的儿子,家庭的骄傲,对他不吝赞美、鼓励,寄以厚望;对弟弟却嫌弃、冷酷,恨不得让他多坐几年牢。


转折,是在哥哥突然毫无征兆地跳楼自杀开始。


失去了大儿子的父亲,终于慢慢开始关心起小儿子。为了让小儿子能获得新生,他竟然不惜杀人。


如果说这样的父亲还不爱孩子,绝对是不公平的,但是说他不懂得如何爱孩子才好,也是真的。


钟孟宏导演这样解释影片的题目:


阳光普照之下,人在下面是没有办法遁形的,是好是坏,完全都被看得很清楚。再者就是,再怎么样,炙热的阳光底下永远都有阴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父母关注孩子的方式,就像永不疲倦的太阳,360度无死角地高强度照射,不容一丝阴影。


具体方式就是拼命赞美和鼓励他们认为好的,打击和否定他们认为坏的,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成长,没有任何中间地带。


孩子不敢在父母的探照灯下表达真心,父母也看不清孩子真实的模样。


遇见爱不稀奇,稀奇的是遇见“懂得”,这句话用在中国家庭里,再合适不过。大多数父母与子女之间不是没有爱,而是谁也读不懂或者承受不起彼此的极端表达。


心理学家:“青春期叛逆”四个阶段,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就晚了


01 两个生命盒子,决定了我们命运


台湾心理专家赵梅如在她的书《打开爱的盒子》中有一个说法,她认为人的内在有两个生命盒子,里面装着我们从小到大的各种故事,根据心情分为两种。


一个盒子里装着“我值得被爱”的欢喜和安心,那里面是让我们感到满意的人情交流、被爱的瞬间;


另一个盒子里装的是“我不值得被爱”的悲伤和落寞,满满都是挫败、倒霉、丧失价值感的经历


无论哪一个盒子,都能在生命中不断产生新的作用。


如果面对困境时,能从第一个盒子掏出暖心的故事,那些快乐的时光就能唤起“我值得被爱”的记忆,治愈现实里的伤痛。


而从第二个盒子里掏出的故事,却能像导火索一样触发我们的情绪地雷,让我们为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发雷霆或者痛苦不已。


认为自己值得被爱的人,会好好地表达爱;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人,却很容易用极端方式来“讨爱”。


就像电影里的两个儿子。


大儿子以为父亲只喜欢他的优秀,他只有不断去追求卓越才能被爸爸喜欢,他不能有任何阴影,也不能停下来喘息,太累了,所以他用自杀摆脱,表达自己不被家人看见的真实一面;


二儿子认为无法像哥哥那样优秀,也就永远得不到父亲的爱,于是换一种相反的方式引起父亲的注意,故意去做个“坏孩子”。


不仅孩子如此,大人也是如此。


父母用牺牲的方式竭尽所能成全孩子,但也免不了道德绑架和强人所难,明明已经是妨碍和伤害,却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


明明在控制,却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为什么不能听我的?”


……


类似的话在中国家庭里并不少见。


父母、伴侣、兄弟姐妹甚至是孩子,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指责,都可能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借口,却让你的内心备受折磨。


你以为父母或者伴侣已经是成人了,其实他们也有“我不值得被爱”的盒子,来向子女和伴侣讨爱。


觉得自己值得被爱的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很多人不惜用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方式“讨爱”,有人要先看懂这一点,才能终止彼此之间的伤害。


心理学家:“青春期叛逆”四个阶段,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就晚了


02 “青春期叛逆”四阶段


对于父母来说,解决孩子觉得自己“不值得爱”的问题,青春期几乎是补救的最后机会,如果不抓住,就可能会出现电影里那种极端的局面。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想成为真正的自己,尤其到了青春期,这种想法会达到最强烈的程度。


学者德瑞克斯根据阿德勒的概念,列出了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四个阶段。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是孩子的“叛逆”;但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却是孩子认识自己、想成为自己的关键期。


第一个阶段:“引起注意”


所有生命个体,都希望被所爱的人关注,会用尽方法引起对方注意,这样,他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比如小孩子会故意跌倒、扔东西等等,这都是“引起注意”的表现。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能做的就更多。


第二个阶段:“挑战规定”


青春期孩子有“舞台感”,自恋膨胀,他们以为自己像个演员站在舞台中心,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但他们的自信并不足够,需要更多的鲜花和掌声帮助他们确认自己值得。


当他们发现“正常”、“乖”、或者“优秀”还不足以引起注意,或者说那样要么太普通、要么太难或者不符合本心的话,他们会换一种更激烈的反抗方式。


比如你希望他早早写完作业不要熬夜,他偏偏一直玩手机拖到该睡觉的时候才开始写作业。


孩子的很多行为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你忽略他,他会从有点失望转为满腔怨气。


他这样做还是在试探你的底线,就是在说“我生气了,你怎么办?”,看你到底有多爱他。


如果他觉得在你心中“不值得被爱”,会变得更不愿意听话。


第三个阶段:“报复”


当孩子挑战你的权威时,就像你把小狗放在家里自己出门很长时间、小狗就会跑到床上撒尿一样,都是一种求关注的报复行为,你要好好多陪它一会儿、允许它有撒欢的机会可能很快就解决了。


但如果你没意识到这是一种“讨爱”行为,爱不通畅,冲突就开始了。


你生气、斥责甚至惩罚他,无论他怎样做都无法令你满意,这会让他认为他在你心中是“不值得被爱”的,在生命里给自己埋下一个“讨爱凝滞点”,甚至演变成“情绪地雷”


这时候他只想让你痛苦,你越痛苦,他才越能相信你在乎他。


所以,他就故意做些让你伤心的行为,既可能向内伤害自己,自残或自杀;也可能向外寻找刺激,惹是生非。


心理学家:“青春期叛逆”四个阶段,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就晚了


第四个阶段:“放弃自我”


如果在前三个阶段你都没有抓住时机好好和孩子交流,到了第四个阶段,你基本无计可施了,想去好好爱孩子他也不会理你了。


孩子会显得冷漠无情,还自暴自弃,不仅对你的爱不抱希望,也放弃了自己,什么都不在乎了。


新闻里有不少因为抢手机就杀害父母、爷爷奶奶或者自杀的惨案,有不少都是这样的。你觉得这是小题大做,其实是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了。


阿德勒认为,任何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目的”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讨爱”现象,在最初他想要引起你注意、渴望与你交流时,及时发现、好好处理。


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出于潜意识的、不自觉表现出来的,就算父母问孩子为什么,他可能也回答不出来。


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不能只看他表面的行为,进行批判或惩罚,而要了解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行为、情绪爆发反而是帮助你理解孩子的最佳时机,如果能看懂那些“讨爱凝滞点”,就会变成“讨爱满足点”。


阿德勒提出,孩子有四个渴求——归属感、价值感、能力和勇气


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指孩子希望被父母认同,这能让孩子的讨爱得到满足,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是“值得被爱的人”;


而“能力”和“勇气”是前两个渴求的延伸需求,是孩子想要得到的对待方式。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值得被爱,他就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勇敢面对所有人生难题。

心理学家:“青春期叛逆”四个阶段,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就晚了


04 阿德勒的核心教育理念,只有两个字


中国家庭里不缺赞美和指责,但却缺乏启动“我值得被爱”生命盒子的关键,也是阿德勒教育理念的核心——“勉励”。


阿德勒也不是一直充满自信的,小时候他也有个“不值得被爱”的生命盒子。


他先天不良,身体弱小,三岁时,亲眼目睹弟弟生白喉就死在他旁边的床上,他自己也感染肺炎差点丧命,还深受软骨病和声门痉挛症的折磨。


因为兄弟姐妹多,妈妈对他的照顾也不及时,他刚上学时,除了不快乐、被排挤之外,成绩也一直不好,尤其数学很差。


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很欣赏他的爸爸。


当阿德勒的老师建议爸爸劝他去当鞋匠的学徒,爸爸却没有跟阿德勒说老师的坏话,爸爸只是私下对他说:“绝对不要相信别人告诉你的。他们说你做不到,其实是他们自己做不到。”


这就是最好的勉励。


勉励和赞美不同,赞美是一种正向评论,和指责或惩罚一样,都有确定的导向作用。


“你真棒,你这次考了全班第一,我好爱你”就是一种赞美,这样说孩子可能会认为你爱的是他的成绩,而不是他本人。


他考第一你爱他,不考第一还那么爱吗?他会觉得自己如果不做到你赞美的事,就会让你失望,不值得被爱。


但是勉励不含导向,只是鼓励孩子认可自己的价值,而不是父母想要赞美的价值。


它不会告诉你谁好谁坏,但是鼓励你勇敢面对问题。


“你这次考试表现很棒,我知道你做到了,因为我看见你很自律,控制玩手机游戏的时间,专注投入功课”,这就是一种勉励。


专注是因为他自己可以自律,不是因为你的面子,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孩子,就能拥有好的价值感。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起航的地方,力量的源泉,也是我们最容易受伤的地方。


如果能看懂那些指责、伤害背后讨爱的目的,多一些不带控制、充满力量的勉励,那些困扰一生“不值得被爱”的伤痛,是不是就能转化成“值得被爱”的欢喜?


愿我们都能读懂家人的“讨爱”,让爱流动起来而不是成为心底的瘀伤,千万别留遗憾。


图片来自电影《阳光普照》、《三十而已》截图等;


文中部分内容来自于《打开爱的生命盒子》,经“青豆书坊”授权发布并提供赠书,在此感谢!


· End ·


免 费 赠 书


不要让爱成为终生的遗憾

八段锦准备了3本《打开爱的生命盒子》

抽奖详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青春期   阶段   目的   心理学家   中国   叛逆   盒子   情绪   爸爸   父亲   父母   价值   生命   方式   孩子   家庭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