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自拍我的故事#大家好,我叫高继来,今年44岁。虽然年龄不大,但我却是一个有着25年出租车驾龄的“老的哥”。从小就喜爱集邮的我,始终对收藏有着别样的情感。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至今20年多年,我已花费百万,收藏上百个门类万余件农耕器具,并在家中办起了民俗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为此,我一度被村民笑话成“傻子”。讲述丨高继来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1975年,我出生在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太平岗村,家中兄弟姐妹5个,我年纪最小。从小父母就偏爱我一些,哥哥姐姐们也特别疼我,或许也因如此,才让我的人生多了些许任性。我是属于那种有些偏执、一根筋的人,一旦认准了一件事,就必须得去做,而且还要做到极致。这是我6岁剪鸭尾那天与父母的合影。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这张全家福拍摄于1984年,前排左一至左三分别是母亲、父亲和我。我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经历过旧时代,吃过苦受过累,特别懂得珍惜。在生活方面,他们既大方又仔细。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兄弟姊妹几人,打小我就有爱惜东西的习惯。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1989年,刚读初中一年级的我爱上了集邮。那是一次偶然,我得到了一张邮票,当时就觉得这个东西特别神奇,有了它就可以与外界建立联系,再远的地方也能将信送达,莫名的爱上了收集,并几近痴迷。这是曾经刊登在集邮杂志上的照片,二行四列是我。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中学时期,我也算是一个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但同时,我也是一个热衷于追求新鲜和与众不同的人。这两张照片拍摄于1993年前后,身上的三马夹克是当时的流行款。转眼之间快三十年了,那时候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看上去比现在精神多了。如今煞费苦心的搞收藏,弄得整个人都疲惫不堪。岁月真的像是一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1993年,刚读完高一的我又迷恋上了汽车,于是决定退学当的哥。父亲卖了3头牛筹了两千多块给我报考了驾校。1994年,我顺利的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并一直干到现在。这是90年代我开出租车时,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那时候能开上车,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由于经常送客人去乡下,见到一些老物件被村里人随意丢弃或破坏,其中还有些是解放前的东西,便觉得挺可惜,就想掏钱买回家。渐渐地东西是越买越多,我的爱好也从零星的捎带变成了专门收藏。我购买的第一件民俗藏品是太平车,也就是农村俗称的那种四轮牛车。图为我收藏的众多太平车之一,因为房间陈不下,只能将品相差的放在室外。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太平车曾是我们这里重要的生产交通工具,见证了淮河流域的运输史。因为过于笨重,到了生产队中后期,就被新型板车取代了。等到90年代末,已为数不多。当时看到巨大的太平车,常被村民砸坏取废铁,以一斤两三毛钱的价格卖掉,让人特别心疼。村民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它的价值,于是我便决定花钱买下来。图为我购买的太平车之一。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最开始收东西的时候,村民们常常笑话我说,“这个的哥有点傻,竟把这些老物件当成宝贝”。面对嘲笑,我总是一笑而过,因为他们不懂收藏的价值和意义。这些老物件不仅是人类智慧和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2001年我结婚了,老婆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婚后,我对收藏更加痴狂。眼看着开出租挣的钱不够搞收藏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爱人的意见也变得越来越大,天天和我生气,说我不务正业,不为家人着想。为此,我只能一边和她讲道理,说明这些老物件的价值和意义,一边拼命的跑车赚钱。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就这样我将各种老物件源源不断地搬回家里,十多年下来,家中全被这些老物件占满了,最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2013年,我借遍了亲戚朋友,筹款二十多万,盖起了这间500多平的储藏室。但是仍然不够用,很多物件只能堆放,以尽可能的减少占地面积。图为陈列室一角。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搞收藏,有时候不光是花钱就能办到的事情,还得有耐心。比如这个老量斗,就让我足足等待了4年。那时我听说有户人家,在解放前是开粮行的大户,家中有个老量斗,于是就去上门拜访,希望能购买收藏。不曾想被对方一口回绝,说这是祖传的东西,不能卖。为了得到它,我苦口婆心的多次上门劝说,最终被我的诚心打动,才卖给了我。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我收藏的东西很杂,多达上百个门类,一万多件物品,从农具、木工用具、量器、车辆、渔具、餐具,一直到近代电子产品。几乎包含了上世纪淮河流域人家吃穿住行及农林牧渔各个领域的生活生产用具。因此来到这里的人,总能找到曾经的生活记忆。可以说,每一件物品上面都烙下了时代的痕迹。图为我收藏的部分老电器。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纸品和老照片也是我收藏的一个方向,它们更具有文献价值。尤其是纪实老照片,往往具有独一无二的时代特征,可以让我们更真实、更准确地从中寻找到许多人文信息,它们的价值与古物一样,在于表达历史人文内涵。图为我收藏的部分老照片。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农耕民俗文化,找回当初的记忆,2016年,我在区政府的帮助下,挂牌成立了私人民俗博物馆,对物品进行了归类,分为数个展区,永久性向社会开放。希望,农耕民俗文化可以得到发扬和光大。图为陶瓷展区一角。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收藏也算是一门手艺,既要靠眼力,又要靠运气。首先判断物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其次要看缘分。我收藏的这一万多件物品,基本上都是靠缘分得来的。因为我只藏不卖,而且愿意免费向世人开放参观,并永久保存,物主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自然愿意出卖。就像这张大床,品相如此完好,一般人家并不会因为千儿八百的动心,但用于收藏和展示,他们便会觉得很值。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这么多年,我之所以只收不卖,主要还是个人情结。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农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科技发展,过去的老农具已经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视线,为了能够留住过去的记忆,我觉得花再多钱也值得。图为我博物馆的一角。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2017年我遇到了开馆以来的第一个困难,房屋漏雨需要修缮,藏品需要补充。为了能够健全分类和更好的保护藏品,我将一辆13万元刚买的新车以8万多块的低价卖掉了,虽然亏了钱,但是能换回自己向往已久的老物件,觉得很开心。这个锔瓷工具箱就是2017年买的。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说实话,我的行为,一直让身边很多亲人和朋友不理解。他们觉得,我就是个疯子,这些年举全家之力,换来的竟是这满屋子的“废品”,很不值。但,关于这个问题,我曾思考过千百遍,究竟为了什么?可每一次,都被自己的初心所说服,既然走出了第一步,又为何必畏惧前路的艰难呢。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自从博物馆开放以来,每年都会接待两万人次以上的游客,下至小学生,上至耄耋老者,他们都对这些老物件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也会耐心的向他们解说每一个物件的用途和历史。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博物馆表示认可,我也由衷的高兴。图为我为前来参观的大学生进行解说。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没曾想,转眼之间,我已在农耕民俗之路上走过了20多年。眼下,博物馆将面临拆迁,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合理安置这些老物品,并在将来建造一个淮河流域农耕文化最大的博物馆,永久免费对外开放。如果你也有故事,不妨私信告诉我,帮你整理出来,一起去温暖那些正在前行的人们。

我是一名的哥,搞收藏20年,花费上百万,如今在家办起了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的哥   淮河   博物馆   平车   收藏   农耕   农具   藏品   物件   流域   民俗   家中   物品   东西   价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