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其“关心则乱”,不如懂得“旁观”

文|颜小二述哲文

我们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会渐渐拥有自己的“羁绊”。在某一时刻,会出现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在我们的后半生中,成为我们心里眼里最重要的“存在”,我们愿意为这个人付出一切。

于是,我们总是尽自己可能给对方最好的。

《庄子》:与其“关心则乱”,不如懂得“旁观”

但是,中国有句老古话,叫“关心则乱”。而毁掉人最彻底的方式,可能不是贬低,而是溺爱下的“捧杀”。当今社会,因爱而窒息的人大有人在。这种时候,于“伤人之爱”上,付出爱与承受爱的那个人,有些可惜,亦有些可悲。

要说众生皆苦,或许这苦,就苦在这儿了吧。但是,苦虽苦,只要换种视角看世界,可能我们就能从根源上化解所谓“苦难”。

比如多读读《庄子》,我们可以明白,真正的大爱不是一味付出的“溺爱”,而是懂得尊重对方的个性,这之中,就有“旁观”智慧在里面。

《庄子》:与其“关心则乱”,不如懂得“旁观”

《庄子》里面曾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一天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施出游,看见水里的鱼儿,庄子觉得水里的鱼是快乐的,惠施觉得庄子不是鱼儿,庄子不能感知鱼儿是不是快乐的。

于此,二人展开了一场经典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辩论。

《庄子》:与其“关心则乱”,不如懂得“旁观”

关于这个故事的解读,颜小二看过许多种,各自有各自的道理,但学者“胡化凯”的解读挺有意思,让颜小二眼前一亮,也对“旁观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者“胡化凯”是这样解读庄子与惠施的这场辩论的:

人和鱼具有不同的快乐标准,不同的生命具有不同的本性,而各种生命的本性差异都有其合理性。

从理论下落到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不同人不同性格这种事实,我们虽然一目了然,但是,在对一个人好这个问题上,我们往往无法做到理性客观。

我们更趋于给别人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但是却忽略了,每个生命本体本身的“差异性”,更是忽略了这些“差异”存在的合理性。以至于好心办坏事。

《庄子》:与其“关心则乱”,不如懂得“旁观”

关于这种“好心办坏事”,《庄子》里面有个故事说得十分直接,大致是这么说的:

鲁侯偶得一只海鸟,很稀罕,于是用高规格宴会招待海鸟,在宴会上,鲁侯献上美酒、美食等等,但是海鸟又怕又悲,三天就死了。于此,鲁侯虽然想好好招待海鸟,但是却用招待人的方式害死了海鸟。

虽是无心,但害死海鸟的,确实是鲁侯的“好意”。

因为鲁侯没有考虑到海鸟是鸟,不是人,对于人最好的欢迎方式,对于海鸟来说,却是致命的。

《庄子》:与其“关心则乱”,不如懂得“旁观”

结合上下两个故事,我们应该就能明白学者“胡化凯”指出的“生命本性差异的合理性”这几个字中的意味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仅人和动物之间有差异,人和人之间,也有差异。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那么要找到完全一样的人,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是我们从茫茫人海/浩瀚人生中遇到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他/她呢。

所以,如果我们真心对对方好,就要尊重对方。这种尊重,是基于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差异性,不去否认对方的“独特”,而是试着去理解这种“独特”,挖掘其“独特”背后的根源,以此“对症下药”。

《庄子》:与其“关心则乱”,不如懂得“旁观”

这种姿态,是爱的姿态,是运用“旁观智慧”让自己保持理性、继而体会到对方的“不一样”的姿态,这是理解的真正姿态。而各种类型的爱,不正是以“理解”为基吗?

因此,颜小二觉得,从《庄子》一书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与其“关心则乱”,不如懂得“旁观”,各位觉得呢?

《庄子》:与其“关心则乱”,不如懂得“旁观”

参考:《庄子》、《简论道家思想的生态伦理意义》等。

严正声明: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其余账号发布皆为侵权,全网维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庄子   海鸟   差异性   溺爱   合理性   鱼儿   本性   姿态   差异   学者   个体   独特   智慧   生命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