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正“消失”?北大教授:没有传统丧礼,中国文化没有希望

文|颜小二述哲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颜小二不止一次听到或见到过这样的质疑,甚至是“哀叹”。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是“陈旧”的,是“无价值”的。他们把它的“长寿”当成批评的“资本”,以此证明它“古老”。

传统文化正“消失”?北大教授:没有传统丧礼,中国文化没有希望

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于头条号,其余账号及“本账号非本平台”发布皆为冒充、侵权

明明是追求地久天长的人,却将“古老”与“无用”划上等号。

这是当代人的傲慢。

关于传统文化,被批评最多的,莫过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之礼,而改变比较大的,大抵也是这丧葬之礼。但是,北大的一位教授,却在世人都背对“丧葬之礼”的时候发出这样的声音,吴飞教授说:

“没有传统丧礼,中国文化就彻底没了希望”。


传统文化正“消失”?北大教授:没有传统丧礼,中国文化没有希望

不知这位北大教授,是在为“传统丧礼”正名,还是为“传统文化正名”,颜小二这里看着像是传统文化。因为这“传统丧礼”,便是这“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文中,颜小二为了说明这传统文化中咱到底继承了啥,为何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般顽强,会说到丧葬之礼,所以,这里姑且就借着北大教授的话头,来说说传统文化的强大与珍贵之处吧。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讲求灵活性

在讨论传统文化是不是正在消失以前,我们需要明确,文化是具有“弹性”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既定形式,它有其灵活性的内在精神。就现代文明冲击之下消失的,是客观化的既定形式,而并非中国文化精神。而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之“道”,我们要纪念的,是过去的文化之“器”,我们要创造性继承和改造的,则是新时代的文化之“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笼统来说太大,这里直接以儒道为例,来说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传统文化正“消失”?北大教授:没有传统丧礼,中国文化没有希望

道家老子曾说“反者,道之动”,儒家孔子也曾大肆赞扬“中庸之道”。道家老子也好,儒家孔子也罢,一个说自然无为,一个讲积极有为,即便二者在表达方式、言语上甚至处于“对立”,但是道家老子眼里那“物壮则老”的“道”,以及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庸常”,无不在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时,面对“世界”时,要注重“灵活性”。

僵化才是真正的“死局”。

这种“灵活性”,是“墨守陈规”的“天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无限生命的“重要原因”。

传统文化正“消失”?北大教授:没有传统丧礼,中国文化没有希望

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于头条号,其余账号及“本账号非本平台”发布皆为冒充、侵权

2、以丧葬之礼为例,传统文化不是“过去的东西”

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将他们理解为“过去的风俗”、“古书上的文字”,这样去看待传统文化,实则是没有体会“文化传承,传承的不是既定的文字、更不是僵化的形式,而是背后的精神”这一理念的体现。

举个例子,儒家思想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相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派,而儒家思想在丧葬之礼上有诸多“规定”。因为时代的进步,许多过去视为为人子必须遵守的“规定”如“守丧三年”被废除,当代的丧葬之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规模上等等,都显得简单许多。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背弃?并不是这样。

传统文化正“消失”?北大教授:没有传统丧礼,中国文化没有希望

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于头条号,其余账号及“本账号非本平台”发布皆为冒充、侵权

儒家丧葬之礼发展千年,有诸多繁文缛节,但这些繁文缛节背后的出发点,在于对逝者的感恩与尊敬,比如孔子所提倡的三年之丧,其依据在于我们出生要“三年才能免于怀”,即我们出生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独自奔跑。

也就是说,我们要继承的不是传统文化那与当前时代大环境有些格格不入的“形式”,而是这些形式背后的“精神”。对于这种“精神”的继承,我们从未间断过。

传统文化正“消失”?北大教授:没有传统丧礼,中国文化没有希望

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于头条号,其余账号及“本账号非本平台”发布皆为冒充、侵权

3、传统文化于你我而言,是“胎记”

综上所述,在我心里,传统文化从来没有“消失”过,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在于继承“形式",而是”精神“。我们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当中国人面对大是大非、大危难时,举国上下其利断金的“团结”与“和谐”,实则都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积淀的结果,我们在潜移默化间继承了中国几千年一脉相承的“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将形成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而言,就和我们的“国籍”一般,极具代表性,对我们来说,是的“胎记”一般的存在。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绝对不是僵化套取传统文化在过去曾“穿戴”过的古老“形式”,而是继承那超越形式之形而上的“精神”,这也是国外难以体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文化正“消失”?北大教授:没有传统丧礼,中国文化没有希望

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于头条号,其余账号及“本账号非本平台”发布皆为冒充、侵权


严正声明: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于头条号,其余账号及“本账号非本平台”发布皆为冒充、侵权,全网维权。

参考资料:《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庄子》、《论语》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丧礼   传统文化   儒家   孔子   丧葬   道家   灵活性   账号   老子   中国传统文化   北大   本文   教授   形式   传统   精神   文化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