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真诚地鼓励、表扬孩子,孩子非但不领情,还会生气呢?

心理咨询中,经常有父母无奈地说:

我们想让孩子改掉些缺点,但也不想让他们不开心,

所以,我们总是先表扬,然后再指出他们的不足。

但最后,孩子还是不开心。

比如:白天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

晚上,回家路上,父母对孩子说:

“你今天表现得很好,但,和人打招呼的声音太轻了,

还有,背有点驼,以后要更自信一点,抬头挺胸……”

听完这个例子,不禁哑然失笑,

大人往往觉得自己批评得很含蓄,

但其实,“司马昭之心孩子皆知”。

为什么父母真诚地鼓励、表扬孩子,孩子非但不领情,还会生气呢?

先表扬,再批评,这个模式最早是管理学上提出的,

因为人都有一种倾向:维护自己“自主的”地位。

所以,本能的,就不愿意让别人干涉或控制自己。

而批评,显然是种干涉或控制。

因此,不要批评别人,批评了收效也甚微。

如果一定要说,先肯定对方,

待对方防卫心理不那么强烈时,再做批评,效果会好一点。

当这个方法用在育儿上时,

也可以这么做,

但最好调整为:鼓励+建议的模式

为什么父母真诚地鼓励、表扬孩子,孩子非但不领情,还会生气呢?

一,满怀期待的鼓励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个实验:

他来到一所小学,说要做一项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

在给孩子们做了7道试题后,

心理学家将一份“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名单秘密交给老师,

并极尽赞美的语气表示,这些是删选出来的“有发展前景”的学生。

但是,为了不影响后续实验的效果,请老师务必保密。

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该校,对当初的全部实验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是:

上次名单中的孩子,成绩均有显著提高,

且性格活泼热情、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非常愿意与人交往。

其实这个所谓的名单,根本就是罗森塔尔随机选了几个学生,

完全没有科学根据,更谈不上是经过测试选出来的“天之骄子”了。

而老师们却对这个“权威谎言”当真了,

当然他们确实没有和名单上的学生说出“结论”,

他们的眼神、情绪、语言、行为等,传递给学生的,

全是满怀期待的鼓励

学生们接收到了这些情感,

在正向鼓励下,名单上的学生越来越自信、自强、自尊

鼓励需要被孩子内化,

成为他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和鼓励,

才能在各方面都展露出巨大的进步。

为什么父母真诚地鼓励、表扬孩子,孩子非但不领情,还会生气呢?

二,建立权威

有些父母会说,我们对孩子绝对真诚,

而且我们也鼓励孩子,

但为什么孩子还是老样子,没一点变化?

鼓励出自权威之口,

效果才能放到最大化

比如:有权威的老师,对孩子的一番鼓励,

很可能让孩子受用终身,

成为一生的动力所在。

特别在孩子12岁前,

父母建立起权威,

才能更好的指导孩子成长。

那么,怎么建立权威呢?

1,对事不对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2,父母情绪稳定,不大喜或大悲;

3,家长以身作则,不搞双重标准;

4,制定规则,温柔而坚定地执行;

5,父母决定的事,不用事事民主。

前面4条,相信父母们都能理解,只要坚持做到即可。

但第5条,要重点解释一下。

为什么父母真诚地鼓励、表扬孩子,孩子非但不领情,还会生气呢?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见到过无数有耐心的优秀家长,

他们对孩子非常尊重,自己情绪也控制得体,

同时,他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行为标准,

但他们在孩子心目中仍没有权威,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事事都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明明孩子已经看了1小时电视,必须关电视了,

但他们对孩子说的却是:

“宝宝,你已经看了1小时电视了,太久了,对眼睛不好,我们关掉了好吗?”

如果孩子回答“不好”,

父母便没有台阶下,

如此,还谈何权威。

所以,家长有理有据地做决定,

一旦决定了,直接通知孩子就行。

当然,“最后通牒”前,要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

留下长短不一的提前时间量,

到点,坚决执行。

如果孩子哭闹,温柔而坚定地继续执行。

为什么父母真诚地鼓励、表扬孩子,孩子非但不领情,还会生气呢?

三,不要批评,要给建议

不要张嘴就是批评孩子做错,

这样次数多了,孩子很容易自卑,或者索性破罐破摔。

要学会给孩子建议,

在前面说的“满怀期待的鼓励”后,

加上适度的建议,

孩子从心理上更能接受,从而效果也更好。

所谓“适度的建议”,简单说,就是别啰嗦

别总担心孩子听不懂,

反而是,啰嗦会让孩子抓不住重点

最后,建议一定要提得合理

如果家长给出的建议,孩子根本没法完成,

那么孩子只能选择无视。

比如:对喜欢睡懒觉的孩子说

“宝贝,如果你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读,那一定会对你的学习帮助很大。”

为什么父母真诚地鼓励、表扬孩子,孩子非但不领情,还会生气呢?

再好的育儿办法,都不会用一次,就终身见效。

它需要我们的坚持,

只要在育儿中真正这么做了,

对孩子的成长一定是非常有益的。

—End—

·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处处有心】,每日都有微头条,或长文章更新~


作者简介:

处处有心

儿童发展及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会员,EAP咨询师,婚姻家庭治疗师,育儿类原创文章获奖作者。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实战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1-31

标签:父母   孩子   心理学家   发展前景   自信   生气   批评   情绪   真诚   家长   期待   效果   老师   权威   建议   电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