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男子因感情纠纷驾车撞人又捅人?为何类似事件频发?

5月30日凌晨3时许,总台央视记者从江苏省公安厅独家获悉南京一男子驾车撞人并持刀捅人的详情。


经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吉某某(男,41岁)因感情纠纷行凶,犯罪嫌疑人、其前妻以及其他6名受伤群众,共计8人已送医治疗,暂无生命危险。


5月29日21时许,犯罪嫌疑人吉某某驾驶租来的白色轿车,在秦淮区金銮巷将其前妻撞到在地,现场热心市民阻拦无果后,吉某某再次碾压该女子后逃离现场。慌乱中,吉某某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安全气囊弹出,导致其所驾驶车辆无法行驶。


随后,犯罪嫌疑人吉某某在现场持刀抢得一辆轿车后,继续逃窜。在洪武路和中山东路交叉口再次发生交通事故,所抢车辆无法驾驶。


犯罪嫌疑人吉某某被热心市民围堵,其中一身形较胖的热心男子,被吉某某用刀刺伤,现场多名群众也不同程度受伤。犯罪嫌疑人吉某某自杀未遂,被警方控制。


南京男子因感情纠纷驾车撞人又捅人?为何类似事件频发?


在警方通报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次事情的起因是由于“感情纠纷”。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感情破裂,或是两个人发生感情纠纷,都要保持最基本的理智,而不是以伤害对方生命安全为目的。


大千世界,总会有各种不如意,虽然尚不清楚此案的具体发生情形,但事件造成多名群众受伤,将恩怨转化为严重行凶,尤其是将个人恩怨宣泄成对他人无差别的行凶,就是不可接受的犯罪。


感情纠葛导致的恶性事件,其中交织的因素很复杂。


有些是仅仅因为激情下的冲动杀人;有些是因为嫉妒;有些是因为报复;有些是因为工具性的,如骗取保险或达成分手目的。动机不同,影响因素错综交织,很难一概而论,在生活中也没有什么指导手册可以按图索骥以规避风险。


即便是正常人,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沿着破坏的连续性前进,并成为邪恶事件的肇事者。

——心理学家埃文·斯塔布


大多数人无论处于何种完善的道德水平,价值观,态度,以及信念,都可能在体制性的环境下,成为施暴者。


用津巴多关于「社会环境影响行为」的学说来解释就是:个人感到可以通过与亲密群体中的他人,进行社会互动来犯下违法行为


事实上,在最终的恶性事件发生之前,当事人其实很难分辨和判断,因为之前所呈现的线索和所谓的征兆都是模糊的,没有任何一项模糊线索必然指向极端的恶性后果。其原因不外乎三:


一、婚恋关系中一个人到底会怎样不完全取决于这个人本身,而受到两个人互动经验的影响。


所以,通常情况下,受害人的特异性可能是激发和影响加害人极端谋杀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直白的讲,在婚恋关系中最终成为加害人的一方,如果不是与受害人谈恋爱或者结婚,可能就不会成为铤而走险的加害人。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不清楚,不了解受害人与加害人情侣关系中如何互动的情况下,任何单方面的总结都是刻舟求剑。


二、人群中大约有10~15%的人罹患有不同的人格障碍,其中一些人格障碍者在恋爱关系中相比于普通人更容易在冲突中做出极端的侵犯性行为。


例如,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嫉妒感受异常的强烈,在普通情侣充其量稍有不快的事情,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可能会体验到无法遏制的愤怒,以至于产生极端的恶性后果。


再例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在冲突引发的愤怒情绪下,可能做出一些普通人做不出的极端恶性事情来,像情侣间发生激烈冲突后,普通人被激惹后,可能会摔东西,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可能就是拧断对方的脖子。


三、许多时候,发生极端的恶性后果,取决于特异性的情境因素影响。


换一个情境,同样的冲突可能就不会导致极端的恶性后果。例如,妻子曾经出轨的对象的名字,如果在争吵是发生在再次与出轨对象接触后,新仇旧恨一并涌上心头,激情之下难免做出极端事件。


世间本无好坏,只是想法使然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上,总是会显现出不同的反应。这就是我们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的行为结果的不同。


人世间存在感情纠葛的事件多如牛毛,到底是什么控制着人的行为走上了绝路?是消极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


举个例子:桌上放了半杯水。

积极思维:桌上还有半杯水呢,这样我这一会不会渴了。

消极思维:桌上只有半杯水了,喝完这半杯我就没水了,我可能会渴死,所以我会死。


非理性的信念就是总是用“应该”作为特点,应该做好,应该被这样对待,应该婚姻美满。这样的非理性信念主动进入意识,影响人的思想活动,而使得情绪失调:


1. 灾难化:我没有用,婚姻没保住,所以这下我完了。

2. 不能忍受:她竟然这样对我,我绝对无法忍受!

3. 过度概括:婚姻竟然失败了,我将永无作为了。

4. 贬低自我:我没有妻子了,所以我是个失败的丈夫,我毫无用处。


这样的非理性信念,不断地责备自己,让自我感到挫败,这样的信念会阻碍人们追求自己的目标,那些“应该”的理念一直影响自己的信念,最终到了走上死胡同的那一天。


假如更早一些遇见心理学,心理咨询技术,心理老师,也许有些问题可以更早地得到释怀和解惑。


譬如用理性情绪疗法,减低因生活中的错误而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倾向,修正个体的核心信念。


心理学家贝克的认知疗法是人们自己对心理问题和情境的解释方式,导致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症状,个体会不断地让自己受困于自己所制造出来的困境,而人们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没有任何人能如实的反映客观世界,即使在你面前发生的事情,当被你看到时,就不在是一个客观事件,而是掺杂了你的主观猜测。


我们在不断地对现实世界进行猜测,却很少意识到这一点。最艰难的并不是直面结果的残酷,而是你在预设的结果中,不断的徘徊、焦虑和煎熬。


你的情绪来自你对所遭遇事情的信念、评价和认知,而非来自事情本身。而认知行为疗法,将关注点聚焦在你不合理的认知上,通过改变你对自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你的心理问题。


熙桓心理


当我们发现自己陷于负面情绪和行为表现的时候,不妨检视一下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对事件的解释,从而发现是怎样的视角和看法,使我们有了这样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


并且尝试用更高远、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事件,做出重新的解释,从而使我们可以放松、平静下来。


只有控制冲动的情绪,我们大脑中的理智才会冷静运行,确保做事周全缜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感情   事件   可能会   南京   犯罪嫌疑人   情境   认知   人格   纠纷   信念   障碍   冲突   后果   情绪   类似   事情   因素   男子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