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各种思维谬误

第一、人身攻击谬误。

我女儿生病初期,会满腹委屈、怒气冲冲地讨伐我,说我当年给她爸爸告状,让她挨了爸爸一顿毒打。

旧我首先否认,然后痛斥她是白眼狼,不打良心。对她好的不记住,就记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可是显然,这事不正面解决,就会卡在那里了。

女儿的气消不了,亲子关系融洽不了,问题解决不了。

后来,我爽快承认了自己错误,还主动检举揭发自己。说她小时候带她去海南旅游,七岁的她很调皮,我就威胁她说会打电话让爸爸飞过来揍她一顿,然后再飞回去。天真的女儿居然信以为真,收敛了许多。

我真诚的向女儿道歉,说妈妈偷懒了,没有以更好的方式积极引导她,反倒提倡鼓励爸爸那种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

女儿渐渐气顺了,负面情绪得以纾解,后来不再提这件事了。反过来说妈妈当年太忙太累太辛苦,妈妈已经很坚强了,已经比很多妈妈更温柔了。

所以呢,孩子等着家长一声对不起,家长等着孩子一声谢谢。由此产生出那么多悲剧。家长不妨先做出让步吧。


第二、稻草人谬误。


给对方牵强附会地贴上标签,再使劲攻击他。


我女儿生病初期,经常请假不上学。头天晚上好说歹说答应了去上学,可第二天早上却两眼含泪、泫然欲泣,说头痛,不想去。或者蜷缩成一团,藏进衣柜里。


旧我指着她怒骂,说她就是懒,就是沉迷游戏,收掉手机,气冲冲上班去了。


唉,浑身无力、痛苦悲伤、无从辩解的女儿,怒发冲冠、焦虑绝望、工作繁重的妈妈,这过的什么鬼日子?我真不知道,我和女儿是怎么熬过来的?好心疼当时的女儿和自己。女儿还在考虑要不要活下去,根本不想要什么未来。可对女儿未来焦虑恐惧的妈妈,却强逼着女儿去上学。


学业是个什么鬼?值得我和女儿为之痛不欲生吗?余生,我都不想再重复这样的日子。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自己决定并负责。学习得靠孩子自己的生命能量、内驱力、自律。妈妈一脸狰狞、怒不可遏的咆哮有什么用?


妈妈的责任是好好爱自己,活好自己,认真工作,快乐生活。活得有劲、有趣、有奔头,人生美好的样子,就是对女儿最好的教育和无声的引领。


人不可能拿出自己都匮乏的东西。只有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的妈妈,才有能量传递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才能点燃孩子生命之火。


第三、乐队花车谬误。


人们到了狂欢节现场,很容易受到游行乐队花车的感染,开心起舞、手舞足蹈。


即人云亦云,从众心理。

我一贯主张不要和孩子成长顺利的正常家庭讨论孩子养育问题。特别咱们是弱势群体,是非主流。周围人的七嘴八舌,说孩子惯坏了,再不严格要求就刹不住车了。别迁就他,收手机、断网。不上学,就不给饭吃,让他打工去。让他去吃吃生活的苦,就愿意主动学习了……

甚至连住院,我也听了朋友建议,说会留下档案,会影响后续学业、前途。因而延迟了三个月才入院治疗。

如今的我,回想这些,犹觉几分荒唐可笑。

第四、滑坡谬误。


这样一直下去怎么办?怎么得了?怎么收场?


这个滑坡谬误尤其典型,让病孩家长们非常焦虑和恐惧。


孩子沉迷游戏、厌学,家长想死的心都有。这样下去怎么办?如何是好?将来考不上好大学了,没了好工作了,如何生存,要啃一辈子老吗?


我女儿去年网贷、冲动消费。我坚持边惯边治疗边疏导原则。其实当时也担心女儿一直这样怎么办?胃口越来越大怎么办?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盘点家产,估算按女儿当下消费水平,能坚持多久?想想到时候女儿也许就康复了。实在康复不了、还继续乱花钱的话,直接送精神病医院疗养好了。反正不管如何,我要摆脱掉焦虑的纠缠,因为我太想好好活了。


事实上,半年左右,我女儿冲动消费曲线一直向下,消费额度和频率一直在减少。如今每个月两千元(治疗费吃饭以外所有包干,包括买衣服化妆品洗发水等),好歹保持了收支平衡。


所以,真的不用去担心当下的各种状态会一直发展下去,只要家长坚持去爱、去包容、去接纳,全都是暂时的,会过去的。


包括我们自己小时候,就没干过坏事吗?就一直坏下去了吗?

第五、逃避话题。


孩子生病了,建议家长应该去学习成长改变,家长改变的速度决定孩子康复的速度。


可是有家长却在一旁忿忿不平,说怎么什么都是家长的错?什么锅都要家长来背?这个内卷的社会、竞争激烈的学校环境、言辞恶毒的班主任、校园欺凌,也是家长的过错吗?

第六、虚假两难。


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一件事,如果是失误,就会被骂笨、猪、傻。如果是故意,那就会被骂坏。


可是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事呀。


第七、假性因果。


当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的时候,被认为具有因果关系。但实际上它们只是同时发生,是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比如厌学和沉迷游戏。有的人会认为因为沉迷游戏,所以会厌学。而有的人会认为是先厌学,所以才沉迷游戏的。


《我会独立思考》学习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谬误   厌学   花车   因果关系   焦虑   滑坡   学业   初期   能量   思维   爸爸   家长   女儿   妈妈   孩子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