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看《陪你一起长大》,被迫和剧中的“鸡娃”父母们焦虑了一把。

该剧聚焦于孩子“幼升小”的衔接阶段,父母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有多拼有多疯狂。

比如幼儿园的“女神童”新月,从小在全职妈妈的24小时精心照料下,整天做题、练琴、学外语。

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生活中永远只有学习,完全没有娱乐和休闲时间。

再比如原本很佛系的苏醒,因妈妈被周围的紧张情绪所影响,也被迫加入了“赢在起跑线”的队伍。

游戏的时间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怎么也做不完的作业。

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为此他还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患上了抽动症。

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剧中每个父母,都在竭尽所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赶在其他人前面。

不管是新月爸爸的那句“我的女儿只能第一”,还是苏醒妈妈的担心“我的儿子会不会考不上名牌大学”。

都应证一句话:不敢接受孩子终将平凡的事实,是如今中国父母们面临的困境。

01

赢在起跑线,是教育最毒的鸡汤

知乎上有个灵魂拷问:

“为什么很多神童长大后反而不那么优秀?”

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八百多条评论中,有人总结出如今“神童”的共性:

识字量、古诗储备量、表演才能、知识面远超同龄人。

只要能让人叹为观止的,一定是“别人家的孩子”。

还记得前段时间备受热议的“日均作三百首词牌两千首诗”的天才少女吗?

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光看履历,令人咋舌。

有网友调侃:

“如果是七步作诗的曹植,那他一天也要走14000步,朋友圈步数起码排前三”;

“作诗最多的乾隆一辈子写了40000首,这孩子加加班半个月就写完了”;

……

真的那么神吗?

直到天才少女推销演讲课的视频曝光后,大家顺藤摸瓜,才发现“神童”背后,是“造星”的骗局。

事实上,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

小学生用一年的时间研究出“结直肠癌基因敲除”并获奖。

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幼儿园小朋友熟练掌握数学运算规律,完成超高难度英语水平考试。

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这一张张“夸张”的成绩单,足以看出父母的急功近利和别有用心。

他们不过是孩子,却在父母的催促下,被迫“赢在起跑线上”。

对他们而言,这种“天才”的光环重要吗?其实不然。

剖析父母“造星”背后的原因,会发现无非就这三个:

第一,孩子成才,脸上有光。

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特别喜欢在大家面前夸儿子子悠有多聪明,一有机会就会拿子悠的成绩来说事。

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子悠稍微考差了,就怪老师卷子出得不好。

可见田雨岚的虚荣心,早和儿子的“第一名”绑定在一起。

孩子的成功,就是这类家长对外炫耀的资本。

第二,把自己的梦想照进孩子的生活里。

不少父母,会把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就像前不久引发热议的郑爽一家,小郑爽之所以会从艺,全是妈妈的主意。

爽妈年轻时没办法成为明星,于是就对女儿倾注一切心血,早早送她到异地学艺,借此让自己出名。

孩子,不过是父母梦想的搬运工而已。

第三,没有主见,纯粹跟风。

听过一种说法:妈妈的钱,最好赚。

大多数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会什么,看到别人报班,他们就跟着报班。

这种跟风式的“鸡娃”,交的钱,都是白花花的智商税哪!

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不过是父母焦虑下的产物,教育上最毒的鸡汤。


02

“天才们”,最后都怎么了?

四年前,10岁的张易文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成为一名大专生,一时间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从未到正规学校读过书的她,一直以来都在爸爸开的私塾里学习。

为了让她早日成才,爸爸不遗余力地教育她,并替她规划好了未来:“9岁参加高考,20岁博士毕业,搞科研,进入上流圈。”

就在所有人期待“小神童”延续神话,问题终于暴露了——

和同学年龄差距大,张易文在人群中明显格格不入;

聊的话题也凑不到一块,她几乎交不到任何朋友;

总被大家叫做“小神童”,她却做事低调,更渴望没人看到她。

平凡无奇的三年时光,没有给她带来更多的自信和视野,相反,愈发限制她未来发展的天地。

毕了业后的张易文,放弃继续升学的机会,选择回家,给爸爸当助教,帮忙打下手。

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面对自己的遭遇,张易文气愤父母,怪他们把自己带上了一条错的道路,认为是父母让自己变得另类。

心理学者李雪说过:

“很多父母本来什么都不懂,但是一生了孩子,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不断去纠正孩子、限制孩子。”

深以为然。

假借“爱”的名义疯狂造星,完全忽略孩子的正常发展规律。

这样“造”出来的天才,多半失败。

家庭教育讲师陈素娟分享过这样一个例子。

上高三的晓琳,学习成绩好,从小活在父母“你要考上清华”的高期待中。

一开始,乖巧的她很刻苦努力,平时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学习。

然而,在期末考前突然出现了强迫行为,每天总要熬到凌晨才肯睡觉,精神状态每况愈下。

经医生诊断,才发现她得了强迫症。

为此,陈素娟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

孩子天生就拥有取悦父母的本能……当成绩成为孩子唯一证明自己被爱的手段时,就意味着孩子可能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罹患强迫症,二是青春期强烈的逆反。”

别以为插足孩子的成长,费尽心思教他优秀的教育,于他有益。

事实上,越是高压高期待的环境中,父母越容易养出不堪一击的“玻璃人”。

孩子敏感的心绷得太紧,终有绷断的一天。


03

接受孩子的平凡,才是父母的不凡

前不久,《你好,李焕英》成为现象级电影。

每一个观众,除了被故事剧情吸引之外,更多是被妈妈爱孩子的心所感动。

影片中的贾晓玲,是个普通又捣蛋的孩子。

为了给妈妈长脸,她一直都很努力,以致于穿越到过去,她还一心想要阻止妈妈结婚,不愿自己的出生给妈妈带来负担和难堪。

然而,妈妈却在一次酒后对她说:

“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鸡或不鸡,娃终将趋于“平凡”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瞬间催人泪下。

李焕英之所以完美,就在于她真心接纳孩子的平凡,哪怕孩子从未给她长过脸,她也不嫌弃、不放弃对女儿最真诚、无条件的爱。

有句话说了,敢接受孩子的平凡,就是父母的不凡。

我们的孩子,正在不可避免地成为普通人。

与其强迫他们快快成长,不如关注他们,尊重他们,无条件地爱他们。

审视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还是自己错误的期待。

央视主持人樊登说过:“如果你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感到痛苦,那一定是教育方法错了。”

同样,孩子被教育时感到无比痛苦,很大可能父母的教育违背了他的发展本能。

发生这样的情况,父母一定要敏感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心态,去除错误期待。

“华为二公主”姚安娜打小喜欢文艺,希望成年后进军娱乐圈,发展自己的爱好。

任正非从没认为女儿长大后就要继承自己的事业,而是关注她,尊重她的一切选择。

一个孩子,当他能够被允许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成长,那种被看见的满足感,胜过头顶着无数个光环。

无条件的爱,不是放任孩子自由野蛮生长,而是陪伴和引导。

父母作为生活的过来人,自然有很多经验可以传授给孩子们。

那么,就请好好陪在孩子身边,分享自己的想法,供孩子参考选择。

育儿即育己,成为孩子的陪伴者,也是为人父母不断成熟的必经之路。


04

台湾心灵作家黄淑文说过: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需要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重新长成自己。

养育孩子这件事,从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认知。

只有父母成长了,孩子才有可能找寻到最合适自己成长的方向和路径。

要知道,所有的不平凡,都是在平凡中被成就的。

愿我们每一个父母,都能用一颗平凡的心,去守护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也愿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平凡的日子中,遇见最不平凡的自己。

来源:博沃思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平凡   起跑线   神童   新月   天才   爸爸   儿子   父母   女儿   错误   期待   妈妈   梦想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