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滋养”,如何成为滋养型父母?

“滋养型”家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可是你了解什么是“滋养型”亲子关系吗?

前两天,我去幼儿园参加女儿班级的亲子活动,女儿的同桌是位叫琳琳的女孩,她的母亲让我非常印象深刻。

在进行手工制作时,老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纸灯笼。

琳琳选择了一张粉红色的彩纸,琳琳妈妈立刻反对说:“这颜色多土啊,还不如大红色喜庆呢”。

琳琳正认真地用胶水粘好灯笼的流苏,琳琳妈妈不耐烦地说:“你动作怎么这么慢啊!看人家都做完了”。

老师夸奖琳琳动手能力强,琳琳妈妈说:“有啥动手能力,我家这孩子就傻吃蔫睡行”。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滋养”,如何成为滋养型父母?

图片来源摄图网 ID:501340249

琳琳向妈妈介绍自己搭建的作品,可琳琳妈妈全程低头看手机,没看女儿一眼。

我看着琳琳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到逐渐失去兴趣,最后自己默默地搭积木,不免有些心疼。

我相信,琳琳妈妈这样的家长并不是个例。

很多父母,把在外人面前打击孩子当作一种幽默的自谦;把对孩子的随口抱怨当作理所当然的发泄;把随时随地的比较当作激励孩子的有效手段;将工作繁忙当作忽略孩子冠冕堂皇的理由...

殊不知,这样的父母正在将亲子关系推向消极疏远的境地,将家庭关系推向冷漠的深渊。

一段关系需要滋养才能生根发芽,一个家庭需要滋养才能开出生机盎然的花朵,一个孩子需要滋养才能茁壮成长。

01

父母的理解,滋生孩子内心的勇气

知乎上曾有个扎心的问题:

“从小到大,父母对你说过的哪句话让你瞬间想自闭?”

排名前三的高赞回答是:

“我都是为了你好!”

“哭什么哭,不许哭!”

“不行,按我说的做!”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滋养”,如何成为滋养型父母?

图片来源摄图网 ID:501371906

这些简单粗暴的话语,背后是父母对孩子内在感受的深深忽略。

当父母对孩子说“我都是为了你好”时,等于是在告诉孩子:我为你好,所以你要无条件服从我;


当父母对孩子说:“哭什么哭,不许哭”时,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你没有表达情绪的权利;


当父母对孩子说:“不行,按我说的做”时,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你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顺从的义务。

长期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内心充斥着挫败和压抑的消极情绪;长期忽略孩子感受的父母,也在疲惫的掌控着孩子的人生......这样的亲子关系,对双方都是一种消耗。

要将一段亲子关系从“消耗型”转变为“滋养型”,父母要先尝试着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在《朗读者》节目上,袁泉讲述自己11岁时的求学往事: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滋养”,如何成为滋养型父母?

图片来源:《朗读者》节目截图

那时,还在读小学的袁泉,独自离开家去外地求学,陌生的环境加上繁重的课业压力,让袁泉一度情绪紧张,倍感压力。

那段时间,她靠着和父母的书信往来,撑过了最难熬的人生岁月。她曾对父母写道:

“下星期又要扳腿了,我真害怕。基本功还是那样,丝毫没有进步。老师说我还不够刻苦,我听了心里非常难受,因为我觉得已经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不管怎样我还是要更加刻苦,告诉你们,我的腿离头只有竖着的两根手指那么远了,我争取在11月20日贴上。”

看了女儿字里行间透露着紧张和压抑情绪的来信,袁泉的父母给了女儿这样的回信: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们绝不会在你竭尽全力仍暂时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还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记住,在挫折面前不气馁,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振作起来吧。”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这是句多么温暖又充满力量的话语,它能瞬间抚平孩子忧虑的心绪,春风化雨般消除孩子面对困难的紧张和胆怯。

对于孩子来说,最具有力量的那一刻不是父母的一句“你能行”,而是“我懂你”。

父母的理解犹如一泓清泉,浇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能够滋养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02

父母的鼓励,滋生孩子骨子里的自信

英国著名教育家史宾塞曾经说过:“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滋养”,如何成为滋养型父母?

图片来源摄图网 ID:501449029

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随机抽取了18名学生,然后跟任课的老师说,这18个学生都是精挑细选的高智商孩子。

不知情的老师,真的以为这18位随机挑选出来的学生是人才,于是悉心培养。

到了期末,罗森塔尔回到学校了解情况,结果发现之前挑选出来的18名学生,成绩都提升了很多,而且也变得更加自信了一点。

在后来的十几年时间里,罗森塔尔对这些学生继续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毕业进入社会以后,都各自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由此,罗森塔尔得出一个结论:“当人们基于某种情况而形成期望之后,在后来的日子,他们会越来越靠近这个期望,并使之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运用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主要体现为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

之前,一位美国男孩内特感动无数网友。

内特4岁时被诊断为白血病,但父亲从没有把他当作病人特殊对待,而是鼓励他:“你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受到鼓舞的内特,面对病魔没有自怨自艾,开始积极参加喜爱的运动,与疾病做顽强地抗争。

内特对滑板情有独钟,在比赛中展现出了优秀的滑手精神。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滋养”,如何成为滋养型父母?

图片来源网络

除此之外,内特在NCR马拉松比赛上,以3小时32分的成绩获得了男性1至19岁年龄组第一名,甚至将陪跑的父亲都远远甩在了身后。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滋养”,如何成为滋养型父母?

图片来源网络

更加令所有人吃惊的是,由于内特坚持运动和乐观的心态,他的病情逐渐好转,医生告诉内特,如果接下来病情没有反复,那么他就彻底战胜病魔了!

父亲的鼓舞犹如一盏灯,照亮内特原本灰暗的人生。父亲的鼓励是内特战胜病魔最大的底气和信心。

父母的鼓励,会在孩子的内心滋生出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最终为孩子的人生撑起一片光明的未来。

03

怎样建立“滋养型”关系的家庭?

"亲子滋养理论"是由心理管理学家陈禹安老师提出来的。

“滋养”理论从人的基本感受和亲子关系的本质出发,提出了以“孩子的感受重要,父母的感受也重要”为内涵的滋养型父母的定义,并强调“弱势优先”原则,以消解父母先天性强势的负面影响。

要想建立“滋养型”家庭关系,具体到生活中,父母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减少抱怨的话语,会获得孩子更多的理解

抱怨的可怕之处在于,虽然没有激烈的语言攻击,但却能快速消耗对方的爱。

建立“滋养型”关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减少语言上的消耗。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滋养”,如何成为滋养型父母?

图片来源摄图网 ID:501449629

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与其抱怨说:“让你天天看电视、玩手机,难怪成绩退步成这样!”

不如尝试和孩子冷静沟通,找到问题所在:“这次的成绩退步很多,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之后你打算怎么做呢?”

再比如,当父母忙碌一天回到家,孩子缠着我们一起做游戏时,我们与其抱怨说:“妈妈今天都累了一天了,你就不能懂点事自己玩一会儿吗?”

不如客观的描述自己的感受,并提出建议:“妈妈今天工作很累,现在想休息一下,你可以自己玩一会儿吗?”

父母不抱怨并不意味着逃避问题、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冷静地描述客观事实,平和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寻求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要相信,孩子的心灵是敏感且善良的,当他们真正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时,会以他们的方式向父母传递自己的爱和温暖。

2、及时接纳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产生足够的安全感

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

有效引导孩子情绪的第一步,是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接纳孩子情绪的关键在于,父母要以中立的态度面对孩子所有的情绪,不以好坏来评判。

情绪产生的那一刻,父母首先给予肯定和接纳,同时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产生明确认知。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滋养”,如何成为滋养型父母?

图片来源摄图网 ID:501191432

比如:

当孩子因为自己的玩具被同学拿走而哭闹不已时,很多父母会下意识地说:“不要哭,去把玩具要回来”。

但其实更合适的做法是,首先肯定并接纳孩子此刻的情绪:“你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所以你很伤心对吗?”

然后,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觉得哭泣可以让他把玩具还给你吗?我们试着去和他沟通一下,好不好?”

当孩子感受到情感被接纳、被支持时,才会产生足够的安全感,进而和父母形成正向的交流和沟通,建立有效“滋养”关系。

3、引导孩子勇敢表达,会让孩子与你坦诚相待

美国教育学家查尔莫斯做过一项实验,实验对象是平均年龄为8.6岁的100个受测孩子,在与陌生人打招呼时,有80%的孩子都会有意或无意的稍微后退。

查尔莫斯认为,孩子对于沟通的距离比成年人更为敏感。

所以,孩子在自我表达上表现出的羞涩、不擅长的现象,是很正常的。

父母需要做的,是为孩子建立一个轻松自由的沟通氛围,诱导并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滋养”,如何成为滋养型父母?

图片来源摄图网 ID:501562458

比如:在看完一场电影或者一本书后,可以针对里面的人物和情节问孩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角色?因为它看起来很可爱对吗?”

“如果你是故事里面的**,你会怎样做?”

“我为小马的经历感到伤心,你呢?”

当孩子表达一些你不认同的观点时,不要立即打断他,耐心倾听,然后告诉他:“你的想法我并不赞同,但你有权利表达你的观点。”

勇敢而坦诚的表达,是亲子沟通能够顺畅进行的先决条件,也是“滋养”关系建立的重要环节。

一个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对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种消耗。

日复一日的怨声载道会逐渐消耗掉彼此的理解和耐心,最初的信任和依赖将淹没于一次次的视若无睹中,无数次的不善言辞终将滋生冷漠与隔阂。

“消耗型”关系的家庭犹如一潭死水,其中的每个人都是窒息的沉溺者,而孩子则身处水底,不见天日。

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双向流动的,是相互“滋养”的,它犹如一潭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泉水,父母和孩子从中吸取养分的同时,也在释放爱的源泉。

一个在“滋养型”关系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能坦然接受世界的善意和温暖,也更懂得创造希望和美好。


来源:博沃思主创团·木子舟心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父母   病魔   美国   消耗   内心   情绪   女儿   来源   妈妈   老师   关系   孩子   家庭   学生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