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幸福的能力是一种失败的家庭教育

最近上了热搜的吴亦凡事件。具体详情我不在这里赘述了,事情的始末想必大家也都很清楚了,吴亦凡一夜之间人设崩塌,众多签约公司纷纷解约。

是什么让吴亦凡丢失了自己经过努力获得的一切?值得我们深思。

孩子的人生幸福与是否有财富无关,和孩子幸福的能力有关。

孩子没有幸福的能力是一种失败的家庭教育

哈弗大学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也叫幸福课。从这一点,我们知道,幸福是和积极的心理相关的。

当父母希望孩子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的时候,想一想你是不是把幸福的力量给了孩子。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说过:

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自身能控制的心理力量。除去前两项,把握住心理力量就能把握幸福,就具有了幸福力。

吴亦凡1990年出生,今年已经31岁,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出现这样的状况,不能怪妈妈,不能怪后天的环境,只能说自身能控制的心理力量弱,幸福能力弱。但是幸福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小引导。

孩子没有幸福的能力是一种失败的家庭教育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

有资料表明,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都症状,其中4%为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有些高校调査表明26%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出目前中国学生的心理现状不是很乐观,其原因除去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跟上以外,还有我们的家庭教育问题,对孩子积极心态的培养的忽视。

好多家庭的父母处在被动的教育状态,等孩子患上了抑郁症,父母才发现自己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不出现心理问题,家庭就不重视,平时只顾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积极心态的培养,孩子势必失去幸福力,孩子对自身缺乏掌控力,自然不会有幸福感,孩子没有了幸福感,更别说会有幸福的人生了。

孩子没有幸福的能力是一种失败的家庭教育

积极的心态,幸福的能力比学习成绩的优秀更重要。

什么是积极的心态: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观察和解读各种现象。即使是遇见不幸,也能从不幸中求得有幸,从有幸中求得万幸。

01 父母的学习观决定孩子的幸福力

父母的作用不是看到成绩后连吼再打地问责,而是帮助孩子化解问题,解决困难,用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孩子的心理免疫力。

孩子的心理免疫力提升了,便能更好地应对学习上的困难,学习成绩才会逐渐上升。

提升心理免疫力就要提升抗打击能力,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有些父母太看重孩子的分数,甚至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比如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容易的题你都答错了。”“就你这样的,这辈子学不好数学,你快别学了!”“再找不到你这么蠢的人了!”这些结论性的评价不仅没有解决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反而很容易造成孩子消极,自卑的心理,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考试焦虑,他不是害怕考试,而是害怕考试你对他的怒吼,他的努力你看不到。你看到的只是不足,结果真的会像你说的那样,孩子越来越笨。

想要提升孩子的心理免疫力,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从多角度看待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下来后,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看看哪些题答得好,好的原因是什么,答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是没听讲,还是审题出现了问题等等。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给与肯定,不好的地方确定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孩子没有幸福的能力是一种失败的家庭教育

把每一次考试成绩都看做孩子心理提升的一次锻炼。胜不骄败不馁,不关注成败,只关注过程,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人生也是如此,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说,上帝不是要你成功,他只是要你尝试。

02 幸福力可以遗传

家长的幸福力决定孩子的幸福力。没有幸福力的家长不会培养出一个幸福力强的孩子。

一个高二的女孩学习越来越差,后来发展成抑郁倾向。后经过老师了解,因为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父亲经常酗酒,酗酒后经常打妈妈,她上了高中后,因为家远住校,但是她经常担心妈妈挨打,怕爸爸把妈妈打伤,所以经常心不在焉甚至夜里做噩梦。她无力帮助妈妈,又对爸爸没有办法。

孩子的妈妈,守着中国传统女人的道德品质,三从四德。对于爸爸的暴躁酗酒,妈妈一直选择忍耐,把自己的人生完全依附在爸爸身上,她甚至没有主宰自己人生的勇气。

孩子的性格也像极了妈妈,她担心妈妈,又不敢对抗爸爸,她怕失去妈妈,也怕失去这个家,她想读书,又想照顾家,她时时处于矛盾中,最后无法自拔,这样的孩子幸福能力差,如果不及时改正,今后的人生也很让人担忧。

孩子没有幸福的能力是一种失败的家庭教育

03 情绪管理能力决定幸福力

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名,可是到了期末考试成绩到了全班第九名,孩子很难过。

因为孩子小学一直学习很好,没有获得过这样的名次,孩子很难接受,回到家很沮丧。

父母看到孩子难过没有任何评价,只是倾听孩子的诉说。我觉得父母做的非常明智。没有像一些父母那样,安慰孩子“没什么,别难过,还有下次”,孩子听了这句话,他的内心并没有获得平静,也就是情绪依然压抑在内心。父母应该说,“你这次一定很失落吧?”,孩子会马上觉得父母对他的理解。

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看到,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父母们要懂得给孩子减压,疏导他们的情绪。

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管理能力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孩子没有幸福的能力是一种失败的家庭教育

04 幸福力需要有一颗戒心

孩子有了好心态还不够,父母们要做的还包括及时矫正孩子错误的认知,让孩子心中时常有戒心。

哪有人不犯错的时候,孩子更是如此。比如有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同学比自己学习成绩好,心生嫉妒,故意破坏同学的学习用具,把同学的笔记本撕掉,故意给同学制造麻烦等。这些都是非常不可取的,父母要及时进行说服教育,及时制止。

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盛气凌人,欺负弱小,同样是不好的行为。不正当的行为背后一定是一颗不当的心灵,或自卑,或自傲,或自私。

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

如果吴亦凡的父母早早告诉他如何对待财富和地位,如果吴亦凡内心懂得如何对待财富和地位,想必也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对于修正内心,我们的传统文化早有论述。

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轻时,要戒色,美好的事物大家都喜欢,但是要有节制不能沉溺其中;到了中年要戒斗,心理上不能好大喜功,争强好胜,排挤他人,要与人为善。老年时戒贪婪,对财富和权力要有一颗平常心,财富地位都是身外之物,贪多没有任何意义。

孔子说的三戒,各年龄段都会遇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色,斗,得”一生都要有所节制。这也是前面塞里格曼教授所说的自身能控制的心理力量吧。

孩子没有幸福的能力是一种失败的家庭教育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有过这样的描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从这段话我们可知:人的一生能不能发展好,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自己的内心。内心世界发展好了,身体,技能都不是问题。积极的内心世界一定会创造一个积极的、幸福的人生。

年轻的父母们,愿你们都有一颗戒心,把幸福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间,让孩子的人生开出幸福的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能力   孩子   幸福   戒心   免疫力   家庭教育   内心   情绪   心态   爸爸   父母   力量   妈妈   财富   心理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