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文 | 曹培

来源 | 晚读书房



陈司寇老师,北京 101 中学教师,北大著名教授赵宝煦的夫人。


赵宝煦是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生前为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国研究》学刊顾问,香港中国研究基金会名誉主席。


2012 年,赵宝煦逝世,享年 90 岁。


2015 年 5 月 10 日,我们第二次采访陈司寇老师的经历,采访过后陈老师关切地问我,你今年多大了?想过今后应如何安度晚年吗?


看着我一脸茫然,陈老师说她自己积累不少经验和心得,愿意介绍给我们,可保证我们晚年享有身心健康。


下文是根据当时的笔录整理的: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图为95岁的陈司寇老师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陈老师的最后一课:

如何面对老年、疾病与死亡



时间真快啊,你们老三届学生都快要七十岁了。一般来说,人在七十岁以后是很难过的。


第一是因为病痛,一身患有多种疾病,整天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疼。


第二是因为孤独,人老了活动空间小了,与社会渐渐隔绝了,越来越多地待在家这个狭小空间里。因此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忧郁症。


老人是弱势群体,身体弱,精神也弱。


在我们院里(蓝旗营,北大清华的家属院)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怜兮兮地期待着他人来关怀照顾,变成了弱势婴孩。


看到这种情形,我就想,难道人的晚年一定要这样过吗?


我今年 94 岁了,老公(赵宝煦教授)两年前去世了。


我现在一个人生活得很好,身体健康,头脑清楚,除了一个每周来两次的清洁工,生活基本自理。


我不习惯与保姆同居,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做,每周子女们都来看望我。


我还要儿子不用每周都来,两周来一次就行了。他们也忙啊,而且他的家与我这儿离得太远了。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图片来源:电视剧《别告诉她》


我自己平时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读书看报看电视散步做家务,保持着自己不紧不慢的节奏,最近正在研读《易经》。


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走」。


我没有任何遗憾,现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质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质量。


我认为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


例如童年时期的目标就是玩,青年是学习,中年是工作养家,老年也要有目标啊,没有目标的人生特难受!


那老年人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要尽量使自己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

第二,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第一目标:

怎样尽量减少病痛

过得健康愉快?



我从 55 岁退休到今年 94 岁,已快 40 年了,我这些年一直身体很好,我是怎样做到的呢?


▎知识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医是自己


人的健康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第一遗传占三分之一,第二是锻炼和养生,第三是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熬夜都会损害健康。


人到 70 岁以后是老年,老人都一定要注意学习吸收医学保健知识。


要看许多书,对于人的人体构造与功能、体育运动、食疗、生活习惯、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


此外,要全面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综合分析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摸索其中的规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一旦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就要身体力行,一旦认识到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就要令行禁止,并且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


有些老年人没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动不动就看医生,乱吃药,其实医生不过是听你的陈述。


再说各科医生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况。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医生。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图片来源:电影《季春奶奶》


有些老人一心想依靠什么名医,或者什么灵丹妙药来保健康,经常跑医院,频繁换医生,换药物,结果总是失望,因为他不懂得靠医生不能获得健康,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我曾经患过皮肤瘙痒症,痒起来钻心,夜不能寐。去看医生,只能给些药膏涂抹,没有效果。后来我自己看书,明白瘙痒症是有很多种类的。


我分析了自己的类型,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采取适当食疗,保持心里的平静,并学会了按摩相应的穴位,后来就慢慢地好了。


有一天早上我要起床时,突然发现腰痛得动不了,当时家里只有我自己。我就告诉自己要镇定,躺在床上自我按摩一些穴位,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地起来了。


若是别人早去医院看了,我就坚持自己按摩相关穴位,配合适当的腰部活动,结果腰痛一直没有再犯。


俗话说久病成郎中,我的体会是,身体是自己的,最好的保健医其实只能是自己。冷


暖痛痒只有自己最清楚,运动健身只有靠自己坚持,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调整。


任何企图依靠在其他人身上养老的梦想都要落空,无论是再好的医生、再负责任的保姆,或是再孝敬的子女,都不能去靠。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要有毅力,要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我坚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买菜、做饭、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内衣。


我当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让保姆为我做。但是只要一开始不做,以后就再也做不了了。我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开这个头。这样我一直坚持到目前,还是如此。


▎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丰富


现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儿女回家看望。国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可是我不需要。


我关心时事政治,对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戏剧体育都有兴趣。


我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平静充实。


北大政治系的一位教授去世了,她的老伴特别寂寞,老打电话给我,一说起来就没完。问我能不能一礼拜给她打两次电话。我答应了,转念一想想这不是个办法啊。


我一次电话十分钟二十分钟,那其他时间她怎么办呢?我就去找她。


我说我可以给你打电话,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真正解决问题不能靠外力,只能靠内力。


她说那怎么办呢?你就得自己有奔头。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那怎么有奔头呢。你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尽量把你的时间安排紧一点,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我每天 6:00–6:30 起床后,就忙着按摩,做操,看电视新闻、做早饭。一定要在九点之前吃完早饭,9 点以后我就开始看书看报。


我一个人订了好几份报纸杂志,每天不抓紧时间都看不完。


看到我欣赏的地方就摘录下来,或者剪下来,我现在已经积累了好几大本了,经常翻看,乐在其中。


我还爱看电视剧,看到难过处就跟着放声哭,高兴处就放声笑。


有时还想不通编剧为什么这么处理,自己就琢磨,要是我做编剧,我就怎么处理。我现在还在研读《易经》,心得也记下了一本。


你看,我平时有这么多事情要做,这么多新知识要学,哪里有时间去寂寞呢?


此外我还有个办法,就是家里不要太寂静。要经常开着电视,就好像总有人与你说话,向你唱歌,你就不会感到孤独。


我有三个孩子每周都回来看我。我儿子离我挺远,我不希望他每周都来,就对我女儿说,你跟你哥哥说一下,不用每周都来,打个电话问问就行了。他后来就两个礼拜回来一次。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我平时过得很充实、愉快,不希望别人来干扰我。老年人要热爱生活,关心时事,心胸开阔,心情舒畅。这样遇到疾病就能顶得住。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第二目标:

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

「走得快一点」



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


人人都希望晚年走得快一些,但死生有命,这也可以事在人为吗?


我认为,要想「走的快一点」,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准备,该走的时候干干脆脆、无牵无挂、了无遗憾。我来告诉你我的体会.


▎不怕死


其实无论多大年龄都会怕死,死亡总是令人恐惧的,怕临死前的病痛,怕与亲人诀别时的撕心裂肺。谁不怕啊?可是怕又有什么用,这是自然规律,只能坦然面对呀。


从 70 岁时我就想,人活七十古来稀,何况还有许多偶然因素。黄泉路上无长幼,所以活一天就赚一天。


人的生命分为数量和质量,我不在乎数量,而看重质量,只要每天的生活都有质量,什么时候“走”就顺其自然。


不怕死,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解决不好,就终日惶惶不安。我现在就活得很痛快。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好多知识学不完的,我从来也不寂寞。我不喜欢跟街坊邻里的老太太们聊家长理短的事。我觉得不如看电视,能得到很多新鲜知识。


我爱看足球、网球、台球。我是丁俊晖的粉丝。对于国际上的一些新闻我也很关注。这样我心情很舒畅,对疾病就能顶住。


我前年尿血,在三院检查发现我左肾上有个肿瘤,可能是癌症,医生和家属都主张要做手术切除。我不同意。


我说我已经 92 岁了,我将来走不一定是因为这个肿瘤。即便是这个原因,动了手术后又会出现其他病。那何必呢?我就思量,癌症喜欢什么?


它喜欢酸性的东西,不喜欢碱性的东西。我就不吃酸性的大鱼大肉,饿死它!而多吃蔬菜水果,还吃抗癌食品,例如蘑菇、西兰花等,两年来没有任何感觉。


现在我干脆就不去检查了,也不管它变大了还是小了,爱怎样怎样。已经两年了我一直与癌症「和平共处」,现在既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精神负担,每天都生活得很充实,很有质量。


任何事情只要想得开,就会战胜它。当然如果将来真是癌症发作的话,后期会很疼,我就留一笔钱打止痛针。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我对女儿说,将来我昏迷了就不用打了,没有知觉了还打它干嘛,「走人」就完了嘛!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精神上只有达到一定境界,才能超越生死。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轻松享受有限的生期。我现在一个人生活,儿女说还是找个保姆陪住吧。


否则万一哪天犯了病都没有人知道,我说犯了病又怎样,无非是拉到医院抢救呗。抢救过来又怎样,还不是不死不活地拖着?


人的寿数到了,就要顺其自然,犯了病还抢救他干嘛?身体功能衰竭了,无疾而终,顺其自然,这是福气呀,你说是不是?


古人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来不怕死,就活得轻松,生活质量就高。我就是怀着这种心态一天一天活过来的。事实证明越是不怕死,就越是死不了。


我现在已经 94 岁了,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 72 岁。哈哈,我觉得自己赚到的已经太多了!


▎不爱钱


许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锱铢必较,把钱抠的紧紧的。他们真是没想明白呀,我现在每个月几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


所以孩子们来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儿女过六十岁生日,我每人送上一万元。


我想,自己也就这几十万元的存款,等我死了儿女们继承,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不会感激我。


不如现在就拿出来给大家共享,弄个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哈哈!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放下自我


现在很多老人想问题只从自己出发,想来想去总觉得别人对不住自己。或是领导对不起自己,或是同事对不住自己,或是儿女对自己照顾不周,特别是儿媳妇又如何亏欠了自己。内心总是不愉快,这又何必呢。要想得开,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换位思维。


你认为自己把儿女抚养大,儿女就应该回报你。


儿女都有儿女的事情,哪有那么多时间陪着你?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父母在世时,你又曾去陪伴了多少?照顾了多少?


我从不要求儿女来陪我,我一个人生活的很有规律,说真的,他们来了我还有点嫌打乱了自己的计划。


所以一个人生活是常态,儿女来看你,是惊喜。这样就不会心怀不满,常感落寂了。


不要回报,只要奉献,我养大了儿孙,是我的奉献。但我不图儿孙的回报。我一直以助人为乐,若能帮助他人,我就感到快乐。


能给周围人带来快乐,我就感到快乐。


一位老师经济上有困难,我给了她点钱,她向我表示感谢。我说,你甭谢,我这样做自己高兴。


与人的感情要真挚,但不要太缠绵。我们院里有位老太太的丈夫去世了,她长期一直放不下,总是悲悲切切的。爱情深厚可以理解,但总不能整日泪水洗面,多愁善感,去当林黛玉呀。


儿女也一样,我爱他们,当然舍不得分离。但是既然分离是不可避免的,我就不愿意他们将来被悲伤所累,所以现在就不去和他们太缠绵,不要他们一天到晚总往我这里跑。


至于孙子辈儿,哈哈,不用我说,人家早就想也不想了!这是人类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嘛。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总之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战胜死亡,充分享受生期。至于身后之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是我应该费心去想的!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生命的见证



听陈老师一席谈,如醍醐灌顶,她那冷静与深邃的理性令我深深折服。


她那彻悟后的诙谐幽默又令我忍俊不住,时不时地与陈老师一起开怀大笑。


陈老师重建了自己的强健身心,享有了健康长寿的晚年。这样睿智坚强的老人实在不多见。


临别时我说:我们过一段时间再来看您。


「不用来了,打个电话就行啦!」陈老师干脆地说,那口气像是对自己的子女那样随便。这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2017 年 4 月底,陈老师已经满了 96 岁,这时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先是肾癌发作,伴随而来的尿毒症、贫血性腔梗。


加上中间一次跌伤和小中风,身体脏器衰竭得很快。起初生活还能坚持半自理,终于在 9 月份两腿发僵,浑身难受,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


子女们都竭力动员她去医院住院。可是陈老师一直坚持不去医院就诊,她没有吃药,也没有注射和打点滴,只是坚持自己按摩和做一些腿部练习,希望还能下地步行。


女儿也为她问遍了家庭的医生朋友,他们都很坦诚地说:


这么大年纪了,恐怕病情是不可逆的了。


子女为她请了保姆,24 小时轮流守护她,而这正是陈老师最不想要的「没有质量的生活」。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图片来源:电影《东京家族》


她嘱咐女儿:一不要通知学校,二不要通知亲友,三不要让人来探望。她只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快些,尽量不要拖累别人。


她请女儿「帮助」她,女儿难以答应,何况我国的法律也不允许安乐死。于是她果断地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来结束生命。


10 月 17 日,陈老师开始断食。当女儿把精心烹饪的饭食端到她面前时,她推说吃不下,并掩住口不准别人强行喂食。


看着她坚定的眼光,女儿只好含着眼泪把食物端开。由于肾癌开始引起腰部疼痛,她睡觉时总是用双手抵住腰部,并没有打止疼针。


18 日,陈老师继续断食,只饮水。


19 日,女儿冲了芝麻糊端到已经饿了三天的妈妈面前。陈老师居然一口气吃完了。但是当女儿再次把食物端到她面前时,她又坚决拒绝了。


20 日,陈老师已经既不吃饭,又不能饮水了。她的头脑还很清楚,口不能言,就写下自己的要求,如请人帮她翻身、解手等。


21 日,陈老师继续水米不进。清早尚能在保姆的帮助下起床解手。下午 5 时 13 分,陈老师终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安详地合上了眼睛。


听到陈老师的女儿讲述她最后的日子,不禁感到震惊。以断食的方式来结束生命,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强的意志啊。


我立即联想起她的话」要不怕死」,「要争取走得快一点」。


她老人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既不拖累别人,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陈老师圆满地实现了自己晚年的两个目标,终于下课了。她的最后一课不仅向我们倾尽心血,还以生命做了见证。


当我肃立在窗前为陈老师默哀时,脑海里却浮现出那张亲切的笑脸,她诙谐地说:


哈哈,我已经赚到太多了,下面就看你们的啦!


随着中国开始进入老年人社会,随着上一辈人走入退休生活,我们这一群上有老下有小的人,迟早要面对这些问题 ...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生命   儿孙   怕死   晚年   儿女   保姆   夫人   陈老师   北大   老人   教授   女儿   身体   阶段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