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文 | 小树妈妈

来源 | 成长树



前段时间,知乎有个问题:


如何看待从北大生物系转学到一家技校的周浩?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周浩的事情,我之前就听说过。


他是 2008 年的青海高考生,当年以青海理科前 5 的成绩,考到北大生物系。


可没读两年,周浩就执意要从北大退学。


2011 年底,他转到北京一家普通的技校——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技术。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从人人羡慕的高材生到普通技校的学生,本以为这是一个优秀孩子没法适应高等教育,高开低走的故事。


却不料,周浩在技校努力钻研理论,拆装机床,以优秀的成绩留校任教。


后来,他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大赛中,多次获奖评优。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再后来,因为表现优秀,周浩作为高技能人才,被引进北京,同时拿到北京市户口。


周浩人生路的「反转」,让很多网友都感慨「是金子总会发光」。


还有一部分父母,看完周浩的经历,竟然释然了。


因为中考 1:1 普职分流,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既然教育竞争这么厉害,那周浩的路,也不失为一条选择。


可透过现象看本质,好走的,并不是周浩的这条路,而是周浩身上的很多因素,保证了他即便不接受高等教育,也很难跌入底层。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考上北大,却读不下去

周浩从小就喜欢机械,对「动手」有着浓厚的兴趣。


用他的话说:小时候,家里的电器都被我重装过。


高考时,周浩考出了 660 分的好成绩!


当时,他本想报航空航天大学,因为觉得那里有很多实用课程,比较对他的胃口。


可父母老师却觉得,考这么多分,不报清北这种顶级学校,实在可惜。


周浩当时小,不知道专业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他听了父母的话,选择了北大生命科学专业。


可到北大后,周浩一直没法适应学习,整整一年多的时间,他迷茫、焦虑,觉得自己人生无望。


周浩意识到,不是他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而是他选的专业,理论和分析太多,这种操作性不强的学习,让他没法「来电」。


那一年多,周浩不像刚入学时,每天都积极地跑去上自习了。就连作业,也不认真完成了,总是敷衍了事。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名校,却很难对学习投入激情。而他喜欢机械,却很难够到。


这样的现状,让周浩异常苦闷。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休学又复学,最终转到技校

短暂的迷茫过后,周浩又振奋起来。


他先是去旁听北大工科院和清华工科院的课,发现些课,也基本是纯理论,而他感兴趣的实操课,只有本院的学生才能去上。


于是,周浩尝试转院,但北大转院的条件很苛刻,周浩几乎不可能达到。


一条路走不通,周浩就开始想第二条路。


大二时,他休学一年,利用当电话接线员,做流水工人的间隙,好好理顺想法,规划自己。


这一年,让周浩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认知——还是要读书,并且从自己喜欢的专业入手。


在尝试了几乎能想到的路以后,周浩才开始「盘算」转校。


他先是了解了德国数控技术的网站,详细对比了中德在这方面的差距,对中国的机械市场进行评估判断,周浩觉得,学机械技术,是有前景的。


他还分析出:中国的技术工人学历基本不高,最缺的,就是知识技能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接着,他又做了大量功课,寻找中国数控技术最领先的学校,最终选择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就这样,周浩坚定要做一个知识技能「双精」的人才。


2011 年底,他说服父母,转去了技校,学技术。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因为爱机械,留校任教



转学后的周浩,如鱼得水,他非常自律,每天在实验室「朝八晚五」地操作那些数控机器。


老师教过的技术,每一种他都要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问完再反复练。


很快,他就成了小组中最出色的学生。


毕业时,很多企业都向周浩伸来橄榄枝,但周浩自己还想继续深造,他觉得对数控了解越深,就觉得自己学的太少。


机缘巧合,周浩留校做了老师。


但对他对数控的学习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2014 年,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周浩获得了高技组第一名。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在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大赛中,周浩也多次获奖,后来,他作为高技能人才被引进,同时获得了北京市户口。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励志的周浩,不仅仅是运气



有人质疑,今天周浩的成就,跟他留校任教,走进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可回看周浩的经历,以他的心性,即便不留校任教,在机械领域他也不会停止钻研,难保不会有别的成就。


周浩的反转路,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如果想「成事」,至少有 3 方面的因素:


▎对自己有清晰认识和规划


人人都往上走,周浩却往下走。转学时,面对人们的质疑,周浩说:


我虽然在乎别人的看法,可如果一辈子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我的一生就毁了。


周浩的决定虽然不可思议,却是他从内心出发的。


环顾我们四周,那些能主动突破逆境,身上长满自驱力的孩子,其实都有对自我、对目标,甚至对环境的清晰认识。


千万别小看这种认知。每个生命,都有蓬勃生长、主动向上的本能,而这种本能动力,就来自于「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怎样去适应这个社会」。


当一个孩子,有了很明确的目标「我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要以怎样的姿态立足这个社会」,这样的孩子,就已经有了后续突破的可能性。


▎锲而不舍的努力


发现自己不适应北大的学习时,周浩也有过颓废。但他最终几经「折腾」,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不难看出,周浩身上有着一股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


虽然看似走的是下坡路,可他的执行力、魄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这种劲头,已经碾压了太多同龄人。


转学去技校,只是改变了航程和路线,但只要周浩身上这种钻研精神还在,相信他最终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不难发现,成功的路其实真的不挤,因为能坚持下去的人,太少太少。


而人生的捷径,不过是有了目标就去做,碰壁了,换个方向,多坚持几步。


这种锲而不舍的冲劲,就是一个孩子能成功的最好催化剂。


▎终生学习的能力


周浩的成才路上,还少不了一点,那就是他为了兴趣,坚持终身学习。


网上曾有过一个「40 岁死,80 岁埋」的调侃,说的是很多人在步入社会,生活工作刚刚尘埃落定时,就不再努力。


再看周浩,即便留校任教,他也没有停下对机械的钻研。


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大赛中,周浩多次获奖。


因为爱岗敬业,他还曾被《北京青年报》专门报道过。


不难看出,这种终生学习、持续精进的能力,也是成就周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孩子,如果能在热爱的领域,坚持终生学习,大概率上,最终的结局都不会差。



那个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周浩的故事,看得我很是感慨。


我们现在激烈的教育竞争,在短期内好像无解。


但周浩的励志故事,又让我觉得:给孩子一个无忧的未来,似乎也没那么难。


一个孩子,如果能全身心追求自己喜欢的事,并获得价值感,无论生活还是追求,都踏实坚定,这不就是我们教育最大的成功吗。


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孩子早点认清努力的目标,对目标锲而不舍,还要不忘初心,终身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技校   北大   孩子   生物系   锲而不舍   技工   北京   中国   数控   身上   技能   父母   努力   目标   机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