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文 | 郝景芳

来源 | 武志红


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况:


苦口婆心地劝一个人,说的话简直不能再正确了,但他就是不听。


有时一件生活小事,和伴侣相说了几十遍,对方也全当耳旁风。


面对孩子的时候,情况更甚。


让他多吃蔬菜多刷牙,好言好语,威逼利诱,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但就是不听。


他们是不懂吗?不是,而是不愿意听。


为什么你说的道理他都懂,却不听?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在这个问题之前,先想一想:你把对方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比如有时小朋友想学做家务,做父母的好心提醒,最好先抹桌子,再扫地。


结果小朋友一点也不想听,「啊——」地一声,爆发了强烈情绪,一甩手,不干了。


他会说「我本来就是这么想的」或「我是没来得及……」


大人往往不理解,反而责备:我不就是在提醒你,教你吗?


结果孩子情绪闹得更厉害了。


仔细分辨,就会发现他不是在对抗,而是在委屈。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图片来源:电影《看上去很美》


这时孩子的内在情绪是怎样的呢?


如果这件事是自己本来就想做的,那么是对自我的「自豪感」。


如果是自己没想到,要父母提醒的,那则是对自我的「羞愧感」。

孩子的心理语言是:我本来就能做好的,不用你说我也能做好。


孩子的内在情绪是:你说这些提醒的话,就好像我自己做不好似的,你不相信我。


而他之所以不合作,是因为他的潜意识觉得,如果听话了,就是承认了自己做不好。


「内在情绪」这个细节,为何如此重要?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在说话时,是把对方置于好角色上,还是坏角色上?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什么叫好角色、坏角色?举个例子:


一对夫妻,素来相处都分工明确,丈夫工作挣钱,妻子暂时一年全职带娃,具体的家务事项也进行了合理分配。


但在具体执行时,妻子愈发力不从心,孩子喜欢哭闹,她无法睡个整觉。


属于她处理的那部分家务,也总是一推再推,堆积起来。


她感到孤立无援,有点委屈,她需要得到丈夫的更多支持。


如何跟丈夫说呢?


她有 2 种表达方式:


一种是说丈夫哪里不好,指责他眼力劲不够,没有分工给他的事情,就真的一点都不管了。


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讲出自己的困难,询问他能不能再多做一点,帮助自己。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这两种表达方式,讲的事一样,期望达到的结果也一样,但不一样的是:


前者在表达指责,对方成了「坏角色」——做得如何不好;


后者在表达需求,让对方成了「好角色」——是能帮助自己的「拯救者」。


让对方成为「坏角色」,潜意识是让对方有内疚感。


但没有人希望自己是「坏角色」,一旦意识到自己被指责,会下意识「防御」,否认指责。


要么是冷冷不予回应,要么是情绪爆发,把小事变成争吵。


而让对方成为「好角色」,可以让对方「自我感觉良好」。


让对方知道,他做的事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到自己——不指责,而是直接对未来提出期望。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不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怎么会改好呢?


现实却刚好相反,往往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好的,他才能做得更好。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明白了这个心理机制,说话方式也就清晰了:


尽量以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提出建议,对方也就愿意接受,互惠共赢,皆大欢喜。


但其实在生活中,做到这一点,却是相当难的。


阻碍彼此相互体谅的,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执着于「应该」


这种情形,对应的是心中抱有固定「理想型」的人。


这样的人,对种种都有「应该如此」的强烈预期假设。


一个男人就应该 沉稳坚毅、大气开朗、勤劳顾家、温柔呵护,做到这些都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


一个小孩就应该 干净整洁、落落大方、勤奋上进、知书达理,做到了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


好比在与人对话时,隐含着对对方的评价:正分、零分、负分。


表达出来的对他人的评分,是正分还是负分,都取决于零分线设在哪里。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零分线就是「应该线」。


如果心中的「应该线」画在一个封死的位置上,达不到这条线的,都是负分。


与「应该线」高的人相处:


你做好了,会得零分,因为都是应该的;你如果稍微做不好,就是负分,还处处言之凿凿,因为都是不应该的。

如果想生活得轻松一点,最好把最低分设在零分线上。


也就是放下对他人的预期,这样有一点点好的地方,都是正分。


举一个例子。


家中有两个孩子的日常,多半是「相爱相杀」的。


若父母根深蒂固认为,老大「应该」处处让着老二,那肯定每天都能看见老大的种种错误。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不停指责老大,沟通时也没法站在老大的角度。


若认为孩子为自己考虑是正常现象,打架也正常现象,那看见老大关爱老二,就可以非常惊喜地赞赏并鼓励。


久而久之,对老大的影响效果也会更积极。


总之一句话:如何让生活看起来处处美丽?相信不美丽是「正常态」就可以了。


第二种情况:执着于「我好」


前面说到,当我们规劝一个人,顺便想彰显自己有道理、对方不对时,有可能让对方产生情绪抵触,反而起不到规劝效果。


也许大家会觉得解决方法很简单,不要处处彰显自己,多理解鼓励对方不就能达到效果了吗?


但现实没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一个规劝他人的人,并不是真的想要对方改变,而只是为了彰显自己。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一句话就能明白这里面的差异在哪里:


「你看,我早就说过吧」——这就是一句彰显自己的话。


比如孩子第一次玩积木,家长指导孩子看图找样式,孩子没听,结果没完多久就惨遭失败。


看到孩子失败后,提建议的父母在第一反应是「你看,我早就说过吧」。


然后开始回顾自己的建议多么重要,预见多么准确。


想让孩子承认自己不听劝的行为,是如何不明智。


这种情况下,父母甚至可能对孩子的失败「喜闻乐见」。


因为只有孩子失败才能证明自己明智,而证明自己明智的欲望,远大于关怀孩子如何成功。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比如当孩子没有听父母劝,非要拿着一个重的东西走,结果摔倒了,父母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


是赶紧拥抱一下,说没关系没关系,摔疼了吗?


而当小孩子把东西放下,爬起来再走,只为他喝彩「你好棒强」,绝口不提「看,我当初说什么来着」。


老子讲「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就是指不彰显自己,才能很多时候化育万物。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很多情况下,人与人相处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让对方处在「好角色」的位置上,就是最简单的关键一步。


心理学研究发现:


稳定的高自尊者倾向把好结果归因于自我,把坏结果归因于偶然。


这样能在顺境中更容易持续,逆境中更容易逃离。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带团队的本质也是如此,给团队成员机会,让他们把才能表现出来,让每个人都觉得「我做得真好」。


小时候不懂这个道理,看历史时就纳闷,像刘邦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功?


遇事总是「为之奈何」,那些勇猛大将像韩信怎么不取而代之。


现在发现还是有原因的,他能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发挥出 120 % 的功力,这就是领导艺术所在。


带小孩的本质,也就是让他认为自己很好,并且能做得更好。


所有的哭闹不乖懒散都是正常,偶尔迸发出的礼貌勤勉是「哇,真好」。


小孩子会感觉——我这么好吗,我真的这么好吗,那我还可以更好。


而这种自我感觉会让他自己想要做好。


如果你常说这句话,伴侣、孩子都会远离你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争功的,越不去争夺「你看我对你教育得多好」的功劳,孩子成长的内驱力越强。


很多时候,让我们成长的那么一点点动力,就是心底的那一丝「我是这么好的吗」。


——是啊,你就是这么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零分   该线   孩子   都会   潜意识   伴侣   本质   情绪   丈夫   角色   不好   父母   位置   自我   效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