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什么时候死?”比性教育更重要的是死亡教育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比性教育更重要的是死亡教育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死亡是一个讳莫如深轻易不会提及的词汇。因为大众默认死亡是不吉利的事,并且本能的害怕并逃避这个话题。就比如说,选个电话号码这种小事,大家也会刻意避开“4”这个数字,只因为它是死的谐音。

我记得小时候,有位长辈去世了,我被我爸妈带去参加葬礼花圈、灵堂、挽联,以及披麻戴孝的氛围让我很压抑,我心里是能感受到一些模糊的关于死亡的概念。可我鼓起勇气提出“死”这个字,换来的却是大人们的呵斥。

于是,他们那种小心翼翼又忌讳的样子让我记了很久。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要想起“死”这个字就会莫名的害怕,甚至想试试“死”究竟是什么感受。

关于死亡,我很喜欢的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是的,作为家长,唯有我们坦诚地去和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他们才会对有限的人生充满敬畏和动力。不要总觉得孩子还小,长大了他就会明白死亡的真谛。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死亡教育”,可以让他明白生命是有界限的。

从而在有限的时光里,大胆地去爱去感受,潇潇洒洒在世间走上一回。

如果各位宝妈也觉得孩子的#死亡教育#必不可少,那就转发到朋友圈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披麻戴孝   挽联   讳莫如深   花圈   灵堂   大众   教育家   谐音   热爱生活   敬畏   忌讳   性教育   害怕   家长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