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了冬至饺,一冬不冻耳,原来这是医圣张仲景开启的神智慧


冬至:吃了冬至饺,一冬不冻耳,原来这是医圣张仲景开启的神智慧

谈到冬至,我们一定绕不开“吃饺子”。今天,12 月21日,2020年的冬至日,亲爱的朋友,你吃饺子了吗!


饺子,北方人的最爱。冬至和过大年的时候,那热乎乎的一盘盘、一碗碗饺子一定是北方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


从古到今,饺子可一直在我们中华饮食文化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席位。


可是,朋友,最初的饺子是怎么来的,你可否知道?


饺子,又名袪寒娇耳汤,据史料载,它最先是医圣张仲景为照顾东汉时那些衣食不足的难民制造而成。


冬至:吃了冬至饺,一冬不冻耳,原来这是医圣张仲景开启的神智慧

01


说到张仲景,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他是东汉时著名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论》的创作者。


张仲景不光医术高明,更主要的是他医者仁心,心系天下苍生,大爱无疆。

据说,那是发生在他年迈告老还乡路途上的故事。


那一年,冬至的日子,天空飘起了大雪,他在路过家乡的一个河岸边,突然看到前面一个中年的男子走着走着倒在了雪地里。


见此状,一个医生的本能,仲景疾步上前,很快,他发现这位男子面色苍白,鼻子和脸颊冻得没有了血色。


最显眼的是,这位男子的耳廓处有的地方斑斑驳驳地溃烂了,就连血痂也被冻住了。



他摸了摸男子的手,手上的凉气嗖嗖地入骨地渗入他心里。他又摸了男子的腹部,又是一个凉。皮肤也是有一点点塌陷。


最后他摸了男子的脉,脉气很弱。“气不充盈,表里都寒。”他心里诊断到。


他快速地拿出包袱里的银针,选好穴位,隔着棉衣就迅速准确的扎进去。

这时,恰好旁边有个小伙子向他的方向跑来,问到:“您可是大夫?”

仲景点头。


小伙子说:“我母亲浑身发冷,耳朵也烂了,您能帮着去看一下吗?”

冬至:吃了冬至饺,一冬不冻耳,原来这是医圣张仲景开启的神智慧


02

安顿好这位男子,仲景踏上给小伙子母亲探病的路途。


在去看小伙子母亲的路上,仲景见到几个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乞讨者,其中有三个是中年的男子,一个是分不清男女的老者。仲景看见,他们的耳朵也都冻烂了。


仲景还发现,除此之外,这一路的街道冷清,许多店铺也是关着门。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咋会如此境况?”


“去年一场疫情,很多人病死了,没病死的人要不就是吃不上饭,有的人家把孩子都卖给了有钱人,有的家里男丁死了,妇女孩子也都没饭吃。”小伙子回答道。


走着走着,仲景又撇到了路边一个蓬头垢面的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妇女的双手都长满了冻疮,嘴唇发白,孩子用一条发黑的毯子裹着,那妇女靠墙坐着,面前放着一个没有几个铜板的碗,眼睛里看向远方。


听写小伙子的话语,看着眼前的一切,仲景的心如刀割,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那天晚上,仲景一夜未眠,他呆呆地坐在房间里,面对着他读过的医书。


他独自发问:“我,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


他想,如果是给每个人都抓药,药材费用成本比较高,不一定能够供应到更多的人,如果是给每个人针灸看病,这效率又太低了。


溃烂的耳朵,冻伤的双手,蜷缩的身影……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深思……


终于,有了一个不错的主意:食疗。


对啊,药补不如食。作为一代名医,张仲景比谁都明白:


耳朵和手脚一样,如果一个人因为冷导致气血总量不够,那么身体就会慢慢的舍弃对手脚,耳朵的气血供应,更多地保全中焦,保全内部更重要的脏腑的气血供应。所以手脚和耳朵都是容易被冻伤的地方。


一个人的手脚和耳朵冻伤的时候,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意味着,这个人的身体气血总量已经不够了,是寒虚的。依据这个医理,他心里便自生出了如此一个食疗方:温中的羊肉,再搭配一些当归,丁香,辣椒等一些帮助祛寒去湿的药材。


这些食材确实可以补虚寒暖身子,可是问题是,这些患病冻耳者多长时间腹中空空,脾胃虚弱,已经对肉不能消化了。


这如何是好,搭配怎样一点平和的助消化的食物呢?

仲景就是仲景,很快,他想到了:小麦。


小麦粉可以濡养中焦和津液,而且小麦也是一个比较阳性的食物。


于是把小麦粉揉成面团,擀成薄薄的皮子,切成方形或用模具划成圆形小块,这就是我们后来发展成的饺子皮。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把肉和药混合在一起,用这个皮子包裹紧。滚水煮上三沸,羊肉和面皮熟了的时候,恰好里面的药性也煮出来了。


他想,如果那些人能够吃下这些,不仅仅能够为他们果腹忍饥,更能为其身体的中焦提供热量,阴阳双补,耳手的冻疮想必定会不治自愈呢!

冬至:吃了冬至饺,一冬不冻耳,原来这是医圣张仲景开启的神智慧

03

之后的日子,他便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在街上搭起一个土灶,支起一口大锅,添水,生火,煮起自制好的“药饭”。(按照他的思路,自己花钱,买好食材,包好成为药团子)


煮好了以后,捞出来,浇上一些汤,放一点盐,给那些流浪汉,和穷苦的人们分发。


很多人吃完喝完,肚子开始发热了,气血畅通,气血能够流入四肢和耳朵,耳朵就不冷了。


后来,有个朋友说,这个面团和食材捏起来好像是人耳朵的形状,仲景就想,那么这个方子就叫做袪寒娇耳汤吧


食疗自然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之后仲景便一直在政府大楼门口煮祛寒娇耳汤,一直煮到大年初一。


一天,二天,三天……渐渐地,许多人的耳朵竟如期所遇般地好了起来。

再后来,一到冬至和初一,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一碗祛寒娇耳汤,然后家家户户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剁馅,擀饺子皮,包团子,起锅烧开水,下锅煮,来回忆那段时间里医圣仲景给大家在寒冷冬日里带来的温暖。


再后来的日子,你我都知道了,在这里我自然不用再加赘述。


这便是关于最初的“一碗饺子”的传说。饺子,即“娇耳”,你看,它的外形多么像我们的耳朵呀,一个最冷的冬日里,冬至,一个关于吃,关于耳朵的故事,真得是很温暖很治愈哟!



冬至:吃了冬至饺,一冬不冻耳,原来这是医圣张仲景开启的神智慧

04

岁月流转,时代更迭。如今,我们的社会,真是太好了,我们迎来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时代,曾经的缺衣少食,衣衫褴褛,寒冬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困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冬至日,年初一,吃饺子的这个习俗,这个暖心的故事却一直温暖着我们神州大地上的千家万户,温暖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如今,猪牛羊肉的;萝卜芹菜韭菜的;荤的素的;荤素搭配的;各式花样的荤素饺子,丰富着我们的餐桌,满足着我们每个人的营养所求。


如果你胃寒怕冷的,那不妨多吃一些羊肉牛肉韭菜等热性馅的;如果你肝火旺血压高的,不妨来个芹菜素馅的;如果你气滞血瘀消化不良,若以萝卜白菜为主的馅料,相信你一碗饺子下肚,身子自会通气,一下舒服好多!


这就是我们的饺子文化,这就是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中医的博大精深,是不是很神奇呀!

冬至:吃了冬至饺,一冬不冻耳,原来这是医圣张仲景开启的神智慧


05

时光流转给了我们严寒,而医圣留给了我们最暖的仁心,在2020年冬至的日子里,有谁不想收到这份时光与爱的馈赠呢?


“有课的老师上课,没课的老师来厨房帮厨;

莲菜肉馅料我已经吩咐厨师和帮厨们拌好了;

今天冬至,大家一起动手包,咱们和娃们一起吃顿热活饺子。”


一大早,我们学校校长和餐厨就开始着手准备着,同时她逢见老师便积极吆喝张罗。


近百口师生,饭点要按时吃饭,包饺子可是个技术啰嗦活,早读一下,老师们便热火朝天的干起来……

冬至:吃了冬至饺,一冬不冻耳,原来这是医圣张仲景开启的神智慧

冬至:吃了冬至饺,一冬不冻耳,原来这是医圣张仲景开启的神智慧

哇,真不愧常言道,人多力量大,一个多小时的功夫,一笼笼饺子就在眼前了。


“叮铃铃……”放学了。

“吃饺子喽……”


在一阵欢声笑语中,一班班学生,一个个老师,脸上洋溢着笑容,洋溢着幸福和温暖,一起奔向了学校食堂!


一碗碗饺子,一张张笑脸,一份份来自冬至里的温暖与关爱,幸福啊,今天的每一位孩子;幸福啊,每一位吃着饺子的我们!

冬至:吃了冬至饺,一冬不冻耳,原来这是医圣张仲景开启的神智慧

冬至:吃了冬至饺,一冬不冻耳,原来这是医圣张仲景开启的神智慧

End

(文系作者原创,部分图来自网络及朋友圈)

欢迎关注Simple雨滴禾,愿能和你一起触碰来自心灵的语言和文字!愿你我相逢在美丽神奇的网络,一起触碰的种子破土,花儿芬芳;一同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生命的神奇和人类灵魂的悲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医圣   冬至   仁心   中焦   小麦粉   冻伤   神智   气血   饺子   手脚   小伙子   耳朵   妇女   温暖   男子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