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11年了。

那场震惊全国的灾难还在大家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那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地动山摇之间,汶川县撕开了一道巨大的伤口,吞噬了数万人家的安宁与平静。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

短短几十秒,山崩地裂,哀鸿遍野,多少离别都来不及说声再见……

国殇当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多少大爱与感动不断涌现在眼前……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1

你还记得吗?当时电视台滚动播放的救灾新闻……

你还记得吗?灾难发生后全国娱乐节目停播为遇难者默哀……

你还记得吗?汶川大地震中无数曾令我们落泪的感人瞬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这个孩子在地震中变成了孤儿。

他的妈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从天而降的灾难,将孩子死死地护在自己的臂弯之下。

妈妈走了,孩子在她的保护下熟睡,毫发无伤。

解放军战士在包裹孩子的被子里发现了一部手机,里面有一条早已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这个三岁的小男孩叫郎铮,从废墟中被救出的时候,他抬起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着他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个少先队礼。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她叫袁文婷,是个活泼爱笑的姑娘,也是一名老师。

地震发生时,她所在的什邡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震感强烈。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孩子们的伤亡,她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用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

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教学楼轰然倒塌,她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25岁。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多希望,那一天,外面阳光跟往常一样,孩子们从午休中醒来,揉了揉惺忪的眼睛,继续听课,然后,下课回家。而不是,书包还在,人却天隔。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多少家庭的完整与幸福。

“我老公在这里,求求你们救救他,救救他......”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又见证了多少大爱与付出……

在极其不利的地形和天气下空降救援,无数的解放军战士、医生、护士蜂拥到灾区,争取黄金72小时里,能够救出更多废墟下的生命。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24小时滚动播报灾区新闻,停播一切娱乐节目为遇难者默哀,亲临前线的记者几度哽咽落泪,无数的同胞在世界各地自发为灾区捐款、祈福。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2008年5月19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民众为地震遇难者默哀,一位来自四川的男子高举右手为家乡加油。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电视永远只在那几个台切换,每救出一个人我就会大声告诉爸爸妈妈。好像每一丝从灾区传来的希望都要放大几百倍才更足够显得不易与珍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后来长大的我再看纪录片里出现这句话,泪湿眼眶,感谢每一个撑起四川的大家。@sannu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上,有个妈妈每年都会来这里挂横幅,上面一直留着自己的手机号码。

别人问:都这么多年过去了,还留电话号码干什么?

她说:“万一哪天,我失踪的孩子看到了,他就可以打这个电话联系我,跟我回家。”

2

我们总说,逝者如斯,生者坚强。

却不知道,轻飘飘八个字,需要多强大的力量才能做到。

在突发的灾难面前,有多少来不及说再见就天人永隔的悲剧在上演:

那年我13岁,看了我旁边的同学最后一眼,从此我俩就阴阳两隔了。@火车王里诺坤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2008.5.12,我18岁,北川中学高二,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上语文课,当时我们想跑,老师说“我们这个教学楼质量还是可以,不用怕”,老师这话说完的时候,教室已经晃得没人能站稳了,当我们往出跑的时候,一二楼已塌,我们都是从三楼跳下来的。@碎玉秋心-Kia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我在自愿者搜救队中,眼泪从未干过,在搜救中双手磨破了皮,脚也伤了,但不知道疼,只想早点发现被压埋在废墟下的人,早点救他们出来,每天三四个小时的休息也失眠,好像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埋压在废墟下一样,终日泪汪汪的。@刘新明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不知道被我救过的孩子还好吗?现在应该长大了,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叫她碰到。看到相片回忆很多,有时候都不敢去再看。@sunjiangfei12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11年过去了,经历过伤痛的汶川早已涅槃重生。只是有些瞬间,戳人心坎,有些记忆,无法忘记。

11年了,总还有人魂牵梦萦2008年5月的汶川,总还有人惦念那些断壁残垣下逝去的亲人,总还有人用纸笔记下多年前那些撼人心灵的故事……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新书《云中记》,写的就是与汶川地震有关的故事。

《尘埃落定》二十年后,阿来的新长篇《云中记》问世。

这本小说讲述了汶川地震后,四川一个三百多人的藏族村落,伤亡一百余人,并且根据地质检测,村子所在的山坡将在几年内发生滑坡,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

然而村里祭师内心越来越不安宁,他总是惦念着那些死去的人,最终决定返回原来的村落,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一个人,一段海市蜃楼般的回忆,一座废弃的云中村庄,一场自我救赎的圆梦之旅。曾经川藏的灵秀风光,那一簇升腾的烟火气,美丽的房子和无奈的岁月,全部成了泡影。

当山摇地动、房屋倒塌,我们的生活也支离破碎。大地开出一条条裂缝,天空发出一声声怒吼,击垮的不仅是我们的居所,还有我们的梦想、信仰、希望。

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快乐平安地度过一生,还是惊心动魄地体验一生。我们寻找,跌倒,迎风流泪,笑着起身,最终,在那片废墟中找到了自己,在那朵花中看到了永恒的灵魂。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当你的内心澄澈,灵魂清净,自然会看到那条笔直的道路,那是一条通向自我、完善自我、达成自我救赎的道路。

云中村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云中村的祭师阿巴重返已成为废墟的故乡慰藉鬼魂,实际上也是在慰藉自己。

阿来将美好的念想与清醒的期望灌注在阿巴身上,让他完成这一个人的旅途,让他最终实现圆满,与山同眠,这便是《云中记》。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书名:《云中记》

作者:阿来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饱蘸深情、庄严隆重的作品。阿来说,写作这部作品,他一直是在莫扎特《安魂曲》的陪伴下的,在题词中他也特别致敬了莫扎特,“写作这本书时,我心中总回响着《安魂曲》庄重而悲悯的吟唱”。

阿巴“献祭式”的归宿,令人落泪,却也令人欣慰,这对他来讲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7月27日(周六)下午3点,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携新书《云中记》,与著名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一同做客广州购书中心(天河店),跟读者一道探讨文学的生命和灵魂,欢迎大家光临。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活动信息


主题: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尘埃落定》 二十年后再献《云中记》

嘉宾:阿来 谢有顺

时间:7月27日(周六)下午15:00-17:00

地点:广州购书中心(天河店)6楼多功能厅

地址:天河路123号

主办单位:广州购书中心、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经典

嘉宾介绍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阿来,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曾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八十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

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其中篇小说《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成为“双冠王”。

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散文《大地的阶梯》《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瞻对》《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等。2019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云中记》。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曾被世界经济组织达沃斯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出版有《小说中的心事》《成为小说家》等著作十几部。

名家推荐


汶川地震11年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献上《云中记》,告别深爱


我相信,在阿来那里,写作是一件有神性的事情,一切听凭机缘的发生,机缘到来时,故事自然会从某个人的意识中探出头来,在世间流传。

——铁凝

阿来按下云头,写了人的世界。人有大有小,但终究都是人,承受着与我们内容相同但前提和节奏不同的现代历史。画神容易,画人难。

——李敬泽

你没有被葬送,你采到最美的花回来了。

——麦家

他有一种品格、头脑、担当。

——施战军

有清晰准确的实证背景,又有波澜万丈的灵魂演出;如此辽阔,又如此细腻。一座村庄、一个人、一群亡灵,就是一个世界。都在哀叹当代没有伟大的小说,我说,《云中记》就是伟大的中国小说。

——谢有顺

本文相关资料来源:中新网、重庆青年报、山东卫视、北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汶川   莫扎特   中山大学   汶川县   天河   震中   遇难者   深爱   灾区   广州   尘埃落定   废墟   灾难   年后   发生   孩子   小说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