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90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电影,当时大家都以为中国电影终于开始崛起,但现在看来那已经是巅峰。《霸王别姬》戏里讲的是京剧的落寞,戏外演绎的是电影的萎靡,是一幅撕裂的历史画卷,是一曲肝肠寸断的悲歌。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欣赏这部电影,如果能懂一点京剧是最好的。因为《霸王别姬》这个片名来自京剧的折子戏,什么叫折子戏呢?就是你原原本本唱完一本戏,那是很长的时间。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80年代初期,在武汉的郊区还有搭台唱戏的传统,我们这里唱的是楚剧,不过形式上是差不多的。遇到红白喜事,大户人家有钱的可能就请个戏班子来唱一回,一本戏大多需要三五天才能演完。而折子戏就是把某个精彩段落挑出来演,所以临时组织个庆典什么的赶个时间,那就肯定是折子戏比较合适。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霸王别姬”这个历史故事一般来说是不需要再复述的,片中关师傅讲戏也说得很仔细,就是说的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成语都有好几个,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还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等等。只是这里面有一点很有意思,自古成王败寇,楚霸王项羽虽然是输了,但他在戏文里总是盖世英雄,而当了皇帝的刘邦反而落得个阴险狡诈的形象,这就是文学艺术的魔力,所以历朝历代对文艺作品的审核不能不严格。

包括这部电影也遇到审核的问题,1993年电影在国外得了奖金棕榈大奖,但国内公映审核不通过,是我们的总设计师邓爷爷特批的,他老人家亲自看了认为可以放,即便是这样,下面很多影院都不敢排片。我是建议大家完整地看看原片,这部电影现在很多网站上都有,所以也不用复述详细的剧情,我们只找几个关键的戏说一下重点就放在台词上面,这部电影的台词是非常优秀的。

故事大约可以分成六个阶段,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内战时期、建国初期、十年浩劫、拨乱反正等6个阶段。时间从1924年到1978年,约54年。


民国

民国这一段讲的是少年程蝶衣的成长与蜕变,也可以说是扭曲,关键的台词“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夜奔”是来自《水浒传》的故事,讲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那一章叫风雪山神庙。林冲杀了几个小人之后,星夜投奔梁山而去,就这么个“夜奔”,是一场武生独角戏,全程都是打打杀杀伴随着高亢的唱腔,表演难度很大。戏班关师傅培养徒弟就是暴力教学,背错了戏就要挨打,小癞子练的就是武生,天天挨打导致绝望自杀。

程蝶衣学的是花旦,每次都错在“思凡”的念词。思凡这曲戏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小尼姑,耐不住青灯古佛独自逃下山去,也是个长长的独角戏,唱功和身段是基本功,最难的是情绪的把握。小尼姑年方二八,说是思凡,其实对人世沧桑知之甚少,演绎讲究风而不骚荡而不淫。

编剧的着力点是放在程蝶衣的性别意识上,每次都把尼姑念成了男儿郎,以往也没少挨打。最后一次是张公公的堂会之前,那爷那坤来选戏,程蝶衣再次念错,险些砸了戏班的招牌,大师兄段小楼把烟杆插进蝶衣嘴里搅出了血,让他永远记住了“我本是女娇娥”,从此以后蝶衣就成了戏中人。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抗战

到抗日战争时期,程蝶衣和段小楼已经年少成名,师兄弟两人也开始有了分歧。

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影楼拍照出来,正遇上爱国学生游行,有学生对两人出言不逊,段小楼当场就要发作,幸亏是那爷很懂得“带节奏”,他喊了一嗓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马上就有学生当了复读机,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人力车才拐了个弯,程蝶衣冷不丁说了一句话,“领着喊的那个唱武生倒还不错”。说明他这个人完全是活在戏里的,刚才要不是那爷带了个节奏,他们两人难免会被爱国学生暴揍一顿,程蝶衣就完全不管那些,他是完全活在京戏的世界。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段小楼惯有一身江湖气,成名之后略显轻狂,连梨园大拿袁四爷都不放在眼里,偏爱纠缠妓女菊仙。那菊仙本是花满楼的头牌,但却有一身傲气,自己赎身不带一文钱投奔段小楼,两人喜结连理引起程蝶衣强烈不满。

这里程蝶衣的情感比较复杂,从大师兄成全他以来,程蝶衣就活在了戏剧里,在戏里他是虞姬,是楚霸王身边唯一的女人,大师兄就是霸王,他当然不能有别的女人。另一个痛恨菊仙的原因,蝶衣的母亲本就是个妓女,原著说是个暗门子,也就是暗娼,在菊仙身上能看到母亲的影子,这让他痛苦难堪。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段小楼显然没那么多小心思,他觉着师哥娶媳妇师弟不捧场那就是不仗义,当场翻脸了,说“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这话倒是真的,说明两人对艺术的追求不同。段小楼唱戏是讨个活口,出了名成了角那还不得喝点花酒装个大爷。而程蝶衣“从一而终”的是京剧艺术,“不疯魔不成活”

日本人占领了北京城之后,段小楼的强硬性格惹了祸,蝶衣为救师哥给日本人唱了堂会,这给程蝶衣留下了历史骂名。当时程蝶衣看段小楼被放出来了,他急忙迎上去说了一句“青木他是懂戏的……”,话没说完就被段小楼啐了一口。从这里再次印证了程蝶衣的思维方式,他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一心只想着京戏,只要是懂戏的就是他的朋友。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两兄弟从此不相往来,程蝶衣与袁四爷混在一处,每日醉生梦死,染上了鸦片烟瘾。袁四爷说,他们两人的戏演到这个这份上,可以叫“姬别霸王”,已经没霸王什么事了,他是从心底瞧不起段小楼。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菊仙和段小楼正式结婚之后,她极力阻拦段小楼唱戏,这个并不完全是全因为程蝶衣,她是想摆脱下九流的命运。菊仙虽然已经从良,但她的男人是个戏子,还是个下九流。段小楼不明白菊仙的用意,在家摔碗砸碟斗蛐蛐,意志消沉。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内战

内战时期其实很短,但在电影里也是很重要的一段。喜福成科班的关师傅年事已高,听说两个成名的徒弟都荒废了手艺,气不打一处来,将两人叫到戏班一顿好打,又撮合着两人一块唱戏。师兄弟两人受了关师傅的教诲,好不容易再次同台演出,却被一帮兵痞砸了场子,菊仙因此流产。程蝶衣也被抓走了,因为他给日本人唱过戏,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起诉。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上回是师弟救师哥,这次是师哥救师弟。段小楼不得不低声下气的去求袁四爷救救蝶衣,袁四爷本来想刁难一下,菊仙拿着他送给程蝶衣的那把宝剑冲进去了,袁四爷睹物生情,当然也就答应了。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这里的关键戏在于,庭审时检察官说程蝶衣给日本人唱淫词艳曲,袁四爷抓住这一说法给予了有力还击,当庭训斥检察官不学无术信口开河,博了一个满堂彩。本来这个事情就算是完了,但程蝶衣的自我陈述却说,是给日本人唱了戏,而且是自愿的,如果青木还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去了,然后还咆哮公堂,大喊“你们杀了我吧”。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程蝶衣这一次的求死也有两个原因,主要是因为菊仙假冒段小楼的名义,给他写了一封绝交书,你想啊,虞姬被霸王赶走了,那就只有以死殉情。另一个就是当局侮辱京戏是淫词艳曲,并且他觉得国军士兵对待戏班的态度远不如日本侵略者。日寇当年是打着大东亚共荣的幌子,白天假装友好,晚上偷偷的杀人,国内军阀屠杀同胞那可是毫不避讳。也幸亏是程蝶衣早已暴得大名,自有懂戏的达官贵人搭救,这一次才幸免一死。


解放后

解放之后,程蝶衣在台上表演失声,反而赢得了鼓励的掌声,都以为好日子从此开始,但随后到了样板戏的时代,最让蝶衣无法接受的是老戏改新戏,京剧的消亡就从这里开始。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后来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电影里表现得很直白,关键词就一句,“连霸王都跪下来求饶了,那京戏能不亡吗?”人都快要被整死了,但他心里想的总还是京戏,所以说他是个戏痴。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总评

电影看完了再回头来体会那句,“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这感觉又不一样了,这两句就是段小楼和程蝶衣的人生映照。

林冲夜奔,说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对比段小楼的一生,原本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几次残酷的打击,最终让霸王也跪地求饶了,正如林冲夜奔的英雄迟暮,“人纵有万般能耐,也敌不过天命”,这就是段小楼悲剧的一生。

小尼姑思凡就是动了不该动的情,程蝶衣一生的悲剧就是“人戏不分,雌雄难辨”,爱了不该爱的人,纵然“仙音入云,柔情胜水”,终究还是个“男儿郎”“虞姬无论怎么演,终究还需一死”,所以这部电影注定是个悲剧。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菊仙的命运也是一语成谶,当年抓到段小楼这根救命稻草,头也不回地净身从良,连鞋子都不穿。老鸨少了一棵摇钱树,气急败坏的咒骂:“窑姐永远都是窑姐”,菊仙果然一辈子都在努力摆脱下九流的命运,终究没能成功,WG的时候上吊自杀了。

《霸王别姬》把师兄弟两人的爱恨情仇与京戏的衰亡,融合在将近60年的历史里,一波三折荡气回肠,往大了看有兴衰更替,往小了看有儿女情长,真是难得一见的史诗大片。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原著作者李碧华除了《霸王别姬》之外,较为人熟知的改编电影还有《古今大战秦俑情》、《青蛇》、《胭脂扣》等等。横向联系一下,会发现作者很善于剖视人性的阴暗。但《霸王别姬》的电影在整体气质上不像李碧华的原著,如果读过原著就会知道原著结局和电影是不一样的。

这里还有很多趣闻,广为流传,说当年对于编剧的署名权还有争议,编剧芦苇认为李碧华不能算编剧之一。陈凯歌导演在拍这个故事的时候对结局很不满意,一定坚持要改,李碧华开始是不同意的,毕竟她有她原创的想法。但这戏经过芦苇的改编之后,格局确实就完全不同了。

我们只说最重要的。原著的结局程蝶衣和段小楼在香港见过面,两人也唱了一段,程蝶衣在想象中自刎而死,但实际是没有的。他们见面的时间是1984年,特别提到了香港回归的“中英协议草案”,所以原著的结尾指向是“九七情结”

而电影的结局以蝶衣的自刎告终,应了那一句“虞姬无论怎么演终须一死”,他把一辈子献给了京剧艺术。整体来看,电影格局更高,有对中国近代史的概括与反思。并不是说非得死人才能情感升华,而是戏演到这份上,程蝶衣这个角色是没法活下来的,他不属于这个新的时代。

这个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呢?原著李碧华的文字是以人为本,偏向个人的情感,这个电影有个主题曲,叫《当爱已成往事》,他是这么唱的,“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底”,基本就是原著的意味。而电影呢就宏大叙事了,重点偏向了一门艺术的消亡,他引申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的问题。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勒庞的一本哲学书今年很火,叫《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这句话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来说,可谓是字字见血。

中国古代主流总是偏向保守的,任何人想改变祖宗之法,那都是要死人的,所以很难做到与时俱进。但时代总是向前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只有死在沙滩上,这个是很正常的。你要把它堵在大坝里不让出来,那就成了堰塞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它就会崩溃来一个泥石流,把一切旧的东西全都毁掉。

我们现在就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有些东西消失得太快了,这个明显不是后浪推前浪,它是海啸。比如戏曲这东西,我们是看着它消亡,根本没得救。这样就会出现文化断层,我们70年代人和90以后的基本很难有共同语言,仿佛是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

《霸王别姬》台词赏析,品味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成就一部经典或许需要十足的运气,《霸王别姬》是陈凯歌导演的壮年巅峰,有一个好故事李碧华,有一个好编剧芦苇,也是哥哥张国荣的惊艳之作,摄影顾长卫也是这部电影提名了奥斯卡最佳摄影,最终输给《辛德勒名单》,可以说是虽败犹荣,奥斯卡一向是比较排外的。

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界当年的最强阵容,经典或难再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霸王别姬   原著   项羽   武生   京戏   戏班   折子戏   师兄弟   师哥   电影   日本人   京剧   尼姑   编剧   霸王   台词   差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