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6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一、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

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

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叫“垂直迁移”。垂直迁移又分为由上而下的迁移由下而上的迁移。(由而上的迁移即较简单学习对较复杂学习的影响;由而下的迁移也叫“原则迁移”,指较复杂的学习对较简单学习的影响。)

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迁移”。

(三)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乃是官能心理学

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

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它重视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2.共同要素论

桑代克,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

新的共同要素理论是建立在安德森的“自适应控制理论”(简称为ACT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根据act理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关于物体或事件是什么的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关于解题过程和操作程序的知识)。

熟练的技能是陈述性知识被“编辑”为过程性知识的结果。两种技能发生迁移的条件是,他们必须共用相同的过程性知识。

3.概括化理论

贾德1908年提出了解释学习迁移的类化理论。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他倾向于把两个情境的共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

4.关系理论

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迁移概括化理论中的另一元素,他们认为,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一般训练的根本东西。

5.迁移的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的认知,并做出适当的调节。(一般认为,元认知是伴随认知活动而进行的,通常表现为结果预期、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等行为,它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言自明的。)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简答题,选择题)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如果两种学习材料本身彼此相似,使学习者很容易对相似的刺激予以同样的反应,有助于迁移的发生)。例如,教儿童称与母亲年龄差不多的女士为阿姨是非常容易的事。

3.学校活动的多样性

(学习者在学习中采用的方法或感受到的刺激越是多样,就越能有助于该学习的迁移。)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熟练的学习是迁移发生的重要条件)

5.年龄特征

(学习材料如超越儿童的认知能力,纵使他们能“依样画葫芦”,由于他们缺乏学习的概括能力,正迁移作用也难以产生,所以年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6.智力水平

(智力较高的学生,较能发现两者间的关系,较能应用先前的学习与后来的学习中。)

(五)学习迁移的促进

1.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

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

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二、学习的保持和遗忘

(一)传统的遗忘和保持理论

1.遗忘的主要规律

(1)遗忘曲线或保持曲线

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

(2)保持内容的质变或歪曲

保持内容的质变或歪曲(指记忆内容的质变或歪曲),常受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一般而论,保持内容变化的倾向是同学习者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或习惯相一致等。

(3)记忆恢复

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要高的现象。

2.遗忘产生的原因

(1)生理原因

例如,重创、疾病、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遗忘产生。

(2)记忆痕迹衰退

根据消退理论的解释,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

(3)干扰

干扰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倒摄抑制是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3.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简答题)

(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

(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4.复习

(5.过度学习

(6.记忆术

(二)动机性遗忘理论

人们记忆某种信息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动机驱使的,那些会引起消极情绪的信息,很可能被遗忘。

弗洛伊德提出了动机遗忘的理论,他称之为压抑理论。

(三)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理论

1.三种记忆转化模式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

此模式认为,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结构成分组成。

(教育心理学)第6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编码也是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重要机制。所谓编码,是指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对信息编码的方式经常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

组块就是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2.加工水平模式克雷克-洛克哈特模式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与其说是由于信息储存在大脑中的“地方”产生的,不如说是由于他们获得的加工类型产生的。

记忆是随着加工深度而增长的

(四)有意义遗忘理论的运用

1.解释认知按层次组织的趋势

2.解释和证明有意义保持的优越性

3.解释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4.解释记忆恢复现象

5.解释呈现材料与回忆材料的差异

三、认知结构与迁移和保持

(一)什么是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一般而论,就是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更精确地分析认知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二)认知结构变量

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指标)。

1.可利用性

(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

2.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如果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不稳定,而且模糊不清,它不仅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关系和有利的固定点,而且会影响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的可辨别程度。)

3.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与差异的程度。)

(三)操纵认知结构主要变量的策略——利用组织者的教学技巧

1.什么是组织者

“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比正式的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而且与学习材料关联,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人们又将其称为“先行组织者”)

2.组织者的类型及其应用

组织者可分为两类:陈述性组织者与比较性组织者!

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旧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似材料的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策略:利用先行组织者控制认知变量的教学技术或教学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学习者   组织者   情境   新旧   认知   抑制   观念   记忆   过程   理论   模式   结构   加工   材料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