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道与文的历史性

儒家是关于人生在世的思想,道家则是回归自然的道路,而禅宗则是明心见性的法门。它们既是分别的,也是互补的,甚至是同一的。因此必须看到中国传统的艺术与不同的道的关系。

彭富春:道与文的历史性

■ 文| 彭富春

在论述了中国和西方美学对于文与道的关系的各种理论之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艺术自身的历史,看一看文与道的关系是如何历史地发生的。

西方的道或者智慧在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表现为:古希腊的诸神的指引、中世纪基督的宣道和近代人性的言谈等。于是,每个时代的艺术也相应地成为了这些智慧形态的显现。在古希腊,荷马史诗对于英雄经历的叙述主要集中于诸神对于人的命运安排。人与神的差别不仅在于人是那要死者,神是那不死者,而且在于人一无所知,而神一切都知。人的命运就是接受诸神的指引。

中世纪的艺术,特别是以教堂建筑为主的雕刻、绘画和音乐等都是以上帝为根本主题的。艺术的题材基本上是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所叙述的历史。一方面是上帝的创造世界和拯救世界,另一方面是人的犯罪和归依。近代的艺术主题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既不是古希腊的诸神,也不是中世纪的上帝,而是人自身的神性,也就是人的人性。一切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中的主要样式小说成为了近代艺术的典范形态。它们揭示了人性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完成自身的。

中国的道或者智慧虽然以儒家的学说为主,但前者却并不能狭隘地等同于后者。因此,当我们考察中国的智慧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与儒一起共同存在的其它智慧形态,如道家和禅宗。儒家是关于人生在世的思想,道家则是回归自然的道路,而禅宗则是明心见性的法门。它们既是分别的,也是互补的,甚至是同一的。因此必须看到中国传统的艺术与不同的道的关系。

如果说先秦两汉的文艺是主要是儒家的话,那么魏晋则是道家的,而禅宗在唐宋以后则有较大的影响。但在历史的某一个阶段,儒家、道家和禅宗则是同时发生作用的。如所谓的盛唐之音就不是某种单一的声音的独唱,而是多种声音的交响。于是,它不仅有诗圣杜甫(儒)和诗仙李白(道),而且有诗佛王维(禅)。到了宋元以后,甚至儒道禅三家构成了艺术现象的同一世界的三个不同维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境界既有儒者的风流温雅,也有道者的飘逸自然,还有释者的清寂空明。#大道哲学#

彭富春:道与文的历史性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选自《美学原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古希腊   儒家   明心见性   儒道   禅宗   道家   中世纪   历史性   中国   近代   形态   智慧   关系   艺术   历史   世界   彭富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