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谈谈心慌心悸的证治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赞]”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现将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辨治思路和临床诊疗经验阐述如下。


辨治思路


整体调节,重视脾胃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各个脏腑五官互机关联,互相制约;同时,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五脏六腑病变均可影响到心,其中脾胃与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同时,脾胃又是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脾胃失调则是则易产生瘀浊,瘀血病理产物,导致心脉痹阻。因此,治疗心病重在调理脾胃。心病的发生也与寒冷气候影响、精神压力过大或身心过劳有关。因此,适当保暖,情志舒畅,身心放松也是防治心病的重要措施。


辨证论治,力求精准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临床上通过四诊合参、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转归,以确定治法方药。不能简单地拘泥于一病一方,或一方百病。要做到知常达变,力求精准。心脏疾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亏虚,标实多为血瘀、痰阻、寒凝、气滞。临床要详辨虚实,谨守病机。


扶正固本,顾护胃气 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扶正是关键,正胜则邪自去。心脏病多为年老体衰,脏腑亏虚,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时温补心阳,不可过躁,滋养心阴不可过于滋腻,祛痰活血不可过于苦寒攻泻。


诊疗经验


冠心病 本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位在心,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虚弱是冠心病的基本因素,痰瘀互结是冠心病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健脾养胃、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是冠心病基本治则。偏气虚者用黄芪、党参、白术;偏阴虚者用太子参、麦冬、沙参、玉竹;活血常用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祛痰常用瓜蒌、半夏、陈皮、黄连等。


心力衰竭 本病属中医“心悸”“水肿”“喘证”范畴,基本病机为气虚阳衰,血瘀水停。治水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大法,酌情选用木防己汤加减、真武汤加减。偏于气阴两虚者,可用生脉汤加减;水肿者可加蠲饮四物汤以增利水消肿之效。


心律失常 本病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可见于多种器质性心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等,也见于其他脏腑病变引起,如胃炎(癌)、食管炎(癌)、胆囊炎等,还可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健康者。心悸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继而产生痰、饮、瘀、火,扰乱心神。治疗上以调理脾胃,扶正祛邪,养心安神为主。笔者临床常用小陷胸汤加酸枣仁、甘松、石菖蒲等。


心悸,指的心律失常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檮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


心,是有节律搏动的一个脏器,而在人的不知不觉中进行,乃属于生理正常范围,而不以病论。“心悸”的搏动,乃是失常的,没有节律可言的,它使人有明显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证,所以,属于病态反应。


心悸的原因,西医说法很多,从中医角度来讲,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干的两类。今不揣肤浅,分述如下,敬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一、心虛失养心悸


(一)心阳虚类


1.阳虚作悸:《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心有这种功能也非偶然的,乃是它的阳气功能而决定的。大家知道,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胸为阳,火亦阳,两阳相合,故心获“阳中之太阳”的称号。


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故心脏能不息的搏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而为先决条件。基于此,则心主血脉与神志,也无不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如果离开了阳气,则心就停止了搏动,而血脉不流,神志消灭,也是不言而喻。


为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伤了心的阳气,例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的特点,则是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就是仲景说的“心下悸,欲得按者”。


根据中医理论“喜按为虚,拒按为实”,今望其喜按之象,则心虚之证一目了然,而无复可疑。同时,此证还往往伴有呕吐,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现象。其脉缓软无力,有时也呈结象,而舌荅薄白,舌质淡嫩,则与其证相应。


治当甘温扶虚,以补心胸阳气,方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色赤又气味辛温,故能上补心阳之虚,而温养血脉之寒;佐用甘草,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俾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此方妙在药味单捷,又要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而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附医案之一:《印机草》载马元仪治一妇,病经一月,而脉虚浮,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与黄耆建中汤一剂汗遂止。……越一月,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与一剂良已。


系统谈谈心慌心悸的证治

2.阳虚心悸烦躁:若以上阳虚心悸,而又兼见烦躁不安等证,乃是阳虚而心神不潜敛的反映。治应补心敛阳,镇静神气,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


本方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心。


附医案之二:宋君与余同居一院,时相切磋医学。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弦缓无力,舌淡而苔白。余曰:君深夜写作不辍,而不知休息,日月相继,内耗其心,心阳虚浮,则神气不敛,故病心悸、烦躁。应摒弃笔砚之劳,而服甘温之药方保无虑。乃书桂枝9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仅服三剂而病愈。


3.心悸烦躁,手足厥冷:夫阳虚之心悸,若下使肾阳亦虚,兼见烦躁而手足厥冷,脉沉而舌淡者,则少阴上下皆虚,治当心肾同温,上下兼顾,方用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12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附子12克、干姜6克。


本方用茯苓、人参以补心气;附子、干姜、炙甘草(即四逆汤)以温肾阳。务使心肾之气内充,而水火既济,则心悸烦躁手足厥冷等证自已。


余在临床,治心阳虚而阴邪滋盛,证见手足发冷,胸满气短,尤以入夜为甚而窘急万分,则非氧气而不能解者,每于上方加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7枚,减去干姜,服之多效。


4.心悸气冲胸咽:上述之阳虚心悸,亦可兼见气从少腹而上冲胸咽,面翕热如酒醉状,头目为之眩晕的,则为阳虚于上,阴乘于下所致。其脉驭而带结、按之无力,舌则淡嫩水白。


治当温补心阳,纳气归根,方用苓桂味甘汤。


苓桂味甘汤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配甘草则温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则下气消阴;桂枝配五味子则潜阳于下,而使龙归大海,其气自敛。


附医案之三:在昌黎县曾治一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住XX医院,男性,年已六十余。其证为心悸头晕,面红如醉,自觉少腹有气上冲胸咽,冲时心悸与头目眩晕为甚,并且手足发冷,而治疗无效。时届年末,腊鼓频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患者欲出院回家过年,然病情不减,心殊焦急。友人严君浼余诊治,其脉弦而结、舌质淡嫩,苔则薄白。此证为心阳上虚,导致气冲于上,反映了心肾阳虚而气不得潜藏。然脉弦为阴,易动水饮;传为阳虚,反使阴上,此亦病情之常而势所必然。


治法必以扶阳消阴,而后气方可平。为疏:桂枝10克,肉桂3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0克,紫石英10克,人参6克。


此方共服八剂,则所患诸证有明显好转,乃出院返家。


云:心悸呃逆;阳虚的心悸,亦可伴发呃逆之证。这种呃逆,为心肾两虚,肾气不潜之所致。然呃逆之发,有的气从下来,冲口作声而出;亦有气呃至半及胸而还,不能冲口而出,这时则使人憋闷殊甚,痛苦莫可言喻。


治应心肾两温、纳气归根,方用都气汤。


都气汤方: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皮6克,泽泻6克,茯苓6克,肉桂6克,五味子6克。


本方用六味地黄汤以滋肾水;加肉桂与水中补火,以温阳气之虚;加五味子酸收,则敛气归根,以摄气冲。


附医案之四:刘XX,女,23岁。证为心悸而脉结,不时作呃。如气能呃出,则心胸为快,如不呃出,或及半而罢,则憋闷难忍。辨为心阳虚作悸之证,初投苓桂剂类,有效而不巩固,乃改用都气汤(指医宗金鉴方),另加人参扶虚养气,定悸安心。服至第三剂则呃止,六剂而悸平,后以苓桂味甘汤巩固。


(二)心阴虚类


1.阴虚作悸:患此证者,每因青灯愤读,劳神少寐;或用心不息,而阳用过极;或因情志之火内伤其阴,则心失阴血之养。阴不制阳,阳气浮动,血脉不调,心律不齐,而发生心悸。本证表现:心悸而烦,失眠少寐,口舌生疮,脉来细数,舌红少苔。


治当滋补心阴,凉血清热,方用补心汤。


补心汤方:生地12克、玄参10克、丹参10克、天冬6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当归10克、酸枣仁10克、远志6克、茯神10克、党参10克、桔梗3克、朱砂粉1克(另包分冲)五味子3克。


本方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以滋心阴之虚;丹参凉血清心;柏子仁润心定志;茯神、远志安神养心;酸枣仁、五味子敛阴潜阳;当归补血、党参益气;朱砂镇心而有灵;桔梗载药以滋心阴。


附医案之五:李XX,女,21岁,因考大学,温习功课,日夜相继,孜孜不息。一日心悸殊甚,而心烦意乱,夜不能寐,未几则口舌烂赤,乃求余诊。其脉细数、舌光红无苔,问其月事,称先期而至。余辨为心阴虚而火动。先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泻南补北,以杀心火之炎;续用补心汤滋养心阴,约十余剂而获愈。


2.阴虚阳亢:若阴虚之心悸,而续发厥阴心包风阳发动,则证见心中懵上大动,头目眩晕,行路不稳,耳鸣如蝉,肢颤手麻,心烦少寐,脉细而弦,或带结象,舌则光红似锦,无苔可言。


治当滋阴补血,平熄风阳,方用三甲复脉汤。


三甲复脉汤方:龟板15克、牡蛎15克、鳖甲15克、麦冬30克、生地30克、阿胶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麻子仁10克。


本方用了大队有情之品,对滋阴熄风、功大力专。其中如阿胶之甘;龟板、鳖甲、牡蛎之咸,直走肝肾峻补其阴;又配以麦冬、生地、白芍大滋心肝之阴;麻仁润燥以通幽,甘草扶虚而化赤,诸药配合,相须相成,共奏息风定悸与抽坎填离之功。


附医案之六:湖北郑XX,男,58岁,素有高血压病史,一日因搓干辣椒,辣气透鼻,既觉头甚晕,继而心悸不休,从此,不敢在田埂上行,不敢靠近床边睡,违之,则有跌倒之虞。切其脉弦细而结,视其舌红绛而无苔。


从其脉证分析,辨为心阴虚,阳动化风之证,则已非补心汤所能已。为疏三甲复脉汤而加芍药,坤草,牛膝等血分药,服至廿余剂,其病方瘳。


(三)心之气血阴阳两虚类


1.心脾气血两虚:此病由于思虑过度,或在亡血之余,心脾气血两虚,不能奉养心主,则发为心悸。并伴有周身无力,饮食不馨,精神恍惚、甚或健忘等证。其脉濡缓无力,面、舌色白,而天然不泽。


治当温补心脾,气血两顾,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方:白术10克、人参10克、黄耆1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炒枣仁12克、龙眼肉12克、木香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本方用白术、人参、黄芪、甘草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补心脾之血;茯神、远志而有宁心之妙;炒枣仁则补肝安魂,有治失眠之功;所奇者用一味木香,既可补而不滞,又可通脾奉心,以发挥诸药之疗效。


附医案之六:许XX,女,32岁。其父因病逝世,悲恸之余,又虑家庭生活,心绪万千,因而患心悸。终日痴坐,两目直视,而夜不成寐,饮食俱废,延迟一月有余,形消骨立,卧床不起。切其脉弦出寸口,舌荅薄白,而默默不言,辨为肝气抑郁而脾气不和之证。乃书逍遥散原方加香附、郁金与服,药后神情转佳,饮食有进、唯苦不成寐,心悸不安,乃改用归脾汤加白芍,蒺藜于土中伐木,服至十数剂,心悸不发,夜已能睡,逐渐康复。


2.心之阴阳两虚


心阴阳两虚证,每续发于各种心脏病中;亦可发于虚人受邪,内震心宫,而脉来结代,心脏动悸不安。或见少气,大便秘结,心神慌乱,不能自主等象。考心悸之病,其脉未必皆结,惟心阴阳两虚证,脉必见结代为验。如脉不结代,则又另当别论。


治当益气养血,阴阳双补,方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15克,人参10克,麦冬30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15枚,阿胶10克(烊化),麻子仁10克。


用清酒与水各半,浓煎分三次服,令一日尽。


本方炙甘草、桂枝以补心阳;麦冬、生地以滋心阴;人参补脏以复脉;阿胶育阴而滋血;麻仁润燥以缓胃肠;姜、枣和中而调荣卫。从其药物组成分析,虽云阴阳两补,但补阴之力大于补阳,不可不知。


附医案之七:余曾在徐水县门诊,治一张姓农民,患风心病,已数年久,最近心慌、心跳,悸动不安。切其脉结,视其舌苔薄白。辨为阴阳两虚证,书炙甘草汤原方与服。未几余由河北返京,此事忘于脑后。值春节前,该患者竟来北京,觅余住处,叩门求见,始知患者共服炙甘草汤一百余剂,不但心慌、心跳得愈,而风心病也大有改进云云。


二、心被邪扰作悸


心被邪扰作悸,大致有四种情况可以发生:


1.因惊作悸:《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据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若一旦突然受惊,则神浮气乱,心主不能自持,因而产生心悸之证。此证的特点,心悸不安,胆小善畏,睡则做恶梦,惊叫而醒,身出虚汗,六脉弦而小数,或见动脉之候,舌苔薄白而润。


治当安神定惊悸,补心养正为允,方用朱砂安神汤。


朱砂安神汤方:人参9克、龙齿12克、珍珠母3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另研朱砂粉1克(分冲)。


本方用人参、当归以补正安魂;龙齿、珍珠母潜敛心神内返;茯神、远志有宁心安神之功;炙甘草补心脾而和血脉;朱砂镇惊定悸而使神清梦稳。


附医案之八:陈学生,年十一岁,读书不用功,贪玩耍而又淘气。一日触动父怒,诃责之余,又加打骂,因而受惊,心慌神乱,每睡不久便从梦中惊叫而醒,见人则两手抱持不放,两眼发直,观其症状使人为之焦急。切其脉弦而驭,印堂呈青色,肌肉时颤,余知惊而伤神之证。乃用小剂朱砂安神汤,又吞服牛黄镇惊丸而愈。


2.痰热扰心作悸:此证每因气郁不畅,积久化热生痰,痰热相因,则犯胆扰心,发为心悸之变。


症状:有口苦、呕吐、心悸且烦,胆小善畏;或兼见“三幻”症状(即幻见、幻闻、幻觉),脉弦而舌苔白腻为验。


治当清热化痰,以定惊悸,方用温胆汤。


温胆汤方:半夏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生姜12克、枳实9克、橘皮9克、甘草6克。


本方半夏、竹茹清化痰热之邪;橘皮、枳实利气行津,以散痞结;茯苓宁心利水以消生痰之源;生姜健胃止呕,以散水饮之结;甘草扶正而和诸药。


附医案之九:李X,36岁,患心悸易悲、失眠而多惊、口苦、时欲呕吐,头目眩晕,心胸发闷、问其月经则先后不定期,切其脉弦而滑,视其舌红而苔腻。


综合以上诸证,辨为气郁生痰,痰热扰心之证,为疏柴芩温胆汤,凡廿余剂始安。


3.膈饮犯心作悸:此证因膈间停饮,饮为阴邪,必来搏阳,故有心悸不安,与心下痞满、呕吐头目眩晕等证。则脉弦舌水,亦势必然矣。


治当渗饮于下,涤痰于中,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15克,生姜20克,茯苓30克。


本方以小半夏汤温涤痰饮而治呕吐;茯苓淡渗利水,以消膈间之饮,使邪从小便去。


附医案之十:王XX,男,26岁。心悸头眩,重则呕吐,曾服中药数十剂不效。余见其舌水滑欲滴,脉又弦责以直,乃辨为膈间水饮作悸之证。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而不增减一味。服药后则小便畅通,形如肥皂沫高出尿液面,亦云奇矣,然其病竟愈。


4.水气凌心作悸:水气凌心的悸证,是水阴之邪,上犯心阳的一种病变。其证的特点是气从心下,上冲心胸,而心悸胸满,短气作咳,头目眩晕。脉则沉弦,舌苔水白,而质则淡嫩。


治当温养阳气之虚,以下阴寒之邪气,方用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配甘草以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则利水,通阳,下气;茯苓配白术,则利水消饮;茯苓配甘草,则扶虚宁心;甘草配白术则又有崇土制水,扶正去邪之美。药只四味,变化万端,相须相使,以尽治疗之长。


附医案之十一:陆XX,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住院。经治两月,病情未减。症状为心前区疼痛,心悸、憋气,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则气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证为水气凌心,则心悸而动,故脉弦而结;阴霾上布,阳气受病,故头晕而胸满憋气也。乃用苓桂术甘汤,并间服真武汤,使降冲利水,与驱寒消阴相互为用,仅服十余剂,则其病转安因而出院。


水气凌心之症状,表现在疾病方面,以心悸为最。悸之为病,是外无所扰,身无痹痛,惟觉心下筑筑,跳动不宁,有时不能自主,有时又如平人一样,无它影响。


关于致悸的原由,一般多以气血盛弱,阴虚火旺,或痰火内动为主因;实则水饮内停,水气凌心,是一最大根源。


水气凌心,在临床上有下列几种因素:


(一)因于伤寒者


《伤寒论》载:“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伤寒来苏集·五苓散证》:“伤寒汗出而心下悸,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按太阳病,谓膀胱经之为病,其证头项强痛而恶寒。方初病时,不欲饮水;将转阳明,则欲饮水。饮水多而心下悸者,以心为火脏,水多则受制,故悸。渴者,津液已亡,故少用桂枝,多饮暖水,微发其汗;不渴者,津液未亡,故用茯苓甘草汤,仍用桂枝,以通阳行水。此太阳病因水气凌心而致心下悸也。


(二)气血虚弱,因于水饮而致心悸者


临床上症见气血虚弱,心悸头眩,口渴不饮,小便短涩,此由水饮内停,即“水气凌心”所致,但与因于伤寒者略异。


余曾治黄××,女性,因患肿胀病多年,嗣见此症,当用茯苓甘草汤行水宁心。缘她病水肿日久,寒水内侵,心下水停,由于气血两虚,膀胱之阳不能温散,故渴不思饮而小便短少。盖小便由于气化,肺气不化,金不生水,则不能下输膀胱。心气不化,则离中虚,不能下交于坎,故必上焦得通,津液乃下。《伤寒来苏集》云:“桂枝色赤入丙,茯苓色白归辛,丙辛化为水运,故能通阳行水,不惟心悸可愈,即肿势亦因之顿减。”


茯苓甘草汤方,系从桂枝汤加减。因水宜渗泄,故重用茯苓利水;寒水宜温,故少加桂枝通阳,非以之发汗也。生姜则行阳散气,甘草则调和表里,故能获效。


(三)口不渴而兼呕恶,因于水饮而致心悸者


按膀胱为寒水之脏,水肿病久,蓄水不化,水气凌心,以致心悸短气,发为呕恶。


心悸短气者,是水停胃外,从膈下而上干于胸也;发为呕恶,是水停胃内,从胃中而上越于口也。口不渴而欲呕,是即水停心下所致,故用《金匮》小半夏汤治其呕恶,更加茯苓利水,宜能见效也。


(四)头眩目晕,气欲上冲,因于水饮,而致悸在脐下,有如《伤寒论》中所谓“欲作奔豚”者


按水气凝结膀胱,脐间动气,时欲上冲,以致心下筑筑,不能自主,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利水镇逆。


程林解云:“脐下悸者,阳气虚而肾邪上逆也。脐下为肾气发源之地,茯苓泻水以伐肾邪;桂枝行阳以散逆气;甘草、大枣,甘温助脾,以制肾水;并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求其不助肾邪也。”


(五)肾水凌心,以致心下悸者


夙患水肿,蓄饮内停,复致肾水上泛,症见心下悸而四肢厥冷,苔白不渴,头眩,筋惕肉瞤,此乃肾水凌心重症,当急用真武汤温肾制水。


《医宗金鉴》:“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者,……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温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敛,加于制水主水药中,一以泻木,使子盗母虚,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敛阳,使归根于阴,更无飞越之虞。孰谓寒阴之品,无益于阳乎?而昧者不知承制之理。论中误服青龙发汗亡阳,用此汤者,亦此义也。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佐生姜者,功能止呕也。”


以上所举各例,皆属水气凌心以致心悸不宁,为常见疾病之一。至于病后心气虚弱,心跳不止者,则治当镇心神,补心气,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故不复赘。


邓铁涛提出心血管疾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且多与五脏气机失调、虚损相关,故认为扶正固本顾护五脏之气尤为重要。在遣方中巧用五爪龙、太子参、桂枝、附子、细辛等补气温阳类药物调节气机从而提高补气疗效且不过于燥热,避免 “壮火食气”,体现了 “少火生气”之意。


胸痹心痛 (冠心病)

营卫之气的盛衰依赖于后天之本,即脾胃之气的强弱。冠心病为 “脾土虚弱,木不生火,营卫不足”所致。故在本病的治疗上,强调以补气为要,方用邓氏温胆汤加减。


黄芪为该方之要药,但部分患者虚不受补,为避免久用黄芪而致“壮火食气”,邓老师善用五爪龙配合桂枝代替黄芪,认为二者相配益气补虚功同黄芪却不温不燥、补而不峻,正合“少火生气”之意; 并佐以白芍柔肝养肝,助木升火。全方温土以助营卫,益气以充君火。


心衰病 (慢性心力衰竭)

心气不足为心衰病主要病机,方用人参四逆汤加减,其中附子为补气温阳之要药。研究表明,张仲景应用附子的剂量并不大,常用量附子 1 枚合约 6. 9g,大者 1 枚亦约10g,多不超过 13. 8g。


故邓老师提出,使用附子应效法张仲景 “微升少火”之意,小剂量 (3 ~5g) 使用,扶植少火,并佐以炙甘草既可解毒又可增加补气效力。阴得阳生,阳得阴助,阴平阳秘。


眩晕(老年性高血压)

老年性高血压多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正如 《丹溪心法》所云 “无虚不作眩”。老年人后天之本虚弱,脾土无以灌溉五脏之气,气虚为主要病机,方拟赭决七味汤加减。


其中黄芪为君药,意在补益脾气,调和阴阳。临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黄芪运用较大剂量而仍需加量时可选用五爪龙代替部分黄芪,同时配合使用麦冬、石斛等养阴之品制黄芪温燥之性,取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意。


心悸 (病窦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归属中医学 “心悸”“怔忡”范畴。因脉为心之府,也有医家因其脉以 “迟、涩、结、代” 为特点,将其归属为“脉结代”“迟脉证”进行论治。不论是《伤寒明理论》中的“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还是 《濒湖脉学》提出的“迟而无力定虚寒,代脉都因元气虚,结脉皆因气血凝”,均不难看出气虚而致阴寒内生为病窦综合征主要病机。


遵从 “虚者补之” “寒者温之”之法,方选自拟黄芪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脉; 细辛辛温通阳,以利阳气之敷布,在黄芪补气的基础上配合小剂量附子(5g)、细辛(3g)取微微升火之意。另外,邓老师喜佐以太子参、麦冬增益气之功,弱附子、细辛之烈。


验案举例

患者,女,72岁,2006年6月2日初诊。主诉:反复心悸、乏力6个月。


心电图示:交界性逸搏心律,心率45次/min;阿托品试验(+);患者拒绝植入起搏器。体温36.2℃,呼吸18次/min,心率45次/min,血压102/55mmHg。


刻诊:神清,乏力,恶寒,时有心悸,偶有头晕气短,纳眠一般,二便调。舌淡胖、苔白,脉沉迟。中医诊断:心悸,阳气虚衰证;治以益气助阳复脉为法,方拟黄芪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炙麻黄10g,炮附片5g(先煎),细辛3g,干姜5g,黄芪30g,仙茅10g,淫羊藿15g,炙甘草10g,党参15g,麦冬15g,大枣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6年6月2日二诊:心率48次/min,诸症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


2006年6月24日三诊:近几日无明显不适,稍口干,舌淡胖、少津、苔干,脉迟。治以益气助阳复脉佐以养阴为法,处方:炙麻黄10g,炮附片5g(先煎),细辛3g,干姜5g,黄芪30g,仙茅10g,淫羊藿15g,炙甘草10g,太子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5g,大枣10g。后患者坚持每月来诊1次,在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


2007年2月20日复诊,患者自诉无明显不适,可进行正常活动,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8次/min。多次门诊复查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按语

本案例患者辨病为心悸,辨证为阳气虚衰证。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言:“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又称少火,少火不足,君火自弱,而致心阳不足,推动无力而致乏力心悸,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气生于少火,少火源于肾中元阳,效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旨,正所谓“附子无姜不热”,小剂量炮附片配合干姜温补肾阳而不燥烈;细辛通达表里,沟通阳气之径,配伍麻黄宣散之力使阳气通达周身;并配伍黄芪、党参、仙茅、淫羊藿补火助阳,加炙甘草既可解毒又可增强补气之力,佐以麦冬、大枣调和诸药。


后患者复诊一派气阴两虚之象,遂予太子参易党参,佐以生地黄滋阴,使阳生阴长,阴阳调和。方以补气助阳,顾护阴阳水火,意在调平阴阳,阴平阳秘。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干姜   细辛   附子   半夏   白术   桂枝   麦冬   阳气   茯苓   黄芪   脾胃   甘草   水气   生姜   阴阳   系统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