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千年的《黄帝外经》之阴阳上下篇

常伯问于岐伯曰:阳在上,阴在下,阳气亦下行乎?岐伯曰:阴阳之气上下相同,阳之气未尝不行于下也。

常伯曰:寒厥到膝不到巅,头痛到巅不到膝[2],非阴气在下,阳气在上之明验乎?岐伯曰:阴气生于阳,阳气生于阴,盖上下相通,无彼此之离也。阳气从阴出于经脉之外,阴气从阳入于经脉之中[3],始得气血贯通,而五藏七腑无不周遍也[4]。寒厥到膝,阳不能达也,非阳气专在上而不在下也[5];头痛到巅,阴不能降也,非阴气专在下而不在上也[6]。天地不外阴阳,天地之阴阳不交,则寒暑往来,生长收藏咸无准实[7],人何独异哉?

陈士铎曰:阳宜达,阴宜降也。二者相反,则达者不达,降者不降矣。论理阳之达有降之势,阴之降有达之机,总贵阴阳之不可反也。

失传千年的《黄帝外经》之阴阳上下篇

【注 解】

[1]本篇以天地阴阳上下升降之理,论述人体阴阳中阴阳二气必需上下升降,才能使气血正常流通的道理,并阐明了厥逆和头痛的病机。

[2]寒厥到膝不到巅,头痛到巅不到膝,非阴气在下,阳气在上之明验乎:由寒极引发的厥逆只到膝盖不到头部,由阴气不降引发的头痛只发生在头部不会下降到膝盖,这不是阴气在下、阳气在上的明证吗?

[3]阳气从阴出于经脉之外,阴气从阳入于经脉之中:阳气发源于营血之中流通到经脉之外,阴气生成于阳部注入经脉之中。

[4]始得气血贯通,而五脏七腑无不周遍也:阴阳二气上下升降,内外流通,使得气血贯通,周流五脏七腑。

[5]寒厥到膝,阳不能达也,非阳气专在上而不在下也:由寒极引发的厥逆只到膝盖,是因为阳气不能到达膝盖以下的部位,并不是阳气专门在上,而不在下。

[6]头痛到巅,阴不能降也,非阴气专在下而不在上也:由阴气不降引发的头痛,是因为阴气不能正常下降,并不是阴气专门在下,而不在下。

[7]天地之阴阳不交,则寒暑往来,收藏生长,咸无准实:天地的阴阳二气不相交,那么寒来暑往、生长收藏,就没有了凭据。推而方之,三才皆由阴阳之生化,岂止上下哉?

失传千年的《黄帝外经》之阴阳上下篇

【探 微】:

世俗之流,都以为阳上阴下是为定例,不也可笑。阴阳本是互根互化,相互交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岂有分而化之之理。阳生于阴,阴生于阳,气生于血,血成于气,气血营卫,昼夜通行而大衍之数成,天地间无处不阴阳矣!

后天之所以有寒暑往来,四季时令之变化,人之所以会有生老病死,只有一个原因,本章给出一个惊天答案,可以说是人的生死之谜,那就是——“阴阳不交”。“天地之阴阳不交,则寒暑往来。收藏生长咸无准实,人何独异哉?”如有异者,是逆天而行者,先天修真之人逆转先天,使阴阳相交,则立脱生死,寒暑不侵,四时不分,则阴阳复归于无极之境,进入无何有之乡,岂有阴阳上下之说呢?

诗云:

本来一气产阴阳,生死途中两渺茫。

今日擒来归始处,永无寒暑定时光!


真假疑似篇


雷公问曰:病有真假,公言之矣。真中之假,假中之真,未言也。岐伯曰:寒热虚实尽之。

雷公曰:寒热若何?岐伯曰:寒乃假寒,热乃真热。内热之极,外现假寒之象,此心火之亢也。火极似水,治以寒则解矣[2]。热乃假热,寒乃真寒,下寒之至,上发假热之形,此肾火之微也。水极似火,治以热则解矣[3]。

雷公曰:虚实若何?岐伯曰:虚乃真虚,实乃假实,清肃之令不行,饮食难化,上越中满,此脾胃假实,肺气真虚也,补虚则实消矣[4]。实乃真实,虚乃假虚,疏泄之气不通,风邪相侵,外发寒热,此肺气假虚,肝气真实也,治实则虚失矣[5]。

雷公曰:尽此乎?岐伯曰:未也。有时实时虚,时寒时热,状真非真,状假非假,此阴阳之变,水火之绝也[6]。

雷公曰:然则,何以治之?岐伯曰:治之早则生,治之迟则死。

雷公曰:将何法早治之?岐伯曰:救胃肾之气,则绝者不绝,变者不变也。

雷公曰:水火各有其假,而火尤难辨,奈何?岐伯曰:真火每现假寒,假火每现真热,然辨之有法也。真热者,阳证也。真热现假寒者,阳证似阴也,此外寒内热耳。真寒者,阴证也。真寒现假热者,阴证似阳也,此外热内寒耳。

雷公曰:外寒内热,外热内寒,水火终何以辨之?岐伯曰:外寒内热者,真水之亏,邪气之胜也[7];外热内寒者,真火之亏,正气之虚也[8]。真水真火,肾中水火也。肾火得肾水以相资,则火为真火,热为真热;肾火离肾水以相制,则火为假火,热成假热矣!辨真辨假,以外水试之,真热得水则解,假热得水则逆也[9]。

雷公曰:治法若何?岐伯曰:补其水则假火自解矣[10]。

雷公曰:假热之证,用热剂而瘥者,何也?岐伯曰:肾中之火,喜阴水相济,亦喜阴火相引,滋其水矣。用火引之,则假火易藏,非舍水竟用火也[11]。

雷公曰:请言治火之法。岐伯曰:补真水则真火亦解也。虽然,治火又不可纯补水也,祛热于补水之中[12],则假破真现矣。

雷公曰:善。

陈士铎曰:不悟真,何知假?不悟假,何知真?真假之间,亦水火之分也。识破水火之真假,则真假何难辨哉?


【注解】

[1]本篇主要论述寒热虚实真假,以及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辩证及其治则。

[2]火极似水,治以寒则解矣:对于心火亢奋引起的真热假寒证,应治以寒凉。

[3]水极似火,治以热则解矣:对于肾水衰微引起的真寒假热证,应治以温热。

[4]上越中满,此脾胃假实,肺气真虚也,补虚则实消矣:对于肺胃假实、肺气真虚的上虚下实证,宜补肺气之虚,则假实可消。

[5]此肺气假虚,肝气真实也,治实则虚失矣:对于肺气假虚、肝气真实的金虚木实之证,治宜平肝熄风,则肺虚之证可除。

[6]此阴阳之变,水火之绝也:对于因为水火极度衰弱形成的时虚时实、时寒时热、状真非真、状假非假等危证,治宜补胃气与肾气,并且治之宜早。

[7]外寒内热者,真水之亏,邪气之胜也:外寒内热的病证,是因为肾中的真水亏虚,内在的邪气旺盛。

[8]外热内寒者,真火之亏,正气之虚也:外热内寒的病证,是因为肾中的真火虚亏,内在的正气虚弱。

[9]以外水试之,真热得水则解,假热得水则逆也:试验真热和假热方法,可以将凉水给病人喝。如果是真热,喝水后就会得到缓解;如果是假假,喝水后就会呕逆。

[10]补其水则假火自解矣:如果是虚火,意谓着病人体内真水亏虚。此时,补益体内的真水,虚火之病证就会自然解除。

[11]用火引之,则假火易藏,非舍水竟用火也:治疗假热之证,可以用阴火来引导,则假火容易伏藏,不能只顾用火,而不顾及肾中的真水。

[12]治火又不可纯补水也,祛热于补水之中:戒治火纯补水,应祛热于补水之中。

失传千年的《黄帝外经》之阴阳上下篇

【探微】

“病有真假”而“寒热虚实尽之”,由心肾水火而辨其真假虚实。据临床实践证明,凡肾中水火真虚者,由于命门真火不能温煦运化脾胃中的后天水谷之气,因此会导致“虚乃真虚,实乃假实”,“清肃之令不行,饮难化,上越中满”的脾胃假实现象。普通人悉以为肾虚可以用后天饮食来弥补,其实难副,因为上述之火不暖土,饮食难化,不管吃的什么都并能补足先天的亏耗,徒以增加后天脾胃的负担而已。

因此,请读者诸君切切留意首章所传之真意,用颠倒之法逆转阴阳,超脱生死只在此间。

另外,此篇又透露了修真炼丹中的火候之真假,至关重要。如不能明辨火候,误采假药,必结幻丹。而辨之有方,“真火每现假寒,假火每现真热”,此在后天为寒热之病证,在先天则为得药之明验。凡火候真炎,采得真丹头,黄芽吐蕊,有骨散寒琼之假寒之象,修者全身如生月光中,似乎是寒,却寒而不冷;而采得假药,结幻丹者,却全身如坐冷水,但五内俱焚,热极烦躁。此真假之分,与真修者语。请诸细读陈运公语,则真假可明矣!


诗云:

骨散寒琼夜半时,一阳初动兆丹基。

凭君仔细分真假,着相无真莫信之。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阴阳   肝气   寒热   雷公   内热   阳气   阴气   外经   脾胃   寒暑   经脉   虚实   下篇   黄帝   气血   水火   真假   头痛   千年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