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路充沛,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这说明我国最初充当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主要有:龟甲、贝、金、银以及刀、布(铲)等物品,其中以“贝”最为重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贝”字条下所做的注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许慎记载最初就是以贝为货币,并概括了贝币从产生到废止的整个历史过程。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夏商时代的贝币和金属贝币(下)

海贝作为中国最早的货币,虽然直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才被正式废弃,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实际上便已基本绝迹。替代贝币的是由农具铲、工具刀以及纺纱纺轮等手工工具发展演变而来的、形态各异的青铜铸币。

青铜铸币为啥会取代海贝而成为正式货币?

实际上,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人类社会曾经发生过两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享出来。因为社会的分布,各个部落生产的产品不尽相同,这就为经常性地交换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金属逐渐成为制造工具和武器的主要材料,在交换中自然居于首要地位并取代其他商品货币而充当一般等价物。最初多半是由铜铁等贱金属充当货币,但是在后来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因其自身的优点而逐渐胜出。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商代银质鎏金贝币2枚

金属货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重要和纯度,与形状几乎无关。金属铸币虽然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减重等现象,但是依然能够流通使用,后来就是根据这种现象而洐生出了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的兑换券,进一步又演变为不兑换的纸币以及当前的各种信用流通工具,这是到目前为止货币发展的一般轨迹,可说是基本的规律。

我国早期金属货币是由青铜工具演变而来的。根据考古发掘的钱币实物,大致在周王室的都城洛邑(今洛阳)以其周围地区,以及三晋(山西河北一带)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空首布,后来又演变为平首布,统称布币(铲币);燕国、赵国以及齐国等地,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铸造使用刀币;战国中期以后,在北方的魏、秦、燕等国,开始出现一种圆形有孔的货币,被称为圜钱(环钱),一般认为它源自纺纱纺轮,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由玉璧发展而来;南方楚国则使用铜贝(蚁鼻钱),另外,楚国还铸造一种金版,称量使用,表现出有别于中原的一种独特的货币形态。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农具铲缩小版—战国青铜布币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战国魏“共”圆形圆孔圜钱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楚国青铜鎏金蚁鼻钱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内蒙古鄂尔多斯出土的战国时代青铜刀削—刀币的前身

青铜刀币也称为“刀化(货)”,它是由古代实用的工具刀削演化而来的。这种观点在中国钱币收藏界一直存在分歧,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延庆军都山发掘的山戎部落墓地中,有原始的青铜刀削与尖首刀同时出土而得到考古证明,最后才被大众普遍接受。

刀币的流通范围没有中国古代常见的圆形方孔铜钱广泛,秦始皇灭战国六雄统一中国后,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规范发布推广圆形方孔铜钱。而刀币主要是在北方燕、赵等国的狩猎民族和东方从事渔猎的齐国使用。这与中原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先民,用农具铲作为货币是一个原理,在北方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以狩猎及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先民中,刀削自然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后来干脆就以刀为货币发行使用。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战国晚期青铜刀削外观


这种观点虽然可以说明刀币产生的原因,却不能解释清楚刀币手柄上为何还要有一个圆环。因为在我国古代并没有用过如刀币那样柄上带一个圆环的实用刀具。这种刀削在年代更久远的河南安阳殷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周代的器物中未曾有过,甚至在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墓葬中也没有见过。既然实用的刀削都没有铸有圆环,那么为何作一般等价物的刀币却要在手柄处铸一个圆环呢?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齐国青铜圆环刀币


目前考古界对此还没有合适的解释,我个人认为可能是为了将多枚刀币用绳子串在一起,方便远行携带;或者是方便用绳子拴挂在腰带上,需要切削猎物或剖割刀肉就随时取下使用。所以这种圆环的设计是便于携带和计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以刀为币是由于当地环境、生活条件决定的。齐国东靠大海,海产丰富,当地人以渔为业,捕获鱼货后,直接现场将鱼货宰杀晒干货以利保存,方便运进内陆交易。所以这类鱼刀刀身大多比较细,刀尖锋锐以利剖鱼。而燕国、赵国地处北方内蒙古、河北、辽宁一带,野生动物丰富,当地人以狩猎为生,捕获猎物现场切肉剥皮,加工皮货。故刀币上有尖首刀、针首刀那种尖锐的刀尖,以利缝制皮革制作成皮货。

据实际测量,刀币圆环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比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正如《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可见刀币尺寸上的人体工学设计非常合理,出土至今的刀币可以重新开刃做成实用刀具使用,刀口依旧锋利如新。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至于刀币有几种类型呢?刀币依据流通区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北部燕国、赵国的刀币。体形稍小,但是这种类较多。其中,燕国的刀币,形制上又可分针首刀、尖首刀、明刀三种类型;赵国本来是铸行布币(即中原农耕文化的铲币)的国家,但是从战国时代中期开始,为适应与邻近通行刀币的燕国、齐国的贸易需要,也开始铸行刀币。赵国的刀币是先秦刀币中数量较少的一种,经常与燕国的明刀或三晋的布币混杂在一起出土。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燕国刀币针首刀、尖首刀、明刀与齐刀、赵国直刀外观对比,大多刀背呈外凸弧形,刃部内凹,边廓隆起,身、柄接头处一线贯穿

另一类是东部齐国(今山东境内)的刀币。齐国在姜氏时代,估计刀币、布币(铲币)、圜钱在民间都曾经流通使用过。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灭姜以后,开始专门行使刀币。齐国刀币与燕、赵两国的刀币不同,体形硕大、文字高挺、铸造精整,但是出土数量较少,流通区域仅限于齐国境内。齐国的刀币通常根据所铸造的文字数量而分为:六字刀、五字刀、四字刀、三字刀。其中,六字刀上面的文字为“齐建邦长法化”,简称“建邦刀”。六个字中除第一个字“齐”字之外,其余五个字始终都有争议,最后两个字在中国钱币界多读为“法化”,意思为国家法定的货币;古文字界则解释为“大刀”,意思为大型的刀币。分歧主要是在第二个字,其中以释读为“建”、“造”、“返”较有影响。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中国最早的开国纪念币——六字齐刀,相当现在的百元大钞

实际上,这三种释读都字义通畅,与齐国的历史也能联系起来。其中最有可能的是齐襄王靠田单驱逐燕军,复国之后所铸。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公元前386年周室接受田和为齐候的称号后所铸。不管是哪一种字义,都有开国或重新建国的意思,明显是为了纪念而铸造的,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发行的纪念币。

由上可看出,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日渐衰微,各诸侯国则日趋独立。正是政治上的割据,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上的差异,使得各诸侯国的货币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总体上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铜贝(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深受刀币文化影响的现代硬币刀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硬币刀——可当硬币流通使用吗?

起源渔猎——揭秘以刀为币的中国刀币

▲现代硬币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刀币   楚国   铸币   等价物   齐国   圆环   农具   钱币   青铜   硬币   战国   中国   起源   圆形   货币   金属   工具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