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为何处在尴尬的情境之中?

上海的官方语言政策一直是响应中央的号召,遏制方言提倡普通话。除了允许沪剧、越剧、滑稽剧等戏曲存在外,报刊不可登载上海方言文章,曾经有一个时期还停止上海话的广播,不能发行上海话歌曲磁带,不准上海话的电影电视播出和方言话剧的演出,也不组织专家审定方言用字,上海方言还停留在不见书面语的状态甚至许多上幼儿园的孩子和小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不能说上海话。


上海话为何处在尴尬的情境之中?


尽管官方对地方方言和文化采取了打压的政策,但是上海话依然是上海人的首选语言。上海话将“说普通话”称为“开国语”。一般来说,只有在较正式的场合或与外地人讲话这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开国语。在上海,一方说普通话另一方说上海话的现象是很普遍的。电视台或电台采访,记者一般用普通话提问,如果被采访者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他会用普通话回答而如果是普通市民,则多半用上海话回答,女性更是如此。记录片中普通老百姓互相对话一般都是用上海话,旁白则用普通话。


近几年来,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加和上海语言政策对普通话的提倡,上海人“开国语”的情况越来越多。以往,像售货员、服务生、公交司机这样的从事服务性质的人员,尽管他们会普通话,而且普通话可能是非常的流利,但他们还会选择上海话在与外地人交谈时,哪怕对方使用的是普通话,他们还是常常用上海话来应答。如今,这一情况有了很大转变,服务人员有可能用上海话迎前问候,但只要顾客开口说普通话,他们就会马上改口说普通话。


当前,上海话处在略显尴尬的情境之中。一方面,外地人对于上海人讲上海话存有普遍的成见,认为这是一种语言歧视,是上海人排外倾向的反映。“上海热线”的电子公告栏中曾有一个“上海人的个缺点”的话题,其中关于上海话的就有个,“在外地旅游时肆无忌惮地大声说上海话”,“现在都在提倡讲普通话,但是,很少上海人能够做到”……上海人对上海话的维护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在商场、便利店里的服务员讲上海话当着外地人的面讲上海话,乃至上海人在外地,可能比他们在上海更讲上海话。特别是在外地人面前大讲上海话,这已经成了上海人的“集体无意识”。

上海话为何处在尴尬的情境之中?


另一方面,与上海成年人习惯用上海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少年一代的方言能力有所退化。从幼儿园开始,学校里的教学语言是普通话,许多中小学生走出课堂也只说普通话,说不好甚至不会说上海话。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争议,媒体也就上海话和海派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封教师来信,信中说“现在,会讲一口标准上海话的小朋友已经越来越难得了,方言文化日渐淡薄。同学们才十五六岁,可平时己经很少听到他们相互间用方言对话了,他们从小就被要求`请讲普通话',回到家里,年轻的父母会为了锻炼孩子的普通话而刻意不用方言和他们交流。也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中也习惯讲普通话,上海话用得少,比较生疏。

上海话为何处在尴尬的情境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解放日报   沪剧   上海话   外地人   情境   上海人   上海   方言   普通话   幼儿园   尴尬   采访   现象   语言   政策   孩子   文化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