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走进中国任何一个以山为名的景区,总会有人问你:
“上山吗?”


别害怕,他不是居心叵测的张东升,他是要用一张竹椅,两根竹竿,让你躺着登顶,享受高峰体验。


无论是在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还是江西庐山,这群人靠着两根竹竿,在山路上抬着游客,如履平地般飞奔,间中还会大声疾呼:起开起开……


如果在抖音或者快手上,输入“爬山”搜索,平平无奇的风景鲜少有人点赞,但是游客被抬上/下山的经历,常常评论过万


这群靠两根竹竿踩遍名山大川的人,是轿夫,而他们的营生工具,有个专业的名词:滑竿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浩浩荡荡的滑竿队伍中,既有抬人的,也有抬货的。图源/网络


滑竿抬人,中国景区的一大特色


“滑竿”和“轿夫”看似远离人们的生活,实际上他们的存在范围之广,仍然超乎想象。


每个出去旅游的人,大概率都会被景区攻略和游记推荐:“如果爬山累了,可以坐滑竿!”


很多人会选择上山的时候坐滑竿,人整个仰起来被抬起,所以最稳当,而且竹竿弹性十足,轻微颤动但不颠簸,晃晃悠悠就能超过了前面99%的人直达目的地。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乘坐滑竿的游客,轻松玩着手机就上山了。图源/网络


有些人会选择坐滑竿下山,但这是一场冒险。有过山车经历的人都知道,上坡不可怕,下坡才是身心的考验。


这时候人的身体往前倾斜,随时都有跌落的错觉。虽然轿夫自认非常稳当,但是不少游客还是会害怕得大叫或紧紧握住扶手。


每次遇到这样的游客,轿夫都会无奈地笑着说:“你怕啥子咧,我们都不怕,放心稳得很。”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坐滑竿下山常常要直面下坡的压力,游客很容易胆战心惊。图源/网络


不同于体验者的恐惧感,望着滑竿的游客会生起一股莫名的敬畏感,并且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好像坐滑竿比缆车有趣多了。


山上的风光人人都能看,被抬上山的体验百里挑一。有时候,滑竿本身就构成了山上的一道风景。


对老外来说,滑竿更是一种黑科技。中国人发明了筷子,两根细长的木棍就可以代替刀叉勺各种餐具,而轿夫只用两根竹竿,竟然能把人稳稳地抬上山,简直比筷子还让人震惊。


国外的视频网站上,一大堆外国人将滑竿的存在,当成了“中国人人会功夫”的见证。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民国时期有一对外国情侣在重庆体验滑竿。图源/杰克·威尔克斯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2011年外国选手特意来中国参加武隆抬滑竿比赛。图源/网络


轿夫的确有“功夫”,那就是祖祖辈辈在山区生活累积起来的爬山经验。俗话说“靠山吃山”,山民想要打猎、砍柴和采药,全都要自己一步步踩出山路。


日复一日的训练,把他们的平衡力天赋都点满了——人在平地走路都有可能摔跤,但是滑竿的轿夫从不失足。


在百度搜索有关滑竿的3,190,000个结果中,从来没有一个景区滑竿导致伤亡的新闻。


要知道,如果在峨眉山上3000米的高度稍不留神,对游客来说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舍身崖上被舍身”。但是那么多年过去了,轿夫们都稳稳当当把游客们抬到了终点。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对游客来说十分艰险的山路,对山民来说没有难度,做滑竿的轿夫从不失手。图源/网络


强大的安全保障使滑竿成为了中国景区的独特现象。


纵观世界,哪怕在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玛峰、非洲最高的乞力马扎罗山、欧洲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所有想登山的人都离不开山民的后勤支援。


例如与珠峰登顶紧密相连的夏尔巴人,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担任向导和挑夫,帮他们一起征服雪山之巅。


但只有在中国,山民不但做向导,背物资,还能抬游客上山。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长年累月的爬山生涯,锻炼出轿夫强壮的小腿肌肉。图源/网络


最早能用上滑竿,是身份的象征


记录远古故事的《山海经》里,滑竿还是个颇为猎奇的存在。有一个叫贯匈国的地方,人们的胸口都有一个大洞,贵人出门,由仆人直接用竹竿贯穿胸口抬着走。


贯匈国其实指上古时期我国南方的一个族群,滑竿就是北方的轿子在南方山地的演变。只是对于地处中原的人来说,难以想象竹竿抬人的画面,所以形容得比较惊悚,把人当成烤串了。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古代北方人对于南方部落贵人出门方式的想象,充满了奇异色彩。图源/王思义《三才图会》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实际上南方的滑竿,是轿子在山地环境的演变。图源/网络


在物资匮乏的古代,南方人能够就地取材做滑竿的,只有在山地广泛分布又容易砍伐的毛竹和斑竹了。没想到,竹子这种材质,粗壮又有韧性,刚好抵消了上山下坡的震动,反而比木作轿子更加舒服。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川蜀地区有连绵不绝的大片竹海,是制作滑竿的重要材料来源。图源/网络


时间流逝,滑竿这种南方特产,也渐渐为北方人所了解。


唐宋很多官员,常常会被派驻到西南的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尤其是四川,毗邻长安,一度是唐玄宗的避难之地。身娇肉贵的达官贵人不可能步行穿过巍峨的秦岭或者陡峭的大巴山,常用的轿子根本不适合山地,此时滑竿发挥了大作用。


坐滑竿在古代还是身份的象征,因为抬得起滑竿的男人都是紧缺的精壮劳动力,一般只有年长有德望或出得起大价钱的人才可以坐滑竿。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重庆临江门码头,坐在滑竿上的太太很有时代的风韵。图源/艾伦·拉森、威廉·艾博


民国时期,原本来自北平、南京和上海的有钱人为躲避战火,大规模迁入成都、重庆、桂林和昆明几大西南重镇


他们出行早就习惯乘坐人力黄包车,但是西南都是山山山山的环境,并不适合黄包车,只能聘请当地的山民,改用滑竿出行。旅居西南的丰子恺、萧红、巴金都曾经拿滑竿作为创作素材。


最猛的是徐悲鸿,画了一幅《滑竿山行图》,但滑竿抬的不是人,却是一头大肥猪,捆在竹兜上山,还题字:“两只人抬一个猪,抬向白云深处”,带有诙谐的讽刺色彩。在今天的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我们还能看到这幅原作。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丰子恺在四川生活时经常使用滑竿,特意绘制了《蜀道》这幅漫画以纪念。绘图/丰子恺


后来滑竿传开了,成为南北通用的山地交通工具,尤其90年代后的十几年,是滑竿最红火的年代。


当时口袋里刚有点钱的国人,开始踏上了旅游的道路。那些在语文书上占据诗词C位的泰山、黄山和庐山,首先迎来了一波波游客。


来自城市的中老年人,满怀着对三山五岳的憧憬,兴致勃勃来到了高耸入云的大山,结果走到一半就体力不支/畏高/受伤,不得不求助于当地人抬下山


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村里的年轻人就组织起来,建滑竿队伍拉客人,抬人上下山逐渐演变成景区里的一门生意


当然这个行当也不是随便就能进入的,2014年澎湃新闻就做过报道,峨眉山的轿夫都是要经过考核,办了从业证才能工作的。有时候峨眉山的竞争太大了,轿夫还会拉上几个同伴,跑到泰山、老君山等景区挣钱。


滑竿在历史上留下独特英姿,又因为独一无二的功能性,在现代的景区里再次得到传承。即便在缆车、索道盛行的今天,能抬着滑竿在山路如履平地的轿夫,依然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有些景区的山路特别陡峭,为了保存自然景观也不能建立缆车和索道,滑竿因此成为了主要的交通方式。图源/网络


你可能想不到:

滑竿也有江湖黑话,还能申报非遗


滑竿都是两人抬的,后面的视线肯定会被挡住,需要前面轿夫传话报路,于是有了滑竿号子。有时候为了找乐子,搭档之间的对话会变得非常好玩。


在巴蜀地区,滑竿号子也算是一种民间文学,就像北京茶馆里的评书、天津码头上的相声、苏州园林中的评弹,都是在生活中找乐子的方式,只有大俗大雅之分,没有高下之分。


有些号子很容易理解的,什么“三块板板两条缝,专踩中间不踩缝”、“上有一个坝,歇气好说话”、“大钉带小钉(指石头),脚上长眼睛”,都是暗示前面的路不好走,提示搭档小心谨慎,省得摔跤出事。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虽然扛着重担十分辛苦,但是轿夫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常常会喊有趣的号子活跃气氛。图源/网络


总是前面的轿夫喊口号会变得很无聊,于是有了“抛包袱”和“捧哏”的,特别有趣:


道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条线”,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要上桥了,前呼“人走桥上过”,后水往东海流”;路上有牛粪,前呼“天上一枝花”,后应“地下牛屎巴”;路上有个奶孩,前呼“地下娃娃叫”,后喊他妈来抱”。


可以说轿夫不但把人抬上山,还在游客的疑惑中成功为其开辟了相声专场,偶尔还会额外再赠送一个脱口秀+山歌环节,权当是送给客人上山的礼遇。


比如看见美女,有些轿夫就会唱起来了——路上有朵花,眼睛莫盯她;前头有个妹子家,只能白看当不了家;前面有枝花,那是你的妈;花儿十七八,快快追上她……虽然歌词有些粗俗,但能让人秒懂其中的意思。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在休息的空当里,轿夫会停在路边喝喝水,唱唱山歌。图源/网络


从某种角度上看,轿夫也是真正把娱乐精神贯彻到生活中,又把美好愿望融进生活里的大师。滑竿这个行当在山民眼里从来都不是忌讳,而是一种求生的方式。这世界上有人种地,有人经商,自然也有人靠双脚谋生。


这样的认识,也赋予了滑竿更多人文意义。四川广安市的华蓥山,有着世界罕见的喀斯特早期发育石林奇观,堪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山岳型石林,由于坡陡林密,在古代人们出行多用滑竿代步,因此使用者多,从业者众。


当地为了选拔得力抬夫,结合当地大家闺秀乘滑竿上山烧香拜佛的习俗,每年三月十九都会举行滑竿抬幺妹比赛,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相目睹漂亮的幺妹和年轻勇敢的汉子。


之后数百年间,原本平平无奇的滑竿演变成了一场集合炫技、山歌和相亲的盛大节庆。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华蓥山滑竿抬幺妹”项目就成功入选。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外国来的“洋幺妹”举着花伞坐在滑竿上,轿夫抬着她们上华蓥山看风景。图源/网络


靠着两根竹竿,轿夫们抬出了一门生意,也将一门古老的技艺从深山推向了全国。


近年来,随着缆车和索道的推行,滑竿渐渐从景区的重要交通方式变为一种体验项目,而山民有了更多更好的挣钱渠道,也开始淡出这个行当。


对于滑竿的生存和未来,轿夫的心态总是忐忑的。“过两三年就不做了”“我的儿子不接班咯”,在各种抖音小视频中,他们总是重复着这几句话。


毕竟,他们不断攀爬高山,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生活。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抬滑竿的轿夫,静静地等候着一天的生意。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王祥玉 .滑竿·轿子·踩桥[J].神州民俗(通俗版),2017,(05):27-29.

· 人民日报.《挑夫负重与缆车空转的思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http://www.wenming.cn/wmpl_pd/shzt/201109/t20110919_327601.shtml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在中国的景区里,把游客抬上山也是一门生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景区   中国   峨眉山   滑竿   轿夫   游客   泰山   都会   山民   号子   轿子   竹竿   缆车   山地   生意   游戏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