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春节是吃糖的旺季,某种意义上说,糖是年的味道。


人类“酸甜苦辣”的味觉体验,以糖构筑的“甜”最为讨喜。小孩时代,几乎没有人不爱吃糖;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变老,伴随着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走到今天,现代人对于“糖”开始越来越谨慎——糖似乎成了各种疾病的源头,肥胖、高血脂乃至糖尿病……很多人甚至“谈糖色变”。


但如果我们回望一下人类对于“糖”的追求史,不难发现,已经近乎到崇拜的地步——人们追求糖,就是追求甜蜜的幸福。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糖果是过年里最热门的年货,带给人甜蜜蜜的喜庆。供图/图虫创意


“糖”之初——“那不是草?是甘蔗”


生物老师曾经教过我们,“糖”是人类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除了大米、白面等多糖主食之外,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含糖量很高的植物。甘蔗就是糖最牢靠的载体,比起甜菜来,要更“甜”一些。在世界范围内,甘蔗都是最主要的榨糖农作物。


人们对于糖的追求实在是太早了,所以关于甘蔗起源的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一是起源于印度,二是南太平洋新几内亚,三是我们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观察到多国对“糖”的发音相同,推论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欧洲的。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人类很早就发现了甘蔗是重要的糖源。供图/图虫创意


我国东周时期,就有甘蔗种植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写到:“胹鳖炮羔,有柘浆些。”其中的“柘浆”就是甘蔗汁,此后“柘”逐渐变成了“蔗”。


其实,糖从哪里起源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产糖大国”。根据2019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糖产量的公开统计,中国2019年糖产量为10890万吨,位居全球第五,仅次于巴西、印度、欧盟和泰国。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我国有广阔的亚热带地区,非常适宜甘蔗生长,是第五大产糖大国。供图/图虫创意


能够跻身世界前五,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有很大一片的亚热带。与甜菜喜冷不同,糖分量很大的甘蔗喜热。在相对松软一些的粘壤土、壤土、沙壤土上,只要有18—30°C足够的光照,甘蔗就会欢喜地生长。所以,我国北回归线附近的南方亚热带地区,由西向东,云南、贵州、广西、海南、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包括台湾省等地一线,都是甘蔗的主要产区。其中,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的统计,广西的成品糖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将近60%多,其次是云南、广东、海南——足以见得,越热的地方越“甜”。


以大众通俗理解的分类来说,甘蔗主要分为用来吃的黑果蔗和榨糖用的绿皮糖蔗。秋冬季甘蔗丰收的时候,黑果蔗在路边小店或者超市里都能买到;而形似竹子的糖蔗,皮硬但糖分多,是榨糖的好材料——当然,甘蔗实际上分为很多品种,“只知道吃”的普通消费者,用不着深究那么细。20世纪初,荷兰育种学家发现甘蔗杂交可以大大提升甘蔗品质。最近几年来,榨糖用的杂交糖蔗品种不断升级,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提高糖分量。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甘蔗丰收的时节,就是分享甜蜜的开始。供图/图虫创意


南方人把甘蔗当成了一种“甜蜜游戏”。在广东潮州,当冬季收获甘蔗的季节,老一辈的人都还记得起孩提时代玩起的“破蔗”和“革控”的游戏。简单地说,“破蔗”就是劈蔗,从上往下劈,以劈到最尽端为界,从该处砍下一节蔗,归劈者所有;“革控”就是中部环切甘蔗,目测两段长度差,再以竹枝或草茎折出这目测出来的长度差,长度差越接近,目测越准,甘蔗就归谁所有。


最近几年来,各式各样的甘蔗文化节在浙江金华罗埠镇征岩头村、在四川泸州江北镇岱宗村、在广西河池地区等甘蔗主要产地,悄然兴起。“蔗王大赛”、“两人三足运甘蔗”、“红布蒙眼转圈喂甘蔗”、“搬运甘蔗接力赛”等,人们玩得不亦乐乎——归根结底,游戏都是一种收获甘蔗时分享甜蜜的“仪式”。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甘蔗之趣,妙趣横生,让人体验种甘蔗的辛苦和收获的幸福感。图源/网络


有北方的同学第一次来南方,往往不认识甘蔗。有一次,全景Sir在火车上就遇到一个东北的哥们,看着铁路旁边一大片甘蔗地,好奇地问:“那是什么草?”——亲,那不是草,是甘蔗。


但即便是北方人,也有很热爱甘蔗的。可算作是北方人的魏文帝曹丕算是一个,有诗为证,曹丕《感物赋》里写到,“掘中堂而为圃 , 植诸蔗于前庭 。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且不说他一边嚼甘蔗一边听朝政,他还拿着甘蔗跟人比武。曹丕自己在《典论》中就提到了与邓展比武的事情,开始还在吃着甘蔗,后来一言不合就拿着甘蔗作剑比起武来。说是曹丕三次用“甘蔗剑”刺中邓展的手臂,邓展不服,要求再来。古人的甘蔗之趣,岂非今朝之人所能体味。


央视还曾经报道过被誉为“甘蔗妈妈”的赖美惠,从我国台湾去到美国之后,把甘蔗文化带了过去。很多老美也不认识甘蔗,认为“那是Bamboo(竹子)”。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甘蔗妈妈”把甘蔗文化带到美国。图源/央视CCTV-4视频截图


“糖”之液——充满力量的琼浆


“甜”给人类带来的欢愉感,让人在司空见惯中,淡忘了口里吃的糖,是如何从甘蔗“变”出来的。糖的到来,虽然甜蜜,背后却是种种艰辛。


春天,蔗农们把甘蔗苗种下,经历一年的风雨,终于等到了冬天的收获。每到冬季收割甘蔗的时候,蔗农们需要顶着寒风进入到甘蔗地里,一株株地砍下来;甘蔗繁茂的枝叶带有细微的毛刺,很容易就割伤手而流血。现代工业的发达,出现了小型甘蔗收割机,减轻了劳动强度;但大多数地区收割甘蔗,仍然依靠手工。即便是在春节这样的假日里,农村中的砍甘蔗劳作仍不能歇。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糖是人体每日重要的热量来源,能让人充满力量。图源/图虫创意


一捆捆的甘蔗如何变成一粒粒甜美的糖,又是一个不断历炼的过程。我们的先辈早已有非常详细的记载。《糖霜谱》堪称中国的第一部制糖专著,这本由北宋王灼撰写的“糖谱”,可以说将我国的糖业发展一网打尽,包括了甘蔗是如何种植的,还有制糖的设备和工艺(压榨、煮炼等一系列流程),以及糖的特性,乃至整个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布局。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里,摆设有两个大石碾子,有一根长长的横木牵动两个大石碾子以齿轮咬合的方式转动;大石碾子中间,放进去的就是一捆捆甘蔗。这是利用牛力来榨糖的原始工具。当榨糖工艺进入到现代工业时代,很难再见到这样的场景了。但是早年,在很多甘蔗主产区,这是最主要的土法榨糖方式。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土法榨糖大石碾子,是人类追求糖的历史见证。摄影/黄启兵


云南玉溪的易门县,牛拉石磨辘辘榨取甘蔗汁的古法,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依然长期使用,当地民谣中有“牛榨甘蔗马驮糖”的描述,算得上是茶马古道风情的又一种真实写照。易门当地民间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榨糖歌》:“一棵甘秧七个芽,放平栽来齐齐发。手掰甘蔗镰刀割,牛榨甘蔗马驮糖。驮到新兴拉白糖,颠颠簸簸小米糖。包叶红糖狮子糖,有囡要嫁十街郎。一送甘蔗二送糖,还有甘蔗两大扛。”足以见得,甘蔗种植和土法榨糖在当地,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


如今,现代化糖厂的榨糖工艺,早已将“糖霜”制作变成流水线工艺,嘴里品味着甜蜜的现代人,很难从眼里看到糖是如何变化而来的,只有在一些乡间作坊里才能看到传统的榨糖、熬糖。说起来,这土法榨糖、熬糖还真是个技术活儿。


贵州黔西南州的布依族地区,土法榨糖至今为止仍是一种流传盛行的乡间民俗。尤其是糖汁初榨之后,看着师傅熬糖,更像是在感受着一种技艺。熬糖的火候,主要看熬糖师傅的经验。水分不能太稀疏,否则熬不出合适的糖浆;也不能太粘稠,否则会烧糊。火候正当时,将糖汁倒入模具,凝固之后就能拿到手工红糖。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土法熬糖讲究技巧,从火候到熬煮时间、糖汁浓度,全靠有经验的师傅一手掌握。供图/图虫创意


“糖”之乐——甜蜜幸福的欢笑


与经过深度提纯变得细腻的白砂糖相比,第一道制糖工艺出来的是红糖。红糖没有白糖那么细腻、精致,甚至有点松散,但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意味着红火、喜庆,还是特供女士们专用糖品。


由此,红糖的地位一下子被拔高了,成为寓意深远的赠品。清朝时,《耿马宣抚司课赋礼仪底簿》就记载着红糖为贡品。民间礼尚往来,互赠红糖,变成习俗。拿红糖来制作糕点,煮糖水,包粽子,爆米花……既调色,又美味。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糖是众多美食的基础。如果没有糖,我们的生活品质就要大打折扣。供图/图虫创意


人们把糖置于非常崇高的地位,甚至近乎于崇拜。贵州黔西南州的产糖地区,布依族人对每一道制糖的环节,都冠以隆重的仪式。种植甘蔗前。要择吉日举办开地仪式,祈祷风调雨顺,甘蔗丰收;甘蔗成熟的开砍时节,布依族人称之为“开稿”,要举办“开稿仪式”;榨糖的时候,也要举办“开灶仪式”,让灶王爷呵护熬糖顺利;及至第一锅红糖熬制成功后,要举行庆糖仪式,敬各路神仙,敬祖宗先辈,还要敬牛王——毕竟耕地、榨糖时都要用到牛,牛比人更劳累。


在种蔗的苦力,榨糖的牛力,熬糖的人力中,一点点析出来的糖分,给人们获得了全新的体力,带来的是一股内心充实的力量。


糖,既是人体所需之成分,又是幸福感觉之源泉。人们追求糖的感觉,是兴奋的,更是幸福的。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糖是甜蜜的追求,更是幸福的象征。供图/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甘蔗种植与壮族社会文化变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果怕屯为例》,刘银妹/韦丹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月(34卷No.3)

·《云南耿马甘蔗文化:“我们不只是做糖吃”》,肖依群、孟昭濡,中国文化传媒网,文旅中国:https://www.ccmapp.cn/news/detail?id=2ca5944f-c89b-4d5b-9398-b591bb210f02&categoryid=&categoryname=本网原创

·《甘蔗游戏》,炎黄风俗网,http://www.fengsuwang.com/minjian/min_su10374.asp

·《甜蜜的历史 喜庆的文化——易门十街土法红糖熬制小史》,杞云峰,玉溪网(来源《玉溪日报》),http://www.yuxinews.com/wh/yxsh/5039505.shtml

·《岁月的记忆:甘蔗·蔗糖·糖文化——黔西南州甘蔗古法熬糖技艺》,南方有嘉草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b844a0101rj7c.html

- END -

撰文/黄启兵 编辑/吕维彬

图编/黎幸秋 审发/杨亚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糖是年的味道,更是心的依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黔西南   玉溪   壤土   全景   碾子   土法   糖分   红糖   创意   云南   甘蔗   中国   仪式   甜蜜   味道   地区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