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春运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乡音飞扬。

“听口音您是XXX人吧……”,乡音成了“老乡”之间自带的身份标识。


中国幅员辽阔,有众多的地方方言。即便操着同一种语言,不同地域色彩的口音,更是“烙”在一个人身上的记号。


只要一张嘴,您就开始“暴露身份”了,甚至这就是人们认识您、了解您的一把钥匙——然而,这背后很可能落入难以明说的“口音歧视链”。


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南来北往的列车,多种口音在这里混杂、回响、沟通。供图/图虫创意


01

方言是一个人的标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水土造就不同方言。通常来说,中国方言主要分为官话、粤语、吴语、客家话、闽语、湘语、赣语、晋语、徽语等等。而在最为通行的官话,又大致分为:普通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兰银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


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每一个地区之内,都有多种方言平行交融,各具特色。粤语中用来形容语言不通、交流尴尬的“鸡同鸭讲”场景,几乎每一个省内,随时可见。


别说是不同类型的方言,即便是同一个地区、同一大类语言之内,也有小众口音之别。比如在广东,热播了20多年的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里,茶餐厅里的打工嫂阿娇形象鲜明,靠的就是一口浓重的化州口音粤语。别说是化州,就算离广州不到一百公里的顺德地区,某些小范围的粤语口音,听起来就跟广州粤语迥然不同;香港粤语比起广州粤语,音调上又更为柔软一些。


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热播了20年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各地口音汇集其中,让人听起来很热闹。图源/网络


哪怕是那些覆盖面更广的通行官话,虽然听起来差异不大,细微口音之别依然存在。比如小品里最常见的东北话,由于与普通话差异较小,大多数人听起来不会有困难,但东三省内的人们说起那“大茬子话”来,外地人可能区别不出来,本地人一听就大概知道是哪里人。再比如都是说四川话,成都人的腔调听起来感觉轻柔,重庆人说话则略感硬朗。


林林总总的方言,发音方式、语音语调、声色腔调甚至句式语法的不同,构筑出多姿多彩的人文地理风情:江浙一代吴音侬语,细软柔和,与江南水乡的柔情一脉相承;一口四川话,直爽豪放,让人直想到火锅的泼辣;最“搞笑”的大概要属东北口音,在众多东北笑星的强势表演之下,东北话几乎成为小品标配,一对话有如在演小品。


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在东北笑星们的传播下,东北话给人带来一种莫名的喜感。图源/网络


02

不便明说的“口音歧视链”


方言因地域而生,似乎天生就带有一股“土味儿”。这股土味儿的背后,或多或少带有点“歧视”的成分。


现在的年轻人早已对手机彩铃不怎么感冒。2005年前后,彩铃可是潮流的象征,一条《我赚钱啦》的彩铃红遍大江南北,“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这个声音是山东口音。创作者当时就公开表示,之所以选择了山东话,要的就是那股“土味儿”,体现一种“暴发户”的感觉;如果用普通话说,体现不出那种“赚钱啦”的喜感。


有学者对过去3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中使用方言的统计表明:使用普通话最多的扮演角色社会地位最高,同时这些角色也是社会制度的制定者与推广和规训者;而东北、山东、陕西等口音的扮演者,几乎全都是农民、社会地位最为低下的群体。这说明,“口音歧视”在小品里早已淋漓尽现。2017年,北京电视台春晚小品《取钱》还引发了一个争议,由于小品中的骗子打电话时说的是某省方言,一位律师以“地域歧视”为由提起诉讼,要求赔偿。


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口音成了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有的时候反而招来烦恼甚至诉讼。图源/网络


口音赋予了人们独特的身份标识,凝固了一个人身上的地域气质,成为被人们“打量”的一把标尺。


梁文道曾经说过,“你很难从一个人相貌辨别他的出身、籍贯和阶级背景,但是你却可以从他的口音听出这一切。”久而久之,就在人们不断地通过口音来辨识人、了解人,“许多关于出身背景的偏见及歧视就能围绕着口音发展起来了”。


口音问题本来是个地域文化问题,但在某些条件下,恐怕还真不是一件小事。人们会不自主地把口音问题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语言之外的诸多因素关联起来,口音只是内心歧视的借口。


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越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人流越多,口音所引发的问题越为突出。供图/图虫创意


03

一开口到底“招惹了谁”?


一开口就“遭歧视”,很多人纳闷了:我这一张嘴,到底“招谁惹谁”了?答案是:强者为王!“口音歧视链”里最直接的一条就是:谁强势,谁就会令人不感觉到“土”。


链条一:城市口音VS乡村口音


城市的整体实力显然比乡村强势,城里人一听对方口音是乡下人,潜在的“歧视劲儿”就会“油然而生”;反过来,如果乡下人进了城,想变成城里人,第一条就要在发音吐字上,说得出城里的“标准”口音。


当年美国脱离英国时,美语被认为是“伦敦乡下的口音……”英国人和美国人在一起谈起“澳式英语”,往往相视而笑……


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美国人和英国人也曾为口音问题“打得不可开交”。供图/图虫创意


链条二:标准口音VS地方口音


自然是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标准口音,更胜一筹。梁文道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很多本省籍同学在家里说惯了闽南话,在学校突然要讲标准国语,多半都说不好,这意味着他在国语课永远拿不到高分,更意味着他永远登不上台,代表学生发言致词。”


据说早年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当选之后,特意矫正自己的口音,为了获得更多选民支持。


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要想登上正式的讲台,先得讲出一口“标准的口音”。图源/网络


链条三:有钱地区VS贫穷地区


上世纪80年代,广东人算是“先富起来”的一群人。在电视台工作的媒体人老许,虽然父母不是广东人,但从小在广州成长,除了流利粤语,就是一口“广式普通话”。他回忆起当年回老家时的场景:“那时我十几岁,跟爸妈回老家,真的有邻居专门来我家串门,就是想听听我们讲话是什么样的。我非常不理解……”


大概在当时人们的潜意识里,会觉得从广东来的人,都“比较有钱”——反过来说,如果广东经济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人们还会这么看人么?


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人来人往,谁是有钱人,能从口音当中认得出来吗?供图/图虫创意


04

问题来了:还能好好说话吗?


正如吃饭那样,开口说话是必需的。随时随地可能引发的“口音歧视”,人们还敢开口说话么?


似乎情况也没有那么糟糕。既然“歧视链条”暗然存在,把口音练得更“标准”些、抢占“歧视链上游”,就能占据主动权。现实生活中,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广普、沪普、川普……相当盛行。抢占“歧视链上游”的路径之一,就是讲好标准普通话。


随着教育的普及,现在的年轻一代,讲标准普通话的整体水平,明显强过上一代。去到方言深奥的区域,“鸡同鸭讲”的现象,早不再如几十年前那般严重了。


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粤语电影里面,“鸡同鸭讲眼睩睩”的场景随处可见。图源/网络


有意思的是,“标准”本身就是相对的,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标准语音不断悄然生变。就连公认的“女皇英语”,最近几十年来,也落入了不那么标准的口音“掉价区”。根据国外的研究,英国女王的所谓“标准语音”,逐渐从上世纪50年代上流社会使用的标准英语,转变为向卡梅伦、布莱尔等政客所使用的“更标准版”英语靠拢。


所以,看起来,把某一标准音作为“口音歧视链”的起点,似乎并不科学。毕竟社会是发展的,语言语音也在不断变换。


“书同文、车同轨”,语言文字标准统一,非常必要;同时,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以方言为代表的人文地理要素,又是地方特色的标志。在相对正式的公众场合,自然需要标准语音流畅交流;而在日常生活中,多彩方言更显鲜活力。


归根结底,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口音歧视”,还是人们的内心在作怪。


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在正式而标准的场合,讲一口标准语音,或许更有竞争力。供图/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方言与口音的政治学》,梁文道

·《口音歧视与社会群体的文化规训——以30年春晚小品的口音研究为例》,纪莉 吴逸悠,《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英国“口音歧视”严重 三分之一人不愿更改乡音》,中国新闻网,2014年7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7-10/6370542.shtml

- END -

撰文/黄启兵 编辑/吕维彬

图编/黎幸秋 审发/杨亚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逃不脱的“口音歧视链”,我在这头,你在哪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化州   口音   乡音   粤语   官话   创意   英国   英语   链条   方言   普通话   地域   小品   语音   标准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