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中国的人传统,过完了正月十五,年才算完。


在佛山,如果元宵节期间没有“行通济”,春节显得有点不够完整——佛山著名的春节习俗“行通济”,已被列入广东省级及佛山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什么力量让人们如此着迷,蜂拥而至来走桥?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行通济”是佛山最盛大的年俗,过去几年元宵节晚上行通济时,桥上张灯结彩,人流潮涌。图源/网络


不止是座桥

“行通济”变成经典年俗


“通济桥”位于佛山汾江河支流洛水河上,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原为木质人行桥。《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看到桥年久失修,就提议重新修桥,第二年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其内涵为“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


拱形的通济桥,夕阳映照,形如长虹卧波——这就是佛山旧时八景之一的“村尾垂虹”。桥边有对联一首,右联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左联是“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首字各取“通”“济”,诠释其名与意境。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通济桥新旧对比照片。旧桥原为拱形石桥,桥头九级台阶,桥尾十三级台阶。图源/网络


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年),通济桥重修以保持原貌。民国初年,由于周边河道出现淤塞,通济桥已很少用于往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济桥改成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此后,通济桥原来横跨的河涌改为暗沟,桥面变成了马路,通济桥此时已不复“桥”之名。


今天佛山人热衷“行一行”的通济桥,是2001年重新修建的现代桥。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在原址旁重建通济桥,桥长32米、宽9.9米,桥身雕刻着八仙过海时的仙器,并突显“风车”等象征性元素,既富现代感,又有传统特色。新通济桥周边拓展成公园式的通济广场,面积更大了。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如今的通济桥,已经是一座保留传统元素的现代石桥,周边拓展成了公园。图源/网络


珠三角地区河汊纵横,洲水相邻,桥是最方便的通道。伴随着历史变迁与城市变化,现代全新的通济桥上已很难判断出当时桥的地位;但在旧时地理位置示意图中,很清晰地看得出:通济桥从北往南走,可通达南部的顺德和东南部的广州番禺。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连接了珠三角腹地的两大城市广州和佛山。处于交通要道之位的通济桥,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在旧时手绘的地图上,横跨落水河的通济桥(划红圈处),正好处于佛山的交通要道上。图源/网络


可以想象,当时的通济桥,每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在通济桥上“行一行”,讨一个好兆头,为的是生意顺利。至于人们何时把“行通济”作为一种习俗,怕是连专家都说不清。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行通济何时成为佛山人的习俗已经不可考了。不过,根据我们的研究分析认为,可能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的”。


中国人喜欢讲究好彩头,“开年”会自带各种仪式感。“行通济”就是佛山人的开年仪式,“正月十六行通济,行过通济冇闭翳”,“闭翳”是粤语方言,指的忧愁、衰气等不吉利的东西。传统上,“行通济”要在正月十六“行”,听起来有点像“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感觉。中国人过年,出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正月十六行通济,等于说要开启新一年的正常生活,该干嘛就干嘛了。开年嘛,祈祷新的一年顺顺利利,财运亨通——到了现代,很多人迫不及待地在正月十五晚上就抢先“行通济”了。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佛山人过年一定要“行一行”通济桥,按照规定的路线走一遍,祈福开年健康、顺利。图源/网络


凡行通济桥的人,需要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直接折回复返;须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去,经尾窦到澳口返回佛山镇,否则不吉利——这正是顺着“从北往南”的顺序。时过境迁,现在“行通济”的路线早已今非昔比,规矩也不可能那么讲究了,不过“从北往南”的顺序依然不变。


“九出十三归”

通济桥实为经济之桥


走上通济桥,别忘了数一下台阶数:上桥台阶数是9,下桥台阶数是13。重新修建的现代通济桥以防滑条取代台阶,也按这两个数字布局。这里面深藏含义,民俗专家余婉韶解释说,9和13代表着“九出十三归”,这是古时佛山典当行的行规——九块钱买的东西要用十三块赎回。


单单看“九出十三归”的字面,很好理解。比如,一个人要向典当行抵押物品借款100元的话,“九出”意味着他只能拿到90块钱,剩余拿不到的10块钱,可理解为“手续费”;等到期还款时,“十三归”就要还130块钱,利率已超过30%、接近40%。而且这个利率还不是现代人常说的“年利率”,一般借款期限大多为1-3个月,以一个月为多,换算成年利率绝对是“高利贷”。到期未还清,还会出现“利滚利”。估计猛打算盘的账房先生,都不会比今天的计算机算得慢。一年下来,本息合计为原来本金的5倍是常事,貌似比现代互联网社会的P2P贷款还“吃人不吐骨头”。如此高的收益率,当时民间流传着“要想富,开当铺”的说法;当铺店还要向朝廷上缴税收,“朝奉”就是从业者合法的称呼。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明清时期,佛山当铺林立,“九出十三归”概括了当铺业的真实场景。图源/网络


既然“九出十三归”是名正言顺的高利贷,为何那么多人还愿意去找当铺做抵押贷款呢?


说起来,跟当时佛山工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息息相关。唐代以来,佛山以这两大行业发达而著称;明清时,佛山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四聚”,是“广货”和“北货”集散地。庞大的手工业者和从商者出于生产、再生产以及资金流转的需求,向当铺贷款,作为资金融通的重要手段。


佛山当时最大的两大行业是铸铁和陶瓷。佛山铸铁业始于西汉,到明代相当成熟,有着“佛山之冶遍天下”之美誉。秦朝旧将赵佗建立了南越国,归顺于汉朝之后,从中原地区引入了大量铁器,而后大力发展冶铁。明清时期,佛山成为“南国铁都”,七成居民都在从事冶铁业。《佛山市志》记载,明初朱元璋时期,佛山铁锅是赠送给东南亚使节的“国礼”,郑和下西洋时带的铁制品最多的就是佛山铁锅,当时叫“广锅”;还有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年间前来广州从事贸易的外国商船,十之八九是来佛山买铁锅的。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佛山铁锅名扬天下,当时叫“广锅”,是“国礼”级的上乘佳品。图源/网络


与铸铁业齐名的当属陶瓷业,以佛山“石湾公仔”最为出名,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湾瓦,甲于天下”,佛山石湾从唐宋开始,就是著名的陶瓷生产基地。石湾公仔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像官窑那么庄重,而是贴近地气,灵活取材,不拘一格,很受大众喜爱。直到如今,“南风古灶”还保留着现存最古老的、已经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陶瓷柴烧龙窑。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石湾公仔闻名遐迩,佛山至今仍是出产精美陶瓷的重要产地。图源/网络


两大产业之外,珠三角桑基鱼塘为佛山丝织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原料。宋朝南迁移民把桑蚕技艺传到岭南,围垦种桑,养蚕喂鱼,形成了岭南特有的桑基鱼塘。沈廷芳《乾隆广州府志》就记载: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也。佛山从明代开始就是广东最大的丝绸中心,尤以西樵山的丝织行业最为完整,“一艇生丝去,一艇白银回”。近代史上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就诞生在佛山。


《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清朝时期的佛山手工业多达220行,可交易的产品达三四千种。佛山民俗专家梁国澄曾经说过,“地理优势形成了汾江河正埠码头一带的商业气氛,为佛山当时的经济打下了积淀”。在工商气息浓重的佛山,人们来来往往,“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工商活动日益频繁,崇商求富的心理需求更加旺盛。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佛山手工业和工商业繁荣发展,“通济桥”作为通商之桥见证了历史。图源/网络


作为水陆交通要道的通济桥,承担着商贸交流和经济融通的使命,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梦想。“九出十三归”体现在通济桥上,实为社会崇商风气的真实写照。“行通济”民俗的由来,首要因素当归于经济。


传统文化继承

广府文化的现代重生


经济发达促进了文化兴盛。民俗专家梁国澄曾说:“当时满街都是民间识字读本,佛山的女性都是识字妇女,民间文化基础较好,在这样的氛围下,对于培养子女知书识墨有帮助。”


佛山读书人多,或许有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中原人的南迁现象。尤其南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南移,大量北方移民纷纷南迁。他们的到来,与岭南文化融合,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者、著名佛山史学家罗一星提到,从北方而来的人士很多是“士大夫”,文化水平本身就不低,传统思想上期望子孙后代能够“读书出仕,光宗耀祖”。“读可荣身,耕可致富”的理念在佛山成为共识。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佛山罗村状元公园记录着佛山这个“状元之乡”的辉煌荣耀史。图源/网络


历史上,佛山是著名的“状元之乡”。广东省历代共出现过9名文状元,还有榜眼8人、探花9人,而佛山就占了状元5个、榜眼3人、探花3人,此一地就占了广东省三分之一多。根据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的统计,从宋朝到清朝,广东历代的乡贡、进士数量以及分布为:南海(明清佛山镇属南海县)有347人、顺德有238人、番禺有253,南海和顺德的乡贡和进士数量分别排名第一、第三。


除了“状元之乡”,佛山至今还保留着多个“之乡”的美誉。一说起佛山,很多人脑海中马上就会想起黄飞鸿、叶问等武术名人,作为“武术之乡”,佛山把南派武术发扬光大;舞狮子、扒龙舟,佛山是全国知名的“南狮之乡”和“龙舟之乡”,民间传统文体活动总能引人关注;佛山还是粤剧发源地,“红船子弟”和琼花会馆是“粤剧之乡”的典型代表;此外,“岭南医药之乡”和“美食之乡”再让佛山扬名于世。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佛山是出了名的“武术之乡”,涌现出黄飞鸿等一代宗师。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图源/图虫创意


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佛山全面而完整地保留了很多本地文化和习俗。通济桥历经400年沧桑,多次修补重建,并在新世纪得以复建,正是文化的力量推动了桥的“重生”;“行通济”作为本地传统民俗之一,历经400年仍然保存完好,与本地浓重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并且继续发挥出传统民俗的魅力。


从“发财”到“祈福”

追求幸福的“内核”不变


如今,又是一年“行通济”,佛山男女老少们带着生菜、风车、风铃这“三大件”去“行一行”。这是佛山独有的一景。生菜是广东人最喜欢的蔬菜,过年必不可少,也叫做“胜意菜”,寓意“生财”,行完通济桥要拿回家,预示着新的一年发财顺利;风车寓意“风水轮流转”,象征着时来运转,转出一年好运气;风铃则以清灵的声音,象征着福音。


根据民俗专家们的考证,风车和风铃这两样,并不是“行通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兴起的。实际上,有着400年历史的“行通济”,虽然基本形式都是在桥上“行一行”,但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到形式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最初,“行通济”更多的意义是为了“发财”;随后,升级到了“祈福”,包括消灾、祛病、祈祷等多种含义。通济桥最初只是一座桥,后来周边出现了牌坊,桥头出现了通运社,是一个土地庙;桥尾出现了一座南济观音庙,里面的白衣观音是为人们求福求子用的——“行通济”的蕴意在不断延伸。民俗专家梁国澄说,所有的民俗,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它能延续必然有积极的一面,风车、生菜、风铃、花灯都是些寓意很好的吉祥物,“行通济”因为有这些新元素,更加光彩夺目。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风车是“行通济”的必备吉祥之物,现代人期盼风车转出一年的好运气。图源/网络


综合佛山媒体的报道,2001年新通济桥建成后,“行通济”人群规模不断地从10万到20万,再到2006年40万、2008年53万,逐年增长。最近这两年,“行通济”受到疫情干扰而取消了现场巡游,但佛山人心中的“行通济”热情并未消退,2020年就有102万人在网络上“行通济”,今年佛山人依然在网上打卡“行通济”。


无论哪一个年代,哪一种形式,哪一种内涵,淳朴的“行通济”年俗,蕴含着人们最朴素的祈福之梦,祈祷:国泰民安!幸福安康!——“济祠联广宇,康元社稷共升平”。


参考资料

·《佛山“行通济”民俗的价值探讨》,谢中元(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第28卷第5期

·《佛山曾是“南国铁都” 明清时七成居民从事冶铁业》,张艳利,佛山日报,南方网佛山新闻,2016-01-06http://fs.southcn.com/content/2016-01/06/content_140275448.htm?COLLCC=3165335165&COLLCC=1437281917&

·《佛山行通济的前世今生》,佛山文明网,2016-02-22

- END -

撰文/黄启兵 编辑/杨亚林

审发/吕维彬 图编/周红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网络 等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到佛山走完这座桥,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佛山   石湾   铁锅   当铺   块钱   岭南   风车   明清   状元   民俗   时期   传统   专家   文化   游戏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