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数据终于来了,孩子成了行走的奢侈品

千呼万唤始出来。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终于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先看看最受关注的数据——现阶段我国人口总数为:141178万人,也就是14.12亿人。


人口普查数据终于来了,孩子成了行走的奢侈品


从总数上看,我国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占全世界人口的18%,但增速确实放缓了,也可以说,人口增长乏力了。跟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时的数据相比,这十年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206万人,一共增长了5.38%,年均增长0.53%,略低于上一个十年0.57%的平均增长率。


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走势基本已定!


01 生孩子的,少了


这次人口普查,顺带公布了2020年的出生人口总数——


1200万。


与2019年的1465万相比,去年的出生人口减少了265万,降幅达到18.09%,这个下降幅度应该引起警惕。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对于我国的出生人口问题进行了解读:“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生育水平。”


事实上,这个总和生育率已经不能用“较低”形容了,甚至在全世界都能排在倒数。下图可见,我们一直认为的“低生育国家”日本,2018年的总和生育率是1.42,而我国此次公布的数据其实已经低于日本,达到了乌克兰的水平。


人口普查数据终于来了,孩子成了行走的奢侈品

2018年全球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的下降,是我国出生人口呈现“断崖式”下跌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发布会上提到了另一组数据——二孩的占比。他说:“二孩的占比从2013年的30%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虽有下降,但还是高于40%”。


这话乍一听,好像是群众生育意愿很强烈。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二孩占比高于40%,但总出生人口却在2018年以后不断下跌,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生一胎的人正在不断减少,甚至有一部分人已经奔向了丁克,或者干脆不婚了。


这个问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我国的家庭户人口上。据第七次全国普查公报数据,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57423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09300人。折算下来,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2人。


什么叫家庭户呢?根据我国的规定,有户口本都叫家庭户。家庭户人均2.62人,换句话说,就是现在一个家庭不到3个人,连三口之家的结构都撑不住了。


人口普查数据终于来了,孩子成了行走的奢侈品


家庭户的人均数不断减少,跟我国的人口政策、社会发展存在着必然联系。首先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在不断减少;同时,伴随着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往外地工作生活,形成“单人户”。


数据显示,我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了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了192.66%,流动人口增长了69.73%。


而单身人口家庭的增长,也会导致家庭户的规模不断下降。


现如今,年轻人的就业环境越来越不友好,压力越来越大,也在迫使大众不断延迟自己的结婚、生育年龄,这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的趋势。


02 男人比女人多了3490万


现阶段,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4117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48.76%——男性比女性多出了3490万,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105.2略有降低。


我国人口性别比的问题,得看具体的年龄段分布。目前,各年龄段男女结构的详细数据尚未出炉,我们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在70岁以前,我国的男性人口是多于女性的;只有在70岁后,男性的人口才开始逐渐低于女性。


换句话说,总人口中女性占比本来就偏少,其中老太太还比老头多,那就说明,适婚年龄段的男女性别失衡会比105.1这个比例更严重,配对难度更大。


此前,《中国统计年鉴2019》曾发布中国各年龄段的性别比,从中能够看到,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年龄段是0岁至24岁。其中,10岁至14岁的性别比更是高达119.1。


人口普查数据终于来了,孩子成了行走的奢侈品


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整体依旧偏高,但是比此前出现了降幅。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省份性别比来看,3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的省份只有2个——吉林和辽宁;在100至105之间的省份有17个;在105至110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10以上的省份有3个(详见下表)


从省市分布来看,这次的性别比可能要打破大众对某些地区“重男轻女”的偏见,山东的男女性别比为102.67,河南的男女性别比为100.60。


“拔得头筹”的是经济强省广东——以113.08的男女性别比笑傲全国!


人口普查数据终于来了,孩子成了行走的奢侈品


我国男女性别比的失衡,和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自然脱不开干系。此前,国务院办公室曾发布了《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内文提出,要“消除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落后思想”,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女人,不够用了……》)


另外,造成地区男女性别比失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流动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人数日益增多,这其中又以男性为主。以广东为例,珠三角一带长期呈现人口净流入的状态,其中男同胞又是打工主力军,性别比受到影响也难免。


从本质上来说,性别比失衡对于当地的影响是长期的,年轻男女之间出现的“人口窟窿”,会带来结婚率持续疲软,以及出生人口不断下降。


03 结语


出生人口持续走低,已是大势所趋。


一般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育率,明显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从下表的人口结构,我们或许能看出一二,北京在0岁至14岁年龄段的人数比重为11.84%,上海在这一年龄段的比重为9.80%,而贵州在这一年龄段的比重为23.97%。


即使有流动人口的加成,经济发达地区的生育意愿也普遍不高。小儿难养,难怪有网友戏称:孩子未来将是行走的奢侈品,不再是普通人能随便拥有的。


人口普查数据终于来了,孩子成了行走的奢侈品


然而从人口流动的趋势来看,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流动,经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目前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4.21个百分点。


另外还有一个数据引人关注,那就是大众受教育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数据显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有调查显示,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的出生率就越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其家庭对教育的需求也就越高,抚养子女的教育成本也在直线上升。从本次普查结果来看,北京是接受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而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北京刚刚创下了户籍出生人口的新低。


伴随着我国出生人口不断减少的趋势,城市未来势必会继续分化,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城市间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


不用担心大城市没有接盘侠,因为最先没人的,肯定是小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国家统计局   人口普查   生育率   数据   流动人口   年龄段   总和   奢侈品   比重   省份   人口   男性   男女   孩子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