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互联网领域最完善的问答社区,知乎为何会被侃称为「编乎」

大家好,我是人在B站,刚下知乎的品牌哥。B站和知乎,最近两年我们经常会看大家把它们放在一起作比较,有时还会加一个豆瓣。诚然,作为三个互联网圈子里最特殊的存在,它们身上确实有很多相似性。比如早期,用户属性都非常明显,都是自身小圈子里的人圈地自萌,都是小而美的社区模式。但随着后期的发展,如今三者在慢慢走出不同的道路,B站开始破圈,拥抱ACG之外更多的人群。知乎或许可以用一个近年来很火的词来说叫做下沉,从高端精英转向普罗大众。唯一没什么改变,还在慢吞吞的可能就是豆瓣了。豆瓣我们之前有聊过,感兴趣朋友的可以翻一下之前的节目,B站我们也说过。唯独还剩一个知乎。近几年,关于「知乎变了」「你乎药丸」的话题在网上的讨论就没有停过,大家开始叫它「编乎」,调侃「来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知乎变了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又不得不承认,知乎依然是目前互联网领域最完善的知识问答社区,拥有最优质的创作者和内容。所以这期节目,我们就来说一说知乎,看看这些年知乎的进化史。

国内互联网领域最完善的问答社区,知乎为何会被侃称为「编乎」


关于知乎最近的一次新闻,似乎还是去年8月份,拿到快手和百度的联合投资4.34亿美元。然后你可能发现,现在刷知乎,多了很多视频推荐。今年五一期间,知乎发布视频创作者招募计划,面向全网招募科普人文、电竞游戏、科技数码、生活娱乐等领域的视频创作者。表示2020年将重点扶持优质或潜力视频创作者,打造业内有影响力的视频IP。但就目前来看,知乎做视频好像并不讨喜。根据易观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疫情期间,知乎月活跃人数仅有1959万人,同比下降1.15%。而B站活跃人数过亿,同比大增10.56%。进入3月份后,虽然B站的活跃用户数也大幅下降,但B站的出圈速度却是在加快的,反观知乎情况就不那么乐观。再加上今日头条等诸多流量平台都在试图介入知识领域,这对周源和他的知乎来说,以后的路可能还是漫漫且修远。

国内互联网领域最完善的问答社区,知乎为何会被侃称为「编乎」


1980年,周源出生在贵阳,此时他未来的对标原型Quora的创始人查理·切沃还尚未出生。尽管出生在非一线城市,周源却在90年代初就接触到父亲工作用的386笔记本电脑,那时,计算机对于周源来说只觉得是新奇的玩具,他不知道这将是他以后的事业。周源大学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之后,又去了南京,成为东南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学生。当时,周源发现身边大部分的学生都在攒钱买电脑,但就像我们今天买了kindle都用来盖泡面一样,大家买了电脑后也都是用来打"星际争霸"和看视频。于是周源找到几个同学一起成立了一个计算机服务部,给大家提供关于电脑硬件知识讲座和组装电脑的服务。之后,他还在计算机系的系刊上撰写文章,教大家怎么选购计算机软驱、硬盘等,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普及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服务部从大一做到大四,周源在其中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但他并没有喊累,因为觉得能天天折腾电脑就挺好玩,编程本身就是件很酷的事情。

毕业之后,周源前往上海一家加拿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工作。当时正是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大量崛起之时,周源觉得做开发软件离客户比较远,对外部世界真正的变化知之甚少,跟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方式有很大差别,因此常常觉得苦闷。苦闷的他在2005年春节回老家时,偶然在路边的报刊亭翻到一本《IT经理世界》,里面有篇报道让他印象很深,讲述了很多改变未来商业世界的技术变量,还提供了改变的逻辑,文章中提到改变的一部分是由程序员完成的。这像是一个火苗点燃了他的内心,周源第一次发现原来做编程是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的。而自己作为程序员,那么长时间却一事无成。于是他决定辞掉软件开发的工作,去《IT经理世界》当一名记者。那一年,中国网民人数首次突破1亿,百度也刚上市,在美国创造了中国概念股的神话。周源认为记者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互联网动态,是站在浪潮之巅看潮流翻滚的人。最终他如愿以偿。只是在做了两年记者后,周源发现这仍不是他想要的工作,因为虽然接触到各路大神,看到了浪潮翻涌,但改变世界的是他们,不是他,他想做那个翻涌浪潮的人。所以周源再次辞职了。

国内互联网领域最完善的问答社区,知乎为何会被侃称为「编乎」


2007年,乔布斯带着改变世界的苹果横空出世。在中国,也吸引了一群死忠"果粉",他们组建了一个叫Apple4us.com的极客俱乐部。就是在这里,周源认识了后来一起创立知乎的黄继新和张亮。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苹果接下来会发布什么新产品,会有哪些新设计。在积累了足够多的的经验和见识之后,周源开始在互联网领域尝试做一些东西。在搜索引擎还很红火的2009年,一些企业会利用搜索引擎来为自己带来流量和订单,这使得关键词搜索成为热门需求。看到了这个变化后,周源带领团队做出了Meta搜索,一款帮助企业在百度等搜索引擎投放广告的管理软件。但事实是,当时的市场还处于跑马圈地阶段,根本不需要靠数据分析来驱动决策,所以很快,Mate搜索的现金流就跟不上了,只能关门大吉。项目失败后,周源觉得自己需要静静,就去了文艺青年净化心灵的圣地西藏。也许西藏无垠的星空真的给了周源重新开始的力量,从西藏回来后,他找到张亮约了一顿饭,说想做一款类似Quora的知识性问答社区。彼时的张亮因为一次对李开复的采访而受到青睐,已经是创新工场的一名投资经理。决定和周源一起做知乎后,张亮当晚便安排了与天使投资人见面,两人花半天时间准备了三页纸:第一页写商业计划书,每个月要干些什么;第二页是这个月的计划和预算;第三页是需要多少钱,给多少股份。当晚,他们就带着这份简陋的商业计划书去见了天使投资人,20分钟后合作敲定。第二天,150万的天使投资就到账了。周源再也不用像第一次创业一样被钱困住脚步。

知乎最初采取的是用户邀请制,最早的一批用户是以李开复、徐小平、雷军、马化腾为首的IT、创投圈精英人士。在知乎上线刚40天里,他们就创造了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而且都是亲自下场回答问题。比如小马哥就在2012年贡献了至今为止唯一一条回答,问题是"微信iPhone版应该怎么删除和他人的聊天记录",评论里平日没少骂腾讯的人都是一片其乐融融的献媚围观马总。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奠定了知乎初期高质量答题社区的氛围。在成立的最初两年,知乎都严格地执行着审核制和邀请制,筛选用户,特别看重专业性,要么他在实践中证明过自己,要么对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这种做法成功吸引了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群,奠定了知乎早期素质高、格调高的好口碑。当时,能成功注册进入知乎社区的都是站在互联网鄙视链顶端的人,大家都想进去,知乎的邮箱里塞满了索要邀请码的邮件。后来,邀请码还出现在淘宝上,120元一个,而且一售而空。那个时候的知乎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九八五。大家都在认真的提问回答,没有抖机灵,也没有编故事,而且一不小心你的问题还可能获得大佬亲自翻牌回答,整个社区都闪耀着知识的光芒。

2013年,在经历了两年的邀请制发展后,知乎积累了40万用户,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用户增长停滞的现象。为此周源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问团队,到底是做一个服务少数人的产品,还是做一个服务大部分人的产品,得到的回答是后者。改变势在必行。第一步,就是向公众开放注册。很快,知乎的用户迎来爆发性增长,短短半年时间,用户迅速由40万飙升至400万,四年后,突破6500万。大量的用户涌入知乎,带来的自然是曾经高端文化社区属性被打破,平台上的内容和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抖机灵和段子式的回答越来越多。这让很多希望在知乎看到深度专业回答的用户开始心生不满,知乎药丸,没内味了的言论越来越多。此时的知乎,完美的印证了B站董事长陈睿说的那句话,"小而美与发展壮大无法共存。"这也是知乎们共同的处境,不断增长的用户规模,一定会将产品从小众带向大众,这是任何互联网产品成长都无法避免的阵痛。

不过虽然用户的激增消减了知乎的专业性和严肃性,但也给知乎注入了新的风格。答题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接地气,「XXX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如何评价XXX」的句式兴起,问题的目的不再是常规意义上的寻求解法、追问原理,而是让用户分享自己的经历,引起更多用户的共鸣、参与、讨论。从早期的各专业领域内的资深人士掌握话语权到大部分用户既是内容消费者,也是内容生产者,总体来说,很好的保持了知乎在专业性和娱乐性上的平衡,形成了良性的讨论氛围和持续增长的优质内容数量。那几年的知乎,也很受资本市场的青睐,从14年到17年,总共拿到3轮投资。值得一提的是,17年的1亿美元D轮融资,是知乎成立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投资,这笔融资之后,知乎迈入到国内知识平台独角兽的行列。

国内互联网领域最完善的问答社区,知乎为何会被侃称为「编乎」

资本不相信情怀,只考虑面包。所以拿到了更多的投资之后,知乎的商业化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如今在知乎内部,普遍把2017年称为知乎的商业化元年。但实际上早在2017年之前,知乎在如何赚钱这个问题上就已经有了诸多探索。其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知识付费。如2016年4月,"知乎"上线,随后,知乎live、电子书、圆桌等一系列相关产品陆续上线,都代表着知乎在这一领域的尝试。除此之外,知乎还开始尝试在信息流中加入广告,无论关注页还是推荐页,滑2至3屏就会出现一个广告,甚至评论区也有广告,品类方面除了理财、游戏等,还有减肥、植发。更讽刺的是,作为2015年百度魏则西事件的主战场,在这些广告里竟然还出现过莆田系广告,这让知乎慢慢付出了口碑下滑的代价。另外,知乎在本身的商业化问题之外,与平台大v们的矛盾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最开始,大v们在知乎回答问题,收获一水的高赞和感谢,自我价值得到满足,当然很开心。但久而久之,更多的人涌入知乎之后,编故事、抖机灵式的回答多了起来,自己辛辛苦苦写的内容还没别人随口编一个段子得到的赞多,算法分发之下,专业答主在知乎里连精神激励都很难获得了。再加上一直围绕内容提供者的变现问题,大v们和知乎的心渐渐疏远了。

闹得最狠的就是2017年,以恶魔的奶爸为首的300名知乎大V们,集体出走到悟空问答,有偿为其贡献内容。此事算是知乎创建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之后还引发了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和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隔空骂战。奶爸更是被张亮点名道姓"太好了,让他赶紧走,他以为中国就300个会写作的?"对知乎大v来说,想要得到收益无可厚非,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到只用爱发电。这背后,反映出来的其实是知乎自身的拧巴:想要商业化,但又碍于平台「高端精英」的社区调性放不开手脚,最终落到一个异常尴尬的境地。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知乎也开始尝试视频领域。不过就目前来看,前景似乎也不太明朗。19年初推出的短视频APP"即影"没看到一点水花就被关停。虽然已成立 MCN 机构,也开始招募科普人文、电竞游戏和生活娱乐领域的视频创作者,但抖音、快手加上B站的崛起,如何培养用户在知乎看视频的习惯又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国内互联网领域最完善的问答社区,知乎为何会被侃称为「编乎」


对于很多知乎老用户来说,如今的知乎可能早已不是过去的那个知乎了。是开局一个号,内容全靠编,被各种娱乐八卦、感情鸡汤充斥其中的知乎。可是,尽管知乎的精英文化已然被大大稀释,但它仍是目前中文互联网中高质量的内容平台。无论是哪一个行业,你都可以在这里搜到自己需要的干货内容。网络上热点新闻发酵之后也总会转到知乎,被各方专业人士从各个角度给你分析的明明白白。比如今年4月网上爆出的鲍毓明性侵养女案,知乎上关于这个案件,有律师、有医生、有警察,大家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或分析案件、或诉诸法律,甚至还有普通网友以亲身经历来呼吁不要相信此类案件后期将会面临的所谓"反转"。在追寻这些热点事件真相和原因的过程中,知乎所拥有的庞大的集体力量,在速度和广度方面,可能远远超过一些专业媒体。在多数自媒体新闻碎片化、娱乐化的当下,我们也需要知乎这样一个可以深度讨论的舆论场。

只是知乎在如今的发展中,似乎陷入了某种理想主义的挣扎,渐渐的偏离了既定的轨道。要知道月亮与六便士是很难兼得的,在这个商业和资本不断包围互联网的时代,想要壮大,就不可避免的要越来越接近互联网商业的真实本质。而知乎接下来要做的,或许还是要在内容根基与激进商业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好让知乎重新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领域   西藏   社区   创作者   专业性   问答   精英   计算机   知识   内容   国内   用户   广告   专业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