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者按:

隐居十年的新专栏:隐逸风骨——隐居系列丛书旧稿新读。

今天的文章《杖藜行歌话文臣》,选自2012年11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隐居壹世界》,作者米兰Lady。

〖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No. 19





〖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米兰 Lady

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柔福帝姬》《孤城闭》《九歌·绿衣》, 散文集《饰·琳琅》。


〖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大宋仁宗年间,西京洛阳,适天日清美,河南府尹大宴宾客。


一枯瘦老者着普通乌帽皂衣,坐于末席。府尹驾到,众宾客纷纷起身作揖相迎,唯那老者依旧端坐,岿然不动。


有一年少富家子见老者衣饰简朴而不施礼于府尹,便厉声呵斥着问他:“足下前任何处?”意在讥讽他:见了府尹大人都不行礼,您架子大着呢,想必以前是做大官的了?


而那老者听了他这不客气的斥问也不动怒,慢悠悠地抬首,淡淡回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宋朝宰相的官职全称。这位老人便是当时隐居此间的前宰相杜衍。


〖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yb lyu


杜衍的发迹史,对寒门士子来说,实在非常励志。他原是越州山阴(今绍兴)人,父亲早逝,他是遗腹子,母亲生下他后便改嫁了,由祖父抚养他长大。


祖父十分怜爱他,他对祖父也孝顺至极。杜衍幼年时祖父曾摘下帽子让他暂时拿着,忽然山洪暴发,冲下来把他家淹了。


杜衍姑姑匆忙投一竹竿入水中让他抓住求生,他便一手持竿,一手持帽,漂流许久,最后被人救上来时手里还紧紧地高举祖父的帽子,而这帽子竟然一点都没被浸湿。


杜衍十五六岁时祖父去世,父亲前妻生有二子,这两位异母兄见祖父不在了便忙着争家产,还诬蔑说杜衍母亲改嫁时带走了家里的财产,要杜衍交出来,见弟弟拿不出钱,便拔剑砍伤了他。


杜衍逃到姑姑家里养好了伤,又去找母亲,无奈继父不肯收留,只得继续流浪,替人抄书为生。


客居济源县时,县令赏识他才华,为其做媒,代他向县中富民相里氏家的姑娘求亲。相里姑娘家有两位兄长,见杜衍贫穷,相当不愿结这门亲。


两人私下商量,弟弟叹道:“杜衍受县令器重,县令之意岂可违?”哥哥怅然决定:“姑且答应吧,以后就让他教我们家孩子读书算了。”于是这门亲事就此定下。


杜衍旋即赴京应试,一举登科。相里氏的哥哥听说后马上前往相见,急切地重提婚事,生怕他后悔另择高门。


杜衍则对他说:“婚已定议,岂敢有违?只是我已出仕为官,想起你门下没有了教小孩读书的人,倒是颇为担忧。”可想而知,相里兄弟听到此话后的惭愧之情。


〖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Jr Korpa


因少时的经历,杜衍生活十分朴素,为官清正。起初任平遥、 乾州、凤翔等地方官,治绩卓著。


离任时,当地百姓恋恋不舍送他至境边,掩泪叹息:“为何要把我们的贤太守夺走呀!”


他首次出任长安府尹时宴饮简薄,从不观乐伎歌舞,衣服被蠹虫蛀坏了也只是剪块布来补上,百姓都说他是好官,但却不看好他的前途,因为能平步青云的大官似乎都不这样。


数年后他重回长安,这次风格大变,宴会通宵达旦,还主动索要歌舞欣赏,衣着也光鲜许多,用了不少好布料。


父老乡亲都觉得他是有意通变,适应官场规则,于是都说:“杜侍郎快做大官儿了。”果然,不久后杜衍便应诏入京,一路升至相位。


后来致仕归隐,杜衍洗却一身官场浮尘,也不造豪宅、穿华服,只隐居乡野,租了陋室数间居住,每日或勤习翰墨,或骑驴漫步,日间穿戴不过是寻常老者的乌帽、皂袍、革带。


有人劝其着能彰显点身份的居士服,他回答说:“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这低调的作风使他常受不相识之人轻慢,便出现了开篇的那一幕。


〖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Kelly Sikkema


类似的事还有:某年科举放榜,有进士高中,春风得意地骑马游街,前呼后拥,敲锣打鼓,声势浩大,路上百姓莫不避让。


那时杜衍骑了匹瘦马,带着两名老仆,与进士相逢于街中,杜衍无其他路可避,便让老仆引马立于路旁让道。


新科进士却还恼其不下马施礼,怒问侍从此人是谁,侍从这才告诉他低调的杜老先生那不低调的官衔:“当今太师,前任宰相杜相公。”


虽屡次受无知者无礼对待,杜衍仍淡然处之,不殖私产,不求排场,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只须“殓以一枕一席,小塘庳家以葬”。


生于微寒,身经盛世繁华洗礼,红尘阅尽后辞官归隐,遗世间古道西风瘦马的背影,是宋代士大夫常有的人生,非杜衍一人如是。


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欧阳修政治生涯不平坦,一生跌宕起伏,虽官至副相,却也数遭贬谪。


〖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Nelson Wong


他曾知颍州任地方官,宦海浮沉二十余年后重回此地隐居,诗书为伴,琴棋在手,自号六一居士,解释说: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碁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他独爱颍州西湖,为此作十阕《采桑子》咏其美景,在十阕之末如此写道: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半生沧海桑田,皆成过眼云烟,归隐后以“辽东鹤”之野逸审视昔日富贵浮云,城郭人民不识当年旧主人的现实也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一句并非反问,而是从抽身世间旁观者的角度对人生的冷静描述。


与欧阳修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政治上更有抱负,任宰相期间锐意改革,大刀阔斧地变法,作掷地有声的“三不足”之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反对他政治主张的士大夫很多,苏轼也认为他改革之路走得过快过猛,两人一度成为政敌,苏轼还因此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数年后王安石失去皇帝支持,政治失意,爱子又因病逝世,他心灰意冷之下辞官隐居江宁,筑草堂于半山,引水为港,叠石作桥,养一头小毛驴,每天骑着“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傍晚才归。


寄情山水的生活净化心灵,也将名利羁绊一并洗去。他曾填《渔家傲》咏隐居之感: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而这时,苏轼又受政敌诬陷,以“作诗攻击朝廷”之罪被捕入狱。隐居中的王安石得知此事后立即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入京中呈交神宗皇帝,为苏轼求情,劝神宗珍惜人才:“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 隐逸风骨 〗杖藜行歌话文臣

©ORIENTO


神宗旋即释放苏轼,仅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后来自黄州移官汝州时,顺路去江宁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戴草笠着“野服”,骑着他的小毛驴去江边见苏轼。苏轼也穿着极不正式的日常服装拜见他,笑说得罪得罪,我是穿着野服见大丞相。


而王安石也朗然笑道:礼仪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因政治之争形成的多年心结由此解开,两位大文学家于这青山碧水间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隐居不是旅游度假,是一种生活态度,是遍尝红尘真味后于清淡宁和生活中对德义的修行。如杜衍、欧阳修、王安石那样的人,由身居庙堂之高,退处江湖之远,更容易领悟成、住、坏、空,佛家四劫的真谛。


万事盛衰,无非这一过程。明白了这点,就能抛却一切的虚荣贪妄,淡看花开花谢、云卷云舒,达到“旷达”境界。


就如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说那样: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樽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神宗   瘦马   辽东   富贵浮云   府尹   城郭   政敌   西湖   隐逸   县令   风骨   进士   宰相   门下   祖父   老者   美文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