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苏东坡效应”源于苏东坡的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山中,却偏偏不认识这座山头。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明明就拥有“自我”,却偏偏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一位衙役押解着一位和尚前去京城。和尚是个聪明的人,一直都在想着逃跑的事。晚上的时候机会来了,在他们入住的店里,他将那位衙役灌了个酩酊大醉,又借了店家的一把小刀,将衙役的头发全部剃光,之后,他就一溜烟地逃跑了。这位衙役半夜的时候醒了,一摸身边人没了,大吃一惊,要知道回去交不了差可是掉脑袋的事。他赶紧在黑夜里又仔细地找了一遍,继而摸到了自己的光头,紧张感一下子被惊喜替代了。衙役长舒一口气说:“幸好和尚还在。”随之又非常迷惑地问了句,“那我在哪里?”

和尚只不过是把衙役的头发剃光了,衙役就误以为自己即是和尚,闹出不知“我在哪里”的笑话。虽然这仅仅是一则笑话,但是生活中有不少人就像这位衙役一样,对于“自我”这个就在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发出“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感慨。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很少能真正地去思考“ 我是谁”的问题。的确, 对于这么一个看似无聊又无用的疑问,每个人都那么忙,有这工夫还不如去唱会儿歌、玩几圈麻将、逛个街、听会儿音乐......这类的思考就留给那些“哲人”吧。可是真的如此吗?先看看下面这则真实的案例吧。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20世纪初期,美国有位著名的拉塞尔•康维尔牧师,他以“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举行了盛大的巡回演讲。据说他的演讲多达6000多场,将整个美国人民的激情都带起来了。演讲的内容是从一个故事引起的:从前,印度有位富裕的农民,他为了寻找埋藏有宝石的土地,变卖了自己的家产,开始四处寻找这传说中的宝藏。几年以后,他终于因为穷困和疾病而死去。后来,有人从他卖出的自家的土地上发现了珍贵的宝石。

康维尔用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并辅以大量的实例,就是想告诉每一个听众,人们苦苦寻找的,往往是自己所拥有的,但是人们并不自知。

“我”就是这么一个陌生的朋友,虽然近似咫尺, 看似熟悉,却常令人疑感。“我” 是特殊的,是独一无二的。从心理学上而言,个体的自我有两个解释:广义而言,它是指一切个体能够叫作“我的”的总和。比如, 我的身体、心情、父母、朋友、工作等等,通过“我的”的后缀,我们来确定对自己的存在的满足感;狭义的自我,就是指自己对心理活动的感知和控制脑的机能活动,是我们心理的特殊形式。

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同这个现实的世界保持一致性及和谐性,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 在父母面前我们扮演孩子,在孩子面前我们又扮演父母,在领导面前我们扮演下属,在下属面前我们又是领导,在好朋友面前我们扮演着知己,而在陌生人面前我们又仅仅是一个路人甲。角色本身决定着扮演者的共同轮廓,但是由于“自我”的不同,同样一个角色也可能出现迥然不同的表现。显然,角色扮演者对认识自己非常重要,这也是人们通常使用的方法。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另外,苏东坡的诗句中还给我们提供了另外的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克服“苏东坡效应”的办法,可以深入“此山中”探其幽微,也可跳出“此山中”一览全景。 也就是说, 认识自己要将微观和宏观这两个“视角”结合起来,方可全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假如既没有自知之明而又狂妄自大,就如一个人衣冠楚楚、彬彬有礼,一派绅士风度,却在屁股后面露出一条毛茸茸的尾巴,让大家忍不住发笑。事实上,这类笑话是司空见惯的。

认识自己,就是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发现一个分裂自己的各个部分,发现自己的局机偏见、愚味、丑陋、冷漠、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实际上,一个人多多少少是分裂的,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也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正是一个人的悟性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正如真理越辩越明,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中,人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就可能浮现。

善于认识自己的安提司泰尼看到铁被铁锈腐蚀掉,他评论说,嫉妒心强的人被自己的热情消耗掉了---他是在同自己的嫉妒谈话,对自己内心潜伏着的嫉妒做出严正警告。他常去规劝一些行为不轨的人,有人便责难他和恶人混在一起,他反驳道:医生总是同病人在一起,而自己并不感冒发烧---他是在同自己的德行和自信谈话。他认为, 那些想不朽的人,必须忠实而公正地生活---他是在同自己的信念谈话。

一生与孤独为伴的哲学之父、后精神分析大师克尔凯郭尔,是位善于认识自己的人。他在世时, 整个世界都不理解他,甚至敌视和厌弃他。他一方面向整个世界的虚伪和庸俗宣战;另一方面回到自己的内心,不厌其烦地同自己谈话。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了1万多页日记,也就是说,他几乎天天在同自己谈话。然而, 正是这个“真正的自修者”,这个与人类社会格格不人的“例外者”充满绝望和激情的自我倾诉,许多年后成为了震撼人类精神的伟大启示。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伟大的诗人都善于发现自己。因为只有善于发现自己,这些诗才更具有真实性,更具有穿透事物的尖锐性。

请着里尔克最辉煌的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不和任何人见面,除了对自己的内心说话之外,绝对不开口---这的确是我立下的誓言。”所谓“对自己的内心说话”,就是写诗,换一种说法,写诗就是诗人同自己谈话的种方式。在同自己谈话的过程中,诗人把自己在生命冲突中体验到的种种图像精确地呈现出来,从而让我们看到了生存的陷阱、灵魂的锯齿、信念的血痕以及万物的疼痛。

诗人的声音必然是可靠的、真实的,摒除了所有虚伪、怯懦、狂妄和矫揉造作。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比如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卡夫卡的《城堡》和《变形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西蒙娜•薇依的《书简》等。

一个人如果认定自己是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那么他就会发挥出符合他这样认定的一切天赋:如果一个人认定自己是个笨蛋,是个窝囊废,那么他就不可能发挥出他实际存在着的潜能。一个人只要认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和评论。

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认定是否准确无误。如果自己的自我认定错了,那种错误的认定必将严重影响、困扰自己的一生。

人的自我认定是可以改变的,人生也会随着自我认定的改变而改变。当一个人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状况时,就需要按下述几个步骤重新所改造自己。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第一步,找到你心目中的人生榜样,为自己树立人生目标。把你所希望的自我认定的条件写下来,而后认真思考:到底哪些人身上具有这些条件?自己是否可以效仿他们?设想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一新的自我认定之中,在这一认定里的自己又该如何呼吸?如何走路?如何说话?如何思考?如何感受?

你如果想真正拓展自己的自我认定和人生,那么从此刻开始你就得下定决心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应回到孩提时代的心态,对未来满怀热望,列出成功人生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特质。

第二步,列出你的行动方案,以便能够同这个新的人生角色相吻合。这时,你要思考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你需要在人群中树立自己的全新形象,你要特别留意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你的成功与你结交的朋友有很大的关系,要让你的新朋友强化而不是削弱你的自我认定。

第三步,你要每天提醒自己,不要让心中的目标淡化或者消失掉。这最后一步便是让你周围的人都知道你的这一新的自我认定,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你自己知道,你自己每天都要以这个新的自我认定来提醒、告诫、把握好自己。

确立新的自我认定后,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恶劣,周围的某些人如何嫉贤妒能,你都应该横下一条心,排除各种干扰,克服一切困难,全力实现自己所持守的价值与所做的美好之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自我   衙役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自知之明   美文   和尚   诗人   善于   内心   面前   角色   真实   发现   人生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