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电影看多了,眼神就炼得比较毒辣。


3月份影院刚开始大批量上新,就一眼相中了这部《波斯语课》。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算是那种比较冷门,而且小众的文艺片。


但完全不必担心像《地球最后的夜晚》那样,在蒙圈和想骂人的复杂情绪中,跟女朋友(or男朋友)扫兴跨年;


也不必担心像《刺客聂隐娘》那样,有着神奇的助眠效果,一觉醒来,头昏脑涨。


流畅易懂的剧情,恰到好处的悬疑,三步一个小惊喜,十步一个小高潮,完全不会觉得闷。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只是跟《辛德勒的名单》相比,格局显得不算太大。


一大半的镜头都聚焦在两个男主身上,俩人磨磨唧唧,叽叽歪歪,你怀疑我,我提防你,你干翻我,我挑衅你;


俩人学习都很努力。但他们那么努力,既不是为了报效祖国,也不是为了兄弟情义,而只是单纯地想在那个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时代,让自己有机会可以活下来。


要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啊!


但就是这么一部磨磨唧唧(节奏很慢),呜哩哇啦(语种太多),头昏眼花(又要盯字幕又要看表演,累!),围绕着两个大男人,时长2个多小时的俄罗斯电影,彻底爽翻&惊艳了我。


尽量不剧透的聊一下吧。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波斯

语课

一个人的命运,有着微妙的偶然性


四十岁之后,越来越相信命运这回事。


不可否认,努力、不服输、持续精进,这些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好;


但更无法否认的是,总有那么一双大手,将我们的命运走向带到某个拐点,而恰恰是这一个个拐点,重新编排了我们的命运。


如果在那辆德军的卡车上,吉尔斯没有用半块面包跟那个犹太人交换那本绝版的波斯语书;

如果在那群犹太人被枪毙的前一秒,他没有假装倒下,并在被识破之后拿出那本书,谎称自己是波斯人;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如果那两个士兵不知道他们的长官,恰好此时需要一个波斯人来教他波斯语,并以十罐罐头作为对他们的奖赏;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如果吉尔斯没有引用卡夫卡的那段话,作为应对长官的才艺展示;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如果吉尔斯在逃跑时,没有遇到那个老兵并原路折返;


如果他在奄奄一息时,没有默念自创的那套波斯语,然后让科赫听到了那句:妈妈,我想回家;


如果他没有好心给狱友的弟弟带那盒罐头,然后在关键时刻没有得到狱友的拔刀相助;


如果他没有发现那个可以用名字作为词根,并以此自建生词库的诀窍……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如果,如果在任何一个节点,他没有选择那么做,那么,他都不会活下来。


但是,他那么做了,他活了下来。


猫有九条命,而他这只假波斯猫,命却远不止九条。


Ps. 卡夫卡的那段话“人们看见夕阳渐渐西下,但当天色突然变暗之时,还是会害怕。” 出自他的丧葬语录。


卡夫卡虽然是犹太人,但出生并生活在布拉格。在捷克语和德语的大语境中,他选择了德语,长大后曾对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产生过困惑,甚至还抱怨过自己犹太人的身份。


而恰恰是这段话,拉近了科赫跟吉尔斯的距离,也因此暂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波斯

语课

一个人的命运,有着强大的必然性


吉尔斯是幸运的。


尽管他遭遇过挫折,甚至可以说是重创;尽管他每一天都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惊险的每一关,他都或靠自己,或依赖队友,成功地闯了过来。


一个人的好运气,不会凭空产生。


如果走近些,就会发现这个人,往往拥一些幸运的资本。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吉尔斯是一个外表跟内在反差极大的人。


看长相,真的很不起眼。黑矮瘦,一脸憔悴,畏畏缩缩,跟气宇轩昂的科赫长官站在一起,那简直就是一组完美的反义词。


但反差越大,反转也就越大。那种蔫了吧唧的人,反而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随着剧情的发展,就会发现:

这个家伙,真的优秀。

聪明机智,记忆超群


凭空编造一门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胡编乱造很容易,但要形成稳定的记忆和完整的体系,很难。


初始阶段单词少,还可以通过自编自造蒙混过关,但随着词汇库的不断扩充和持续性复现,必须要有一套靠谱的模式来支撑。


聪明的吉尔斯在帮科赫抄名单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名字跟单词可以相互对应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创造出一套可以无限延伸的假波斯语词汇库。


为了保证词汇库的持续更新,每天在给难友们分饭的时候,都会问上一句:What’s your name?以此不断扩充自己的词汇库。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就这样,差不多两年时间里,科赫跟着吉尔斯学会了2840个假波斯语词汇;而吉尔斯,这个假波斯语老师,则记住了集中营里那2840个难友的名字。


能做到这些,需要超强的记忆力。而超强的记忆力,本身就是高智商的一部分。


吉尔斯很牛的,当时的他可是内忧外患,没有智囊团的。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镇定自若,临危不乱


作为观众,全程都在为吉尔斯捏一把汗。


故事开头面对科赫长官的质疑,他朗诵了一首诗,而这首诗,成为日后科赫长官屡次违规,对他出手相救的起点;


长官们聚餐时,一不小心将同一个单词使用了两次,为此他差点没了命,但生命垂危时,仍在复盘那些他自造的单词;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大难不死后,两人的关系有了明显的变化。


吉尔斯不再唯唯诺诺,惟命是从,他变得有底气,也硬气了不少。


能坚定自若地说出那些压根不存在的单词,并开始让科赫对他敞开心扉,袒露心迹。


此时的吉尔斯,开始变得强大。那份镇定自若的气质,让科赫对他刮目相看。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善良、信仰、信念感


在那个肉体和精神遭到双重摧残,一句话说不好可能就会死的时代;在那个需要相互借力,但又完全无法相互信任的大环境之下,吉尔斯的品质,显得尤为可贵。


跟他换面包的犹太人说,那本绝版的波斯书,是他从房东那儿偷来的。吉尔斯说:有信仰的人,是不可以偷东西的。


犹太人觉得没什么,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要啥信仰?但吉尔斯觉得,在任何时候,一个人都要有原则、有底线,要善良。


因为善良,他帮助了那个狱友的聋哑人弟弟;


因为信仰,在一些人因他而死之后,他决定代替那个聋哑人去死;


因为信念感,在极度逼仄和高压的环境下,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电影结尾处,科赫在登机处恍然大悟,然后结结巴巴抓狂的那一幕,像极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监狱长发现牢房一切如常,而安迪却不翼而飞的那个桥段。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那些看似温吞的“老实人”,总会在某个时刻让你大吃一惊。


吉尔斯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一样,是一只“注定关不住的鸟儿”。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波斯

语课

两个人的互动,有着完美的契合度


除了悬疑和节奏,这部电影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两个大男主的互动了。


两个人的关系,是那种层次分明的递进式。


一开始,互不信任。


吉尔斯想尽办法满足科赫,科赫费尽心思考验吉尔斯。


这个阶段的两人,剑拨弩张,关系紧张,一不留神就要崩盘的样子,看得很是揪心。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之后,一系列考验,吉尔斯都完美通过。


这时科赫发现了对方让他非常欣赏的一个点:


做事讲究。


而这,也恰恰是他自己所具备并引以为豪的优点之一。


这时的吉尔斯对于科赫来说,就是一种靠谱的工具性需要。因为当时在他周围,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几乎是没有的。


于是,吉尔斯成为了那个工具性的存在。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如果一个人的作用,只是为另一个人解决问题,那么在对方眼里,只能算是个工具人。


只有跟对方三观一致、心灵契合,且被一直默默欣赏,才是真正成为了那个无可取代的Mr Right。


因为这时,国籍、阶级、甚至性别,都显得不再重要。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他们的三观基本一致:


心性善良,无残暴基因。

吉尔斯误上军车,科赫加入纳粹,一个是误打误撞被抓了壮丁,一个是年少无知被蒙了心智。


两人都厌恶战争且无政治追求,人生诉求无非就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开开心心,安稳度日。可能会比一般的普通人自我要求更高些,但并无过高的物质和政治欲望。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这里可对比那个做事不讲究,被炒了鱿鱼的红发女下属。


因为自己不爽,就把厨房工人的手按在煎板上烤焦;因为自己工作能力不行被取代,但又不想在牢房里看管那些惹人厌的犯人,就利用那个下等兵对自己的好感,设“计”先让吉尔斯逃跑,然后再一枪击毙。


但科赫跟吉尔斯,却不是这样的人。


他们不会因为一己私利,就睚眦必报;更不会因为战争就释放恶意,滥杀无辜。


他们骨子里,都是善良且有原则的人。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做事讲究,完美主义。


科赫仪表堂堂,生活规律,做事讲究,完美主义。


对于一个对自我有要求,而且要求还挺高的人来说,一个邋邋遢遢,凡事差不多就行的partner,简直就是噩梦一样的存在。比如说那个红发女下属。


而吉尔斯不同,尽管他穿戴邋遢,但做事讲究,深得科赫的心。


随着剧情的发展,能看到他们之间的相处,越来越自如。


那种逗趣轻松的气氛,那些不时擦出的爱的小火花,以及那些说不出道不明的复杂和暧昧,看的出科赫是需要吉尔斯的,哪怕吉尔斯是个假的波斯语老师。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科赫太孤独了。


只有吉尔斯能成为那个人,那个可以让他暂时放松警惕,敞开心扉,踏实又温暖地度过一天中为数不多的轻松时刻的人。


吉尔斯对于他,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用完即弃工具人的存在,而是一个跟他一样误入歧途,需要寻求自由和解脱的人,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和精神上的需要。


吉尔斯已经成为科赫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灵魂伴侣。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好看的电影,总有它的迷人之处。


这部电影的优势不在于强调大场面,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人物刻画上。


透过那些细节铺设和氛围烘托,通过那些眼神交流和情感互动,我们能感受到为数不多的几个主要人物,在性格刻画上都极其饱满,并富有层次感。


透过他们的表演,我们能看到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蝼蚁般存在的个体,如何在一个狭小逼仄的空间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在面对“卑微地活下去”,还是“做个有良知的人”时,如何艰难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波斯语课》:不是为了活命,谁会那么玩命?


一部好的作品,不会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打开一个切口,然后让观众自己走进去,去感受,去判断,去做出那个属于自己的选择。


超五星推荐,好看的《波斯语课》,去看吧。





棕妈:

初中英语老师,11岁男孩妈妈;

半个读书达人,一年读个几十本;

半个电影狂人,一年看个几十部;

心理学感兴趣,青春期耗力气;

码字跟家务,是唯二的解压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吉尔   波斯   德语   狱友   难友   波斯语   犹太人   长官   美文   单词   词汇   讲究   善良   命运   完美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