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理,事理,与诗词欣赏(为什么你读不懂古诗)

读诗在于欣赏,而欣赏的基础在于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情感。不能杜撰,更不能“以裁尺量天地”。

有一位朋友为了表达自己对于“格律诗”的批评,特拿出杜甫的名篇《登高》作靶子,批评杜甫的诗写的“不好”,并把那些“极力称赞杜甫《登高》诗的古人”着实奚落一番,大意就古人也只会“吹捧”而已。

最后,这位朋友大展才华,并把杜甫的《登高》及其所能的修改了一番。改后的《登高》如下:

诗理,事理,与诗词欣赏(为什么你读不懂古诗)

我并不反对朋友修改古人的诗。毕竟人无完人,古人受到历史的局限,诗作有瑕疵也是必然。

今人根据当今的理念修改之后使其变得更加完美,也是佳话。但是,如果胡改乱改就不能恭维了。

比如这位朋友就是如此。

我们不妨把他改过的《登高》与杜甫的《登高》做一番比较,看一看新作与原作各自的优劣:

我们来看看原作:

诗理,事理,与诗词欣赏(为什么你读不懂古诗)

修改者明确提出:“此诗究竟好在哪?”

问题既然已经提出,咱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毕竟这是修改者修改原诗的起因。

任何一种形式的诗歌(包括乐府诗、自由诗,甚至包括外国诗)所写的内容必须合乎事理。

任何违反事理(包括自然规律,逻辑规律和感情规律)的都不是好诗。

所以,第一条,就是诗理必须合乎事理。违反事理的诗,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是谬误。

如古人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句。他符合“视觉感受规律”的。

再如“大漠孤烟直”,作者只用一个“直”字,就展示了大漠特有的“空旷、幽远、和当时无风”特点……

同样,杜甫的《登高》用词纯朴而不华丽,为什么会受到古人的极力推崇呢?是不是像修改者认为的那样,是“人云亦云”的“吹捧”呢?

我们不妨把杜甫《登高》的首联与修改者改后的首联对比一下:

原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看似单纯的写景,实际是“情景交融”的:景包含着情;情借景物而抒发……

我们都知道,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的年代。

当时杜甫生活在社会动乱之中,居无定所,对国家的前途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希望。

作者满心的失望、无奈、悲愁与困苦,要他写“良辰美景艳阳天”是不可能的。

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我们就展开看看:

从下文“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知,这写的是“晚秋”,是马上就要进入冬天的前奏。

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每年到深秋进入冬天的时节,总会有寒流到来。那时候北风呼啸,一扫天上的云朵。

没有云覆盖的天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特别高的。所以,杜甫写“风急天高”不是杜撰,而是细致观察的结果。

在寒风呼啸,天上的云被一扫而尽的时候,也就只有“风急天高”了的景象了。

这就是“合乎自然规律”,就是“诗理合事理”的表现……。况且,诗人写天的寒意与空阔,也正是自己心情的写照:心寒而寥落,再衬着“猿啸哀”,更显悲切……

写景就是抒情……

我们再看看修改者改过的诗:

“浪急天高猿啸哀,……”

把“风急”改成了“浪急”。显然,这是想“蒙后”照应“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句的。

不过,这样一改,首先就把“天高”的原因搞没了,也就显示不出“深秋时节风急天寒”的天气特点了。

修改者改成“浪急”,仅仅把目光局现在“长江里”这有限的区域,格局先小了……

第二,有“猿啸哀”的长江,自然是巴蜀一带。此处的长江浪急,大都是因地势而形成的,它急与不急,也与“天高与不高”没有关系。就算没有风,浪也是急的。而且一年四季都是“浪急”的。

这就失去了原诗所包含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失去了“诗理”……

如果说,修改者用“浪急”代替“风急”还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下一句“渚清地阔雁徘徊”就是“点金成石”了。

这里说两点:

1,杜甫的“风急天高”是他极目所见,不是“地阔”一个词就能显示“地阔”的……

修改后的,虽然强调“地阔”,但在“渚清”的压制下,又能“阔”到哪里去?再“阔”,也只能限于长江内,是“渚”的阔,而不是“风”的阔……

原诗“风急天高”,不说“阔”而“阔”。阔的不仅在地上,还在天上。……

修改后的“阔”,只在“地上”,在“渚”头……

2、显然修改者认为,“鸟”不够有“诗意”,要有“诗意”,就要用“雁”……而且“鸟飞回”,不如“雁徘徊”……

岂不知,“老杜”的“老到之处”就在此处。“鸟飞回”也恰恰是此诗的一处“诗眼”……

首先,这里的“鸟”当然是修改者认为的“留鸟”,而不是“雁”这类“候鸟”(虽然雁也是鸟)……

难道杜甫不知“雁适时而动”吗?恰恰相反,杜甫不但知道,而且他正是以“留鸟”自比的……

杜甫写“鸟飞回”有“合乎诗理”的因素,也有自比的因素。

先说“诗理”因素:

承前而论,在“风急”的天气里,鸟迎风起飞,因体力不支,总是要被风吹回来。这是常见的景象,不细致观察是不知道的。

杜甫展示了一幅活的画面:

“寒冷的秋风里,一只孤独的老鸟,迎风起飞,可怜它的努力白费了。它又被大风无情的吹回来了。……”

蒙后而论,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时节,还有“雁徘徊”吗?大雁早已绝迹了……

2、就自比而言,诗人不是“因时令改变而改变栖息地”的变节者。

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为恢复大唐的兴盛而呼唤。他是一位爱国者。他努力过。

他就像那只“迎风起飞”的鸟一样,但是,他的努力也像“被大风吹回的鸟一样”,毫无作用。这也正是他此时失落的原因。

难道修改者认为,杜甫会像“相时而变更栖息地”大雁一样“徘徊”不定吗?

好好的一个“诗眼”,就这样被你一修改给弄没了……

至于把“做客”改为“问道”;把“潦倒新停浊酒杯”,改成“潦倒偏思浊酒开”更是天大的笑话了。(修改者不问愚蠢到把“做客”当做“有人请客吃饭”吧?“做客”是“背井离乡”,是“居无定所”,是“有家不能回”……是战乱频发的写照)

这首《登高》写于杜甫晚年。那时,杜甫已经感悟人生,已经心灰意冷。你以为他还跟你们青年人一样需要“问道”去?他已经看透人生了。

他也更没有心思“偏思浊酒开”了。他只有为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苦难,为老百姓倍感惋惜了……他只能“停浊酒杯”了。没有心思饮酒玩儿……

这是一首揭露“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痛苦”的诗。你以为是“言志”的诗?

总之,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了解写作背景,才懂得诗人当时的感情,才知道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要符合“事理”。符合“事理”才有“诗理”的存在……

不要想当然,更不要“强迫诗人抒写你的感情”……

诗理,事理,与诗词欣赏(为什么你读不懂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事理   留鸟   大漠   安史之乱   浊酒   潦倒   长江   自然规律   杜甫   原作   古诗   美文   时节   古人   诗词   诗人   天上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