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师范生:青春山上老 石径足前分 回首观云起 莺啼可入心?

题记:上世八十年代起,曾有一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师范学习。毕业后到乡村工作,支撑这三十多年的基础教育,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变化。我也是其中一位,现将我自己经历,记下来。看这三十多年,乡村教育如何巨变。我相信如我一样的经历的绝不止一人,而是数以百万计:青石山上老,石径足前分。回首观云起,莺啼可入心?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侯,分配在一所县里最偏僻的乡中心校任教,但有一个优点,离家约十公里,骑自行车不过40分钟。

乡很小,几千的人口,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村落却很多,在将“学校办在家门口”这句话的引领下,曾办过近二十所学校,当年不要说村庄,甚至十几户人家的自然村也办有学校。

我去的时候,计划生育已开始多年,出生人口开始下降,学校自然缩减,但数目仍然可观:有初中一所,完小(有全部年级的小学)两所,复式教学的村小10所。全乡在校小学生约四五百人。

村小的孩子一般到四年级,才集中到完小就读。山高路远,最远的村子离学校二十余里,低年级的孩子走路总是不方便。我第一次担的班中有两个这个村的孩子,一男一女,男孩高,女孩矮,都姓Q。每次周六中午放学回家,总要嘱咐一番,十一岁的孩子,背着书包还有菜罐子、饭盒,行十里溪谷,要过十八次溪涧,再爬十里陡峻至极的上岭,最陡处呈六七十度,成人平膝高的台阶,才能回到山顶上的家。每周要走两次。现在想来,不得不为那时的孩子惊叹。

我是师范生:青春山上老 石径足前分 回首观云起 莺啼可入心?

小小的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为各个村培养着他们村子的孩子,为各村延续着起码数百年的传承的力量。

到一九九二年,撤区扩撤并乡开始,当时三个乡并为一镇,教育上则撤消区教办,成立乡镇教委,那时的所属镇在县内蔚为大观:两万两千余的人口,每一学龄段儿童都在两三百之间,所在初中,办学历史堪溯百年,曾被挂以县第四中学的头衔,民风纯朴,耕读之风蔚然,师资力量同样强悍。自己生源没有外泄,还吸纳了附近乡镇,甚至邻近县不少生源。由而小学生源也少有外泄。最开始建镇时,下属初中三所,中心小学一所,完全小学六所,村级小学三十余所,一个镇所属学校即达四十余所,在校生数超过两千三,堪为全盛。现在想来,当时主管小学教学的中心小学校长,一学年大约也难将所有小学跑上一遍吧。

但随着改革开放,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离乡随父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生源渐少,每年开学去摸新生入学动向,落实普及义务教育数据,老师们都头疼不已。因为那几年先是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又是高标准普九(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考核验收,要落实每个学生动向,并保证每生入学,要获得对方学校的就学证明以备查。调查结果才发现,一个几十平方千米乡镇中的孩子几乎撒遍全国,江西,四川,广东……

我是师范生:青春山上老 石径足前分 回首观云起 莺啼可入心?

或恋乡土,或不思上进,或不知如何上进。我在那所初恋般的学校一呆十年,到我调离那所学校时,全镇学校:初中由三所并为一所。而我原有的乡,小学由原来的十二所并为一所,这所小学生学生最高峰时有在校生二百二十余人。〈不知不觉中,学生数已减半〉寄宿学生一百多人。那时开始,所有的非本村孩子都要寄宿,学校配保育员照管孩子,配比为120名学生配一名保育员。

当年,并入村的书记很高兴,因为他明白,有孩子的地方有会人流,有人流的地方就会有资金流入,他拍着胸脯对校长说:“放心,对这些孩子,我们村像会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看待,一样爱!”

村书记兑现着他的诺言,而十来岁的同姓孩子带着七八岁的同姓孩子在山岭间跋涉。一周两次,我为班中的孩子提心吊胆,但几年下来,平平安安。农家孩子的坚韧,再次让我惊叹!

我离开那所被改称为辅导完小的学校,调入镇中心小学。

到我进入中心校时,学校数已大为缩减,初中剩一所,完全小学还有五所,村小全部撤并,全部非本村的一到六年级孩子星期中间全部寄宿。由于初中质量还过硬,生源没有出现大量外流,当时初中三个年级尤存在校生近九百人。每学段都超过本乡镇小学毕业生数,它还在吸收邻近乡镇,邻近县的生源。

我是师范生:青春山上老 石径足前分 回首观云起 莺啼可入心?

但这并不长远,随着校长更换,初中质量开始一落千丈,优秀师资开始加速外流,相连着的是小学生源的进一步外流……

有时回想,这所百年老校倒下,似乎是因为换了一任校长的缘故,但现在看来也是发展的必然。

正如四年前遇到在那所初中奉献了毕生心血的老校长,谈到了那所学校,谈到现在那个地方的教育,他淡淡地说:“这是必然。”

是的,这是必然,城市化的必然,发展的必然。

大约还是故土难离吧,又在那所学校努力了九年。到我将离开时,初中已在撤并过程中,小学还留三所,我所在的小学最高峰学生数596人,离开时学生数556人,全镇小学生700余人。令人安慰的是,它的质量还好,没有滑坡,更没有崩溃,许多年轻师范夫妻同校,隔着大岭在山内桃源式的生活,保证了师资长期稳定,同时也延续了学校的文化,让质量没有受到初中崩溃的冲击。

但,我该走了,那批奉献了十几年师范的同仁们该走了。自己的孩子大了,质量过硬的初中不再存在,初中留下的部分师资及管理力量必将注入小学,小学质量将再难以保证。那就走吧!

我是师范生:青春山上老 石径足前分 回首观云起 莺啼可入心?

一走又是十多年,假期中回到老家,再去看了那首学校。校舍依旧,运动场依旧,教学楼依旧,甚至比原来更美丽,这十多年,硬件设施又配上了不少。操场上有三十来个六年级孩子由大学生带着夏令营,宽阔的操场和人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问学校的总学生数,已经不足两百人。而质量,每年我都知道,不说罢。若近十分之九家境好的孩子外流,剩下的十分之一,质量总是难以保证的。

望着那三十来个孩子稚嫩的样子,心想:那出去的十分之九对本乡没有什么接触,也就没什么感情,大体是不会回来的。这余下的三十个,又会留下几个在这片他们父辈经营了上千年的青山绿水之间呢?

不会多罢。这是城市化的必然,是发展的必然。

那么依附于这些乡村之中,人和人交往之间,一些说不明,道不清的玄妙层面的东西,又将栖身于何处呢!

乡愁啊!

我是师范生:青春山上老 石径足前分 回首观云起 莺啼可入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完全小学   保育员   石径   完小   师范生   生源   义务教育   美文   师资   乡镇   乡村   校长   初中   青春   质量   孩子   小学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