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何多忆儿时,几度相思几度痴一一父辈为何不为教育所焦虑

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亲是从不为我的学业所焦虑的。不仅是我的父母亲,左邻右舍,七亲八眷,九里八乡,也似极少听说有哪位长辈,为自己儿女读书之事心急上火的。

究原因,那时考入中专大学的,跳出农门的,凤毛麟角,几乎是百里挑一。以现今的概率论,那“一”几可忽略。

记得小学四年级作文课上,上得是《我的理想》。同学们发言,理想大多是种田。老师着了急,一班同学胸无大志,尽子承父业,想种田去,这可如何是好?于是叫了成绩最好的我。我期艾半响:“做,做……做篾吧。”心想这职业和木匠一样,主家管饭,饭桌中间都放碗腊肉。虽一餐似只能尝一块,却太可羡了。但老师显然仍不满意,逮住我不放:“你说真话,真喜欢做篾?”我只能红着脸小声说:“当……当老师……"

人世何多忆儿时,几度相思几度痴一一父辈为何不为教育所焦虑

又红脸,又小声,底气终是不足,所以当时连眼睛也不敢抬起来。

但对当农民,我是有信心的。对将我教成一个合格的农民,父母亲也是有信心的。我想当时所有做农民的父母亲,都是极有信心的。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教育的三大核心思想。

现在回首,父母对我实施的教育和以上三条思想完全符合。

农村儿时课余生活以参与劳动为主:五岁上山,七岁拔草,九岁用刀,十岁挑水,十一岁放牛羊,十三岁攀树砍柴,十四岁寄秧插田,十五岁木桶打稻……桩桩件件,哪件不锻练我的吃苦耐劳?哪件不强健我的体魄?哪件不培养我为农的技巧?

每逢过年,父亲贴的春联永远是: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他们也一直勤俭,自为榜样,所以“勤俭”二字便刻于我的心底,行于我的脚下已有半生。

而母亲挂于嘴边最常见的是:不干哪有的吃。

人世何多忆儿时,几度相思几度痴一一父辈为何不为教育所焦虑

纯朴的道理,她自己执行了一生。于是我也执行了一生。

是呀,对于将我们培养成农民,已有数千年之经验,只要在课余,在假日,在农忙假在生活中学就是了。

那时有家中有两种电器一一白帜灯及唱“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挂于墙上的小喇叭。除此,日常中,兄照看弟、妹,姐照看弟、妹,理所当然。弟弟妹妹尊重父母之外,听哥哥姐姐的话,也理所当然。责任感也由此被培养出来。一个大院,十几户人家,每家五六个孩子,五十米内有大小院落五座,全是同宗同族同姓同血脉的,哪里会缺少玩伴?抽陀螺,跳皮筋,跳房子,田基棍,扇纸壳,钉铁钉,捡石子……都是人声鼎沸。环村是山,沿村是坡地梯田,穿村是小河,那处不是游戏场所?

人世何多忆儿时,几度相思几度痴一一父辈为何不为教育所焦虑

现在说什么父母的陪伴是爱。在那时稍大的孩子需要父母陪?笑话!孩子陪孩子就够了。总是到饭点时,一群小子玩得还是没影,听到叫,然后挨骂:“拍大路拍哪儿去了,食饭也要叫。真忙!啊?!"

而过年节,亲戚多,总为子女分头拜年。以上-切哪点不符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是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方法的总结。其精髓在父亲对我的教育中统统得以体现。

前年有几位三十余年前毕业的孩子来看我。我说:“你们先别管你孩子成绩怎么样,你先想想,怎样把你们父母的勤劳吃苦传给你的孩子,带他们下田去。能勤劳吃苦,你们就不用担心了。"学生答:“禾老师,哪做得到?我们自己都不下田了。也没田了。”

人世何多忆儿时,几度相思几度痴一一父辈为何不为教育所焦虑

是呀,生活环境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质生活空前丰富。教育却似离生活愈发遥远,学校亦似和社会脱节,“教学做”更难合一。连孩子的玩伴,亦稀缺起来。

所以虚拟世界,游戏空间空间繁荣起来。

什么时候再次达到“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再次达到如父亲教我,陶行知先生教学生那样“教学做合一”,让末来亦与儿时那般清晰挺拔,那就可再次不焦虑了吧。

这可能需要很久,也需要全社会,全单位,全体人员的参与,但相信总有一天回到来。


人世何多忆儿时,几度相思几度痴一一父辈为何不为教育所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儿时   焦虑   大路   课余   父辈   勤俭   父母亲   美文   勤劳   人世   理所当然   父亲   父母   农民   老师   孩子   学校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