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趣品茶韵》| 第五集:烹茶煮茗辨世情

于丹《趣品茶韵》| 第五集:烹茶煮茗辨世情

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人在草木间·趣品茶韵”茶文化专题讲座,主讲人是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让我们在紧张忙碌中,在茶的陪伴中,让心灵澄净清澈。

人在草木间·趣品茶韵

05

- 烹茶煮茗辨世情 -

-点击收看-

视频加载中...

咱们说日本讲究茶道,其实茶道最核心的东西不是泡茶的环节,而是有真正懂它的心。

上世纪初,日本有一位精通美术和茶道的艺术家冈仓天心,因为他是长年旅居欧美的,他特别愿意用西方的眼光来看东方的文化。所以1906年,他用英语写了一本著名的《茶之书》。

他说,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美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于丹《趣品茶韵》| 第五集:烹茶煮茗辨世情

这段话挺诗意的,他表示了自己对生活缺憾的一种理解,一种致敬,生命转瞬即逝。我们遗憾太多,所有的温柔试探才不断地在仪式中完成,比如茶道。

冈仓天心整个的文字是浪漫的,也是感伤的,所以他形容的茶都是充满了感情的茶。

他说:“茶,既没有葡萄酒的骄傲自大,也没有咖啡的顾影自怜,当然也没有可可那种做作的天真。”看这几个比喻完全是拟人化的。在他的眼里,茶源自东方草木间,是最能够让人心思澄静的。

在茶里面融合了东方的伦理、宗教的精髓,他是要求干净、不求排场的,以简朴而见自然。他追求平等,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爱茶,都是一位真君子,都有品格寄托在简单的茶之中。

咱们说过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的门槛是很低的,几乎毫不挑剔,只要你真的喜欢它,它就能够让你随时清新。可以说饮茶的过程是一个仪式,它是简约的幸运,是寻常的福气。

于丹《趣品茶韵》| 第五集:烹茶煮茗辨世情

所以冈仓天心说人跟茶是什么关系呢?他说一个人如果对生活抱有宁静宽容的态度,别人就夸他,这个人肚子里显然是有茶水的;一个人如果没涵养很暴躁,别人就说这个人肚子里显然没有茶水。你看咱们中国人形容一个人有没有品位,会说你看他一肚子墨水,但是日本人会说茶水,你就看见日本品茶跟老百姓生活的关联了。

所以说到清静的品茶,我们还要说到日本的一位大茶师,那就是更久远的茶人千利休。

千利休之所以是日本人的陆羽,日本人的茶圣,就是因为他对于茶,删繁就简,还原了它最为朴素永恒的本性。

所以茶席多大为好呢?日本其实经常用榻榻米来丈量,所以千利休最早看到给皇室做六张榻榻米这么大的一个茶席,他认为太大了,他能把茶席删减到二席半,就是两个半榻榻米,非常窄,然后门很矮小,也就是说什么样的贵族武士来喝茶,都要低下头,弓身进。一定要放得下,有谦卑。

茶是不伺候骑着高头大马来的人的,因为你内心的状态不对。而茶要跟自然融合。所以千利休有一次茶席,大家进来之后就看见桌上放着一个大大的铜盆,大家很奇怪,满满的一铜盆水,这是什么意思呢?等到来宾都坐在这里,千利休把推拉门推开的时候,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一天原来是满月之夜,天空一朗圆圆的清月,就正好投射到盆中,所以大家低头见月,捧起茶来,一瞬间时空的边界就模糊了。

于丹《趣品茶韵》| 第五集:烹茶煮茗辨世情

那么千利休在迎接大贵族来喝茶的时候,当然他也是很讲究的。有一次他让自己的儿子打扫庭院迎接贵宾,儿子进来跟他讲,说庭前的扫径,我已经扫过三遍了,我已经确保一点点灰尘都没有了,请父亲去检查。千利休一看,果然是庭院一尘不染,他就走到了一棵树下,双手用力的摇树干,树上的枯叶和半枯半荣的叶子簌簌而下均匀地洒在庭院里。

他儿子一开始很急,说“爸爸马上就要来人了,我来不及再扫了”,一瞬间他安静下来了。他发现父亲摇落一地落叶的庭院,比干净到一尘不染的庭院美得多。因为它有自然的味道,它有季节的点缀,它因为有枯有荣,所以让人倍加珍惜。人与人的缘分有时就像风吹落叶,转瞬即逝了。既然在这一瞬相逢,何不惜缘,不在一杯茶里面,去结一点万古的懂得呢?

于丹《趣品茶韵》| 第五集:烹茶煮茗辨世情

所以大家想一想,无论是从千利休那时候的实践,还是在冈仓天心的书写里,我们都懂得了一个道理,最好的茶道并不是繁文缛节,而是对茶的珍惜,对人的了解,茶与人之间惜缘的感悟。

我们虽然讲的是日本故事,但是一直都不要忘记日本的茶道渊源是从大唐过去的。隔了千年的风霜。今天都市里面茶的品牌多起来了,但是我们还有万古自然吗?当我们头顶天花板,脚踩木地板的时候,再来品一盏茶,庭院中那些扑簌的落叶,天空上一轮明朗的清辉,还在不在我们的茶杯里?

我们都会记得李白说让明月长照金樽里。李白说的酒和我们这里品的茶是一样的,天上有月色,地下有缤纷,人归草木间,自然之心才让我们真的懂得惜缘和感恩。


主讲人介绍

于丹《趣品茶韵》| 第五集:烹茶煮茗辨世情

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字解人生》《有梦不觉人生寒》以及《此心光明万物生》,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论语   榻榻米   世情   茶道   销量   日本人   日本   天心   茶水   草木   美文   庭院   落叶   儿子   心得   自然   文化   于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