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一考定终生 但有四年可成才

这是个焦灼的季节,除了天气炎热的焦灼,莘莘学子和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也在焦灼。从高考到公布成绩到选择学校专业,孩子忙、父母累、老师关心、社会关注。同事的孩子理科首选物理考了560多分,比起之前的预测要好了很多,却也焦虑上哪个好学校呢,选什么专业呢,将来能做什么呢?似乎除了985、双一流都不尽人意。

让我想起当年上大学。高考父母不知、报名父母不问、上学不知学校、更不懂专业,入校自己拿着指引报名。四年后,双向选择就业,各奔前程,没有听说哪一个同学失业,更没有哪一个同学后悔入错了校门选错了专业。

中学的时候,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走进大学才发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大学里是五光十色的美景、是五彩斑斓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程、是五花八门的社团。大学她大在校园面积、大在高楼教室、大在名师大咖,更大在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学生们畅思、博学、广识、远见和实行。

上大学首先是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这个都城的高校林立,上学的时候有两个感觉,一是抢座位,抢教室的座位(前排就坐)、抢图书馆的座位(上自习)、抢计算机(那时电脑稀罕)。还有就是跨界,可以不听专业课,溜到别人教室里去旁听,还可以混到别的学校去蹭课,大多数老师是不点名的;可以去上必修课,可以去找向往的选修课,可以泡图书馆去查阅感兴趣的典籍,可以钻实验室动手实践出真知。大学最不缺的是学习条件、学习资料和学习氛围。犹记得,政法大学邀请李昌钰博士讲座,我们三个同学转两道公交去“追星”,礼堂里挤得水泄不通。有一次,我们学校的名家讲坛把中科院杨叔子院士邀请来讲人文美学,学理工的、生化的、材料的都去追课,并不仅仅是文学历史的同学专场。遇到名师授课、遇有到学术大家来讲座,常常座无虚席。

大学都有高大漂亮馆藏丰富的图书馆,随时可以借阅到专业书刊;即使没有,老师甚至可以帮助从其他地方调阅。今天的图书馆还多了电子图书,学生们更是随时随地阅览学习。如果爱学习,老师甚至愿意一对一帮助辅导。我因出生农村,对植物自然熟悉,除了庄稼还能认识不少中药植物,上植物分类学课时冒充先知先觉,老师就特别关心,鼓励我报考他的研究生,传承他的衣钵,遗憾我后来没能追随。回首过往,纵然自身有栋梁之基,一入名校栽培,但不自我学习,仍旧可能朽木。即便起点很低,大学一般,但上下求索,把图书馆当游乐场,畅游四年也会成器。

大学是发掘兴趣特长的园地。大学的色彩在于形形色色的社团,源于异彩纷呈的活动。科普的、艺术的、健身的、编程的……不怕没组织,就怕没想到。一群发烧友,还可组建一个新社团。大学里不加入社团的同学少有,即便是立志考研的学生,也会在大一大二参加一两个社团。社团活动让同学们发现除了专业学习,人生还有很多兴趣爱好可以充实业余。

大学是一个支持不断探索创新的地方。在学校的庇护下,尽管去开拓,不用后顾忧。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挣得零花钱;发掘聪明才智,规划设计一个项目、发明一个产品、搞一项科研创新。这都不是书本和课堂传授。犹记得那些年,兼职过图书馆的协管员、当过家教、干过社会调查、去做过媒体的大学生记者。在日报支持下,我们一群年轻人开创了一个周刊,铜版纸,全彩色,拿起来爱不释手。大家本以为做了很多期,年底可以挣得一大笔稿费的,很不幸,这个刊物不到一年夭折了,一分钱没有拿到,但是今天想来,它却给了最好的锻炼机会,我们学会了采访、写作、做广告,去和高人交流,这都是学校无法传授的,但这又是母校默默支持给予的。

今天的大学,社会实践活动更为多样。侄子在一所二本学校就读,也就是民办独立学院。但在这学院,却看到了一流的学生,让人欣慰而敬佩。有学生出去担纲EMBA学者论坛节目主持、有去给大型房地产公司策划宣传文案、有去为商务活动拍摄宣传短片、有去给税务部门做数据建模分析报告,有的沉入社区做普法志愿者,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扩大自己的见识;他们利用所学与社会所需深度融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他们可以失败,可以从头再来,可以不断地尝试,因为他们有母校的怀抱,有老师的支持,这正是大学时期特有,往后的人生难以承担失败。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会发现兴趣爱好,会发现多元的价值,会重新建立志向追求。

同在这个学院,两个不同系的男生因为吃货相识,于是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向同学们推销这些小吃。就把校园周边的各种商店、小吃店铺走了个遍,来了个深度调查,并一家一家的谈判价格,然后在校园网上做了一个APP,专门拿来给同学们推送商品做外卖,再组建一支专门针对校园的快递小哥,每成交一单就从店铺收入中提成1——2元。这个APP在学校里迅速成长,一度蔓延周边校园,如今,他们白天上课晚上看营业额,平均一天赚两千元,算一算这俩男生的收入,让我大跌眼睛。“大河里也有小鱼,小河里也有大鱼”,他们的话让人振奋。

大学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在于是否赚到钱,但一定会赚到信心、胆识、思维。正如所说,你吃过的饭、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积淀在你的身体里。

大学还是建立人际关系、学习相容相处的试验田。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老师们传播着不同的思想观点,各种风俗习惯交织,能够做到理解包容、和睦共处、相依相吸、取长补短,这一过程本就是成长。记得当年,在校外的一个录相厅看了通宵的《午夜凶铃》系列恐怖片。凌晨放映结束,一位同学大概因为恐惧、疲劳,眩晕得无法行走,我们几个本来互不认识的同学二话不说,一路搀扶着把这哥们儿送到校医院。接诊的医生硬说我们看了色情黄片,大家异口同声辩论,不仅是那位医生惊讶,连我们自己都惊讶这么心齐,这就是同学之谊。后来我们四个人就成了看电影写影评的伙伴。

四年里,你总会遇到一拍即合的同学,一起考研的战友、一起创业的伙伴、一起通宵熬夜打游戏看足球的兄弟,热心快肠一起去做公益劳动、为省几块门票一起翻过景区围墙、一起阅读、一起实验、一起玩耍,只有兴趣没有利益,只有情谊没有目的,即便遇有分歧,也会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如果运气不错,还可能会寻得佳偶,她或他伴侣一生。往后,无论走多远,无论干多牛,有一天遇上同学,那鲜花烂漫的季节、白衣飘飘的年代、无忧无虑的时代随即铺面而来。炫目的青春,真挚的友谊、简单的快乐,足以一生回味。

我们那时是个小班27人,毕业以后各奔东西,工作花式花样。一部分同学读了研究生,参加工作的有当了教师、有的到了药企、有的到了科研机构、有的到了政府部门、有人参军、还有人做了法官,一位同学到华为做了工程师。入校时,谁也想不到,四年后做了“背叛”专业的工作。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大学终究是领人入门的家园,上大学,与其说是学习专业知识,不如说是培育认知见识;与其说练就业务技能,不如说养成学习本领;与其说构建知识体系,不如说是筑起价值体系。

又是一年入学时,祝愿即将入校的后浪们,扎扎实实学一场,学专业、学业余、做学问、更做人;轰轰烈烈闯一场,在校内、在校外、到农村、到市场,创新、创业、创意;开开心心爱一场,爱同学、爱老师、爱上另一半。当有一天离校,对社会有更多理解和思考,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对他人有了更多宽容和友爱,这或就是成才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惊讶   美文   社团   终生   座位   说是   教室   图书馆   父母   植物   同学   老师   发现   学校   校园   大学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