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成长需要的不止是爱,还有呼吸的空间


孩子,是大人的镜子,照射出我们身上,隐藏的故事。

《下乡养儿》|成长需要的不止是爱,还有呼吸的空间

源自网络


《下乡养儿》这本书,是作者冯丽丽书写的,有关于夫妻二人,为了孩子,被迫走向乡村生活的故事。


用细碎而纪实的流水账文体,把乡村生活的艰难与不易,孩子从恐惧与害怕出逃离,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在面对孩子的成长转变,夫妻二人也在不断地进行纠正,调整,看到自身和家庭中的不足。


读这本书,本意是想看看中国式的做二休五,是什么样。最终被这段亲子故事所折服,体验了一番,现代中国式育娃的不容易。


‬用溺爱,遮掩内心的缺失


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在看完开篇的几章节,就发现了这个家庭的问题:过于溺爱。


因为天天(他们对孩子的昵称)在幼儿园感到害怕无措,于是不断地换学校;

上了小学因为觉得学校规矩多,感到害怕,于是退学,父母双双辞去全职工作,24小时陪护;

退学在家,因为害怕别人笑话自己,于是天天作着父母陪她玩,她几点起床,父母就几点起,她几点睡,爸爸妈妈就要陪着她睡下。


世界都在围着天天转,可恐惧害怕,越演越烈,睡不好,做噩梦。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在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下,搬去乡村,希望一个新的环境,可以让天天有所转变。


他们没有觉察到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吗?他们有。

当他们被天天作的疲惫不堪时,当他们因为天天作息不规律时,当他们面对天天束手无策时,都在提醒着问题的存在。


但视而不见,继续溺爱,是他们认为对的方式。

甚至在乡村生活下,天天可以独立地做家务,一个人好好地看家,父母依然担惊受怕,自责自己的狠心。


只因为这对夫妻,在自己幼时,缺乏足够的爱。

于是把给予所有的爱,当做最好的教育方式 。


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问题‬


天天这个孩子,其实有主见,会判断审视,比如当看到父母疲惫,会说出你们累了就陪在我身边。但也因此,学会了窝里横,不满的情绪全部投向父母,自己不去承担。


直到乡村生活中,在乔老师的教育和房东家的互动下,天天从遇到困难,躲避,向父母撒气,到学会告状,再到打架。不断地成长,学会对抗,拥有自己的应对模式。


《下乡养儿》|成长需要的不止是爱,还有呼吸的空间

源自网络


当面对这样的转变,天天的父母才发现。孩子在独处的时光里,不断的发展出自己的社交模式。

比如去东东奶奶家,虽然打卤面咸了,但知道是奶奶的一片用心,会回答说好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


“孩子不是标准件,也不是流水线上等着被灌装的瓶子,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有着自己尊严和个性的生命。 ”

父母能教的,是如何面对问题的能力,提供处理问题的方法,如何选择,怎么处理,需要孩子自己去实践总结。


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是在不断地学习,孩子也是。


我曾经埋怨过幼时寒暑假,由于父母双职工,那段孤独的时光,父母也因此会自责愧疚。随着不断的成长,我却体会到了酸楚背后的甜。


在父母放任我长大的时间里,我通过电视,收音机,书籍,模仿他人,与父母斗智斗勇,探索发展出了,父母无法直接灌溉给我的养分。


比如做饭可以放茶叶,牛奶,带来不同的风味,就是爸爸吃了会拉肚子。

比如手指割破了,要学会如何止血,而不是把手放进水里,等着血不流。

比如如何不让爸爸发现自己偷偷看电视机,父女俩不断升级对抗模式,最终睁一只眼闭一眼算休战。


爱是需要的,空间也是需要的。


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也需要养分,空气。

父母的爱是阳光,24小时不间断的照射,会让植物枯萎。


‬自我意识发展,需要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如何判定孩子的生理在正常发展呢?

通过常规的发展阶段表进行对照。


《下乡养儿》|成长需要的不止是爱,还有呼吸的空间

源自网络


那么孩子的自我意识,也有类似的对照。

拿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为例:


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即通过触摸,咀嚼,咬,抓取,对外界事物进行感觉,认识。


2-7岁,是前运算阶段,即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情绪状态。


7-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即可以做推演运算,比如我们一般都是这个时期学加减乘除。但是仅限于接触到的事物,经验获得,无法进行抽象思维。


12-15岁,是形式运算阶段,即从经验获得转向抽象思维,这时开始进行假设,推断。

天天的退缩,害怕,就是因为阻断了自我发展,产生的应对模式。既然父母都能满足我的需求,我为什么要学会应对呢?


所以,用爱剥夺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是一种伤害。


‬爱是,不怕犯错


这本书最值得称赞之处,就是足够的纪实,不掺杂修饰,把家庭教育中的矛盾,冲突,争执,纠结,悲伤,一一呈现。


我认为,这是作者的勇敢,或者说因为天天的成长,作者和丈夫不断学会的勇敢。因而愿意写下来,直面过往,不虑未来。

面对人生路,他们虽然担忧,知道生活在继续,问题会层出不穷。

却不害怕出错,因为学会了面对问题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作为家长的我们,

与其捧着一本又一本的育儿书当尚方宝剑。

不如丢下所谓的秘籍,

好好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

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发光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抽象思维   幼时   溺爱   养分   家庭教育   美文   乡村   害怕   呼吸   爸爸   父母   夫妻   阶段   模式   孩子   作者   故事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