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上海黄山茶林场的知青历史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是新中国成立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政治运动, 全国大约有1700万城镇知识青年被 下放到农 村 。早在1965年 , 上海便有零星人员前往黄山茶林场, 开始了他们的采茶、 农耕生活。10余年间, 近万名上海知青, 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 播撒在那片土地上, 他们体验着农村的辛劳, 忍耐着恶劣的生活条件, 在理想主义的热血与对家乡的思念之间, 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酷暑寒冬。他们之中, 有曾经养尊处优的高干子弟, 有响应领袖号召的热血青年, 也有饱尝生活艰辛的黑五类子女。他们来到茶林场后, 共同以 “知青” 的身份, 共享着一份关于苦难与青春的记忆。

上海黄山茶林场的知青历史

上海自1968年到1978年共动员111万余名青年上山下乡 。从人数上来看 , 上海是知 青的主要 输出地 , 接收地主要包括黑龙江、 吉林、 安徽、 江西、 云南、 贵州、 内蒙古等省区。

早在1950年代末, 由于城市就业和升学的压力, 上海就先后动员历届中学生到江西、 湖北、 新疆等地支援建设, 并先后在市郊农场举办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 培养带头到外地参加农村建设的骨干。“文革” 爆发以后 , 大批知青 回城 “ 闹革命”。1967年1月, 上海爆发了 “一月风暴”, 各级地方政府几近瘫痪。但上海有关部门并未因此停止对知青上山 下乡的宣 传动员 , 并规定 “ 今后除继 续争取外 地安排一 部分外, 必须从今年起, 自己动手, 同有关省 协商 , 建立安置 青年基地 ”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知青档案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毕业生工作委员会劳动安排组关于动员青年上山下乡的初步意见》)。

1968年7月8日, 上海市知识青年上山下 乡办公室 成立 。同年7月27日, 上海动员 “文革” 以来中学毕业的青年赴安徽上山下乡, 拉开了上海知 青上山下 乡运动的 大幕 。1968年12月22日 , 毛泽东 “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指示发出后,《文汇报》 当日即发表了 《毛主席最新指示是培养红色接班 人的指路 明灯 》 的文章 , 表示 “上海一千万军民最热烈欢呼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发表”。全市更是发动街道、 工厂、 学校对青年进行动员, 几十万上海人连夜上街游行, 热烈欢呼 “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插队落户 干革命 , 上山下乡 当闯将 , 继续革命立新功”。至此, 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入高潮。据统计, 自1968年至1973年上海共动员809966名青年上山下乡 , 城镇青年是否下乡成了衡量政治表现的主要指标。

上海市黄山茶林场 (今位于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境内), 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国营黄山茶林场, 始建于1955年 , 隶属安徽省公安厅 , 属劳改农场性质。1965年10月, 上海市花了300万元, 通过购买的办法, 将茶林场收归其管理。是年12月, 建立了上海市黄山茶林场, 隶属于上海市农垦局。黄山茶林场先后安置了近万名上海知青。上海知青来到茶林场后, 户口迁到安徽, 但由于是上海市属农场, 仍与上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批来到黄山茶林场的知 青中, 有不少是1962年就参加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的老知青。跟随这批先行者的脚步, 1968年8月6日, 上海1000多名1966届初高中毕业生从人民广场出发, 乘坐长途汽车奔赴黄山, 成为首批来到茶林场的知青。此后, 直至1978年, 上海各区各届的中学毕业生相继来到茶林场。在这些知青中, 还出现了因抢救国家财产而 献身的11位烈士 。对此 , 《 人民日报 》 曾以 《 黄山风雨 育新人———记黄山茶林场的上海知识青年》 为题进行了报道。

1970年代初 , 国家开始在知青中招工、 招生和征兵, 这 “两招一证” 是知青返城的主要途径。但在茶林场, 每年招生和征兵的名额只有10多个, 因此茶林场知青返回上海的主要途径是上调 (上海知青对招工的称呼)。上调的决定权掌握在连队干部手中, 各连队主要根据知青的劳动表现、 来茶林场时间的长短和家庭情况进行选拔。恢复高考制度后, 茶林场先后有20多人通过考大学离开了农场。随着政策放松对知青因病退返城的限制, 后又允许知青回城顶替父母职位, 大批知青离开黄山茶林场。

作为知识青年的管理者, 黄山茶林场的干部主要由原劳改农场的干部和上海派遣干部组成, 而以后者为主体。进入1970年代后期, 上海黄山茶林场连队干部的主体已经由知识青年本身构成。这一构成, 显然不同于农村中由贫下中农担任干部, 以及军垦农场由现役军人、 转业复员军人担任干部的状况。

黄山茶林场是国营农场, 这使得茶林场知识青年的生活状态既有别于与农民比邻而居的插队落户知青, 也不同于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军垦农场知青。茶林场知青有着虽然不算高但是较为稳定的工资收入, 物质生活要比插队落户的知青好出许多。而且, 茶林场的知青全部来自同一城市, 这使知青之间又多了一层地域联系, 再加上他们的文化层次相仿, 精神生活也相对丰富些。

黄山茶林场知青的主要工作是采茶, 采茶季节是茶林场知青们最忙最累的时候。山区相对封闭的环境, 促使他们 为改善生 活条件而 奋斗 。高山连队八连的164名上海知青, 通过艰苦奋斗, 在海拔800米的高山上建成一座小型水电站, 1970年11月19日 《 文汇报 》 对此以 《 用双肩把水电站 扛上山 》 为题进行 了报道 。在茶林场知青的艰苦劳动下, 由同济大学公路桥梁系勘探, 皖南山区一条海拔最高的盘山公路, 用4年时间从茶 林场的十 一连伸展 到八连 , 扶钢钎 、 打钢炮这 些特殊的经 历 , 成了他们独有的难忘回忆。

知青往事:上海黄山茶林场的知青历史

来源:《江淮文史》2015年03期,作者黄山部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山茶   知青   林场   上海   文汇报   插队落户   黄山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连队   上海市   美文   农场   动员   往事   干部   青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