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叶落高庄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作者:孙维真 原题:我的平桥三部曲

第一篇:叶落高庄

1968 年的深秋,我刚满十七岁,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劲风吹动下,就像一片落叶随风飘落到苏北淮安。我们四位十中校友背着当地称作“蒲包挂拉链’的行装,满怀豪情地来到了平桥公社红旗大队高庄生产队——一处粘土贫瘠、劳力短缺、年年歉收的穷村僻壤。我们怀着“不改变农村面貌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开始了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新生活。

分配给我们的建房木材还没有下达,我们只好先住在生产队麦场上牛棚隔壁的种子库房里。冬天的农村格外寒冷,库房的土坯墙无处不在漏风,我们只好糊上报纸勉强能够御寒。但那时我们的心却是火热火热的,大家一致同意做出一个令父母惊讶的决定:今年春节不回去了,在农村过个革命化的新年!

一.宰牛过年

春节临近,大雪纷飞,厚厚的白雪覆盖在田野上,远远望去,一派北国风光。村里的孩子们和我们打起了雪仗,好不热闹。但社员们却都是愁眉苦脸,大多数人家都买不起肉,队里去年歉收,每家只能分到可怜的一点稻麦,孩子们盼了一整年,盼望过年开荤却落了空。于是,有人打起了杀掉队里唯一的骨瘦如柴老牛的主意。

因为牛棚就在我们住的隔壁,我们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杀牛的惨景:磨刀霍霍的村民来到了老牛的面前,只见老牛扑通跪倒在地,两眼泪流满面并发出哀嚎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

两个多小时以后,全村老小都来了,大家围坐在麦场上,分成十多圈吃起了牛肉饭。一位油滑的村民还来教我们“打平锅”的技巧:面对菜盆要“举手先奔顶,然后奔四方,人多休啃骨,得手就泡汤。”然而,一位年迈的长者也叹息地提醒大家:“牛吃掉了,开春耕田咋办啊!”我听了这些话,想到杀牛的场景,心里真不是滋味。

二.当牛拉犁

果不其然,一转眼到了3月,天气还是很冷,寒风刺骨, 棉袄也得穿着。队长从稻草堆里翻出了一台锈迹斑斑的犁来擦洗。天哪!这不就是我们曾经在小学课本读过的,学习苏联的农具:双轮双铧犁吗?记得书上还说了这犁的优点,就是双轮平稳,双犁高效啊!如今就要“活学活用、学用结合” 了。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队长就敲钟喊起男女劳力20余人,加上我们,排成两队,肩膀上套上犁绳,被当牛吆喝起来。大家耳听号声一起弯腰蹬腿,双轮双铧犁终于开始移动。但还没走几十步就停了下来,原来是有的人根本就没有使劲发力,气得队长大发雷霆。队长他灵机一动,捡起一根树棍,挨个地挑压着每个人的犁辫子是否绷紧,敲打每个人腿部肌肉是否坚硬。这一遭还真灵,犁走得快多了。

可是好景不长,大约耕了一亩多地,犁又不动了,大伙开始相互埋怨起来。只有我们几个知青是出尽力气而心胸坦荡,但是干着急也没有办法。于是,队长气急败坏地使出了最后的绝招,大声吼道:“统统给我把棉袄脱掉,我看哪个还敢偷懒?”

要知道当时的农民不论男女都只有单薄的内衣,外面套上棉袄御寒,哪有卫生衣或毛衣呀。仅凭内衣无论如何也无法抵御三月的寒风,大伙是先冷得哆嗦、牙齿打颤,然后就不得不发力拼命拉犁了。双轮双铧犁在黑压压的人群拉动中摇摇晃晃地走了起来,一直拉到东方发白才休息下来。

这一歇不要紧,大伙你看我、我看你都忘记了疲倦笑了起来。原来每个人都是全身上下凝结着白茫茫的寒霜,尤其是几个妇女,披头散发的,简直就是活脱脱的白毛女。每个人肩上、胸前都勒出一道道深深的绳印。就这样,我们一天天地,凌晨伴着星星月亮下田,迎着太阳缓缓升起收工,硬是用以人当牛的办法,经过近一个月的起早贪黑,奋力拼博才拉完了这一百多亩耕地。

三.回城偷粪

地是耕完了,可田里没有肥料又咋办呢?队委会决定去南京偷粪。为什么非要舍近求远到几百里外的省城去偷粪呢,理由说来也好笑:一是省城繁华公厕多,二是据说那里无人看管。

于是,队长租来一艘水泥机帆船,派了六个壮年男社员,加上我们两个知青,带上偷粪工具踏上了“贼船”。说心里话,我们都不愿去但又推不掉。可是,队长说的理由也很简单:你们春节都没回去,正好是回趟家的机会,再说你们在南京长大又熟门熟路。

唉!没想到我们原先想过革命化的春节,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现在却成了队长派我们回城偷粪的理由了。

水泥船在运河很平稳,但进了长江就变得颠簸起来。一路上的摇摇晃晃、提心吊胆,就别提多紧张。大家反正是豁出去了,历经两天两夜奔波,船终于停靠在水西门外附近的桥下,就等天黑动手。记得那天晚上,月亮并没有从云中钻出来,黑漆漆的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路灯也只是发出昏暗的灯光,正是“作案”好时机,真是天助我也。

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向东去下浮桥、三山街;一组向北奔莫愁路、汉中门。我毕竟是在南京土生土长,路还是很熟的,但就不知道公厕在哪里,只好带着三个人瞎转悠。那个年代治安特别好,没有什么联防巡逻队,夜深人静的,就是目标难找。好容易在堂子街巷口找到一处公厕,但也仅仅够一个人的担子装满。

想当时,哪里顾忌脏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就这样直到东方发亮,我们终于偷满了四担粪,满载而归,总算是首战告捷吧。

由于我们只顾掏粪并没有考虑到收拾干净现场,这就给第二天再战留下了祸根。白天我顾不得休息(粪船上也无法睡觉)又去进行火力点侦察。不看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公厕附近的居民们都在骂街,原来到处都是粪便,怎能不引起公愤呢。

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按原路出发。到第二个公厕时就遇到了麻烦,刚进去掏粪,就有人大声喊起来:“抓偷粪贼!”吓得我们掉头就跑,幸亏跑在最后的同伙用撒粪之法阻挡追兵,掩护大家撤退,否则万一被当贼抓起来,我真是愧对家乡父老啊!

就这样,整天躲躲藏藏,用打一劫换一地的游击战方式,经过五夜的“激战”,从汉中门一直偷到了上海路。要知道,此地离我父母家也就不到三百米,我明知道咱家门外四十米处也有厕所,就是不敢带路去,因为万一撞到熟人多难看呀。做梦都想家的我能趁机回家看看吗?不能!头顶偷粪贼的帽子,满身和鞋子都是粪便臭味,哪有脸回去呢?若父母看见孩儿这个模样,又在干这种事,他们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所以,只好默默安慰自己:要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啊!粪肥运到了村里,全村老少都高兴坏了,纷纷夸道:今年的收成有救了。队长也显得特别大方,给我们每人每天记 3个工,作为奖励,每个工两角钱,十天30个工我们每人得到了六块钱。

四.长途挑稻

田耕完、肥施尽,若再能换来好稻种,那今年的收成就有保障了。队里决定要到十五里外的施桥粮管所去,用自己的稻子换回优良品质的稻种,这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和挑战。每人要挑上一百三十斤的担子,来回三十里路,这对我们十七、八岁知青的体力来讲的确太超负荷。

由于生产队里的男劳力太少,我们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开始,我们凭着一股冲劲不服输,紧紧咬牙跟上不掉队,大家一字排开,喊着号子,同时换肩,步伐一致,队伍很是壮观。

但这毕竟不是马拉松赛跑和竞走,肩上压着一百多斤的超重担子,走了大约五六里后,我就感到双腿越来越重,不停地换肩也不顶用,渐渐地掉了队。心里越是着急,步伐也就更乱,只好不停地暗暗鼓励自己:要坚持、要挺住!咬紧牙关向前进。

快到施河公社界时,简直就是数着电线杆往前挪步了。终于,到了目的地后,看着像灌了铅的双腿,摸了摸通红火辣辣的双肩,我强忍泪水往肚里流。中午,我们每人竟然都吃了一斤多的米饭。我歪躺在墙角边,在阳光下面呼呼大睡了一觉,顿时感觉好了许多。

返程之前,队长考虑到我的年龄最小,减轻了我担子上一些稻种重量。其他三个知青却硬撑着,执意不肯减。我立刻感觉轻松了许多,因此基本上也能跟上大部队的步伐,熬过最疲乏期。一路上歇了许多次,总算歪歪扭扭地把稻种挑回了生产队。

这次长途挑担,我们四人终于以一人尿血、一人腰疼、一人膝盖痛的代价完成了任务,但大家表面上还硬充好汉,心里却都是苦不堪言。

接下来经过数月的插秧、除草、追肥到收割,我们迎来了生产队第一个丰收季。一年的汗水总算没有白流。也算是为改变农村面貌初见成效吧。

五.夜半惊魂

次年深秋的一个夜晚,熟睡中的我们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会计的二哥哮喘病发得很厉害,请我们去一人帮忙,用板车送平桥医院。我二话没说,穿起衣裤就出发了。高庄离医院大约十三里地,为了争取时间,我和会计是一路拖着板车小跑。也许是我们医学常识太缺乏,哮喘病人呼吸非常困难,再加上路上的剧烈颠簸,等快到东风大队三斗渠时,就听车上猛地震动一下,病人就消声无息了。我们顿时感到大事不妙,更加快跑起来,到了医院急诊室,医生欲抢救病人时,掀开被一看早就无药可救了。三十多岁正当年的一个壮年人,就这样被我们的无知和农村落后的医疗条件所葬送了。

悲痛欲绝的会计将二哥的尸体裹严,跟我商量:根据当地农村的风俗规矩,死人是不能进村的,他自己必须先赶回去报丧,抢在前面到村外搭设灵堂。所以,只好麻烦我一个人拖尸回去。来时抢救病人两人行,我忘记了害怕,回去时深夜一人拖尸行,我怎能不胆战心惊,但又不能推却,只好硬着头皮承担下这项终身难忘的重任。

深秋的夜晚静悄悄,野外不时传来狗叫声,令人毛骨悚然。明月照在我和板车上,投射在路上的身影变得忽大忽小,吓得我魂飞色变。我也顾不得害怕了,一个劲地拉车上路,而不敢回头看一眼。那时的二支堆,道路上很多地方都是坑坑洼洼的。拖着拖着,一不小心车轮杠到洼坑里弹了起来,只听扑通一声,尸体就顺势滑落下去,裹好的棉被也被打散掉地。这下可完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整个人傻呆呆地站着,欲哭无泪,求救无门,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总不能等到天亮啊,事到临头,我也顾不得恐惧了,只好鼓起勇气,先把板车靠树旁固定架好,然后将一半棉被铺在车板上,最后使尽全身力量,抱起僵硬沉重的尸体,一步一步挪移上车并裹盖严实。这才长长地松了口气,继续拖车上路。

到了村外,已是清晨六点钟。灵堂早已就位,吹鼓手也奏起了哀乐。我尽量故作镇静、挺起胸缓缓拉车入位,以示我的“胆大”和沉重悲哀之情。我总算完成了这惊魂一夜的艰辛,刻下了终生难忘的经历。回到知青屋后,我顾不得洗漱而扑到床上,浑身瘫软,顿时酸咸苦辣涌上心头。

随着时间的延续,我们也渐渐融入了贫下中农的集体之中,学会各种农活并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刚到农村的雄心壮志被现实状况慢慢地磨平,豪言壮语也变成了通俗方言。那些年,农村的面貌没有改变多少,相反我们倒变成名副其实的新农民,我这片小小的落叶也总算化入了高庄的大地。

大约1970年春,大队安排一位知青调到邻村大徐生产队当了会计,我们的知青点也就趁势一分为二、大家各奔东西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似箭,我到高庄已经三年多了。每天不是挑秧担稻,就是拉犁挖渠。哎!繁重而枯燥的重体力劳动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总不能一辈子在这儿修地球呀!闲暇之余,我赶紧又重新拾起学过的小提琴,猛练起来,企图通过这一技特长,去寻找自己的出头之日。

知青往事:叶落高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知青   双轮   稻种   板车   生产队   公厕   老牛   棉袄   南京   担子   深秋   美文   队长   往事   路上   农村   会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