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排演《红灯记》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我是1968年9月16日到内蒙古临河县上山下乡的北京知识青年,屈指算来已有四十六个年头。2012年为了纪念我们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我写过一些上山下乡的回忆文章,取名“我的知青岁月”。由于没有做系统的筹划,只是反映知青的生活片段,因此每篇都另加了小标题。现在贴在这里,只为留下一些纪念。

中国知青网作者老茶

排演《红灯记》

1968年是我们上山下乡的第一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全国只上演那几出样板戏,文化生活异常匮乏,而在农村文化生活就更无从谈起了。我们下乡的内蒙古临河县丹达木头公社,当时还没有电。老乡们只靠煤油灯照明,每到夜晚村里一片冷清,大部分人家都早早睡觉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社员无所事事,就摆起了宝盒,进行赌博。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知青小组怀着对毛主席一片忠诚,和农村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占领”的紧迫感,开始了紧张的策划,并决定在春节期间排演一出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文化革命开始,每天都在听样板戏、学样板戏、唱样板戏。因此《红灯记》的唱词、道白,人人都可以背下来、唱出来,只是各个角色由谁来演,道具、服装怎么筹备,演出如何组织,对于我们来说还真是不小的问题。

我们的倡议得到了生产队的大力支持,通过亲戚朋友找来了铁路用的手持信号灯和大沿帽,为《红灯记》的排演拿到了关键的标志性的道具。我们知青小组也发动大伙翻箱倒柜,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选择合适的衣服准备好装备。

现在想起来,演员安排真是太妙了。康大可有武术功底,扮演李玉和是当仁不让的。他戴上大沿帽,一手举红灯,一手插在腰间,就是一个钱浩梁。何碧碧自身老成谦和,扮演李奶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尤其她的唱委婉清新,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李铁梅由郑玲扮演,也是不二的选择。她梳了一条大辫子,穿上一件碎花的中式小袄,完全变成了一个乡村小妞,透着活泼与灵气。何正治扮演鸠山的形象更是演绝了。没有和服,何正治将一块绿色军用毛毯围在腰间,上身穿一件白衬衣,眼睛上架了一副眼镜,鼻子下面还贴了一撮八字胡。真是活脱一个鸠山形象,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可。王阿媛、王正琪、何凤纯、赵乃昌、孔凡阳和我都是群众演员,演的角色也不固定,随叫随上。刚演完磨刀人,接着就又演鬼子甲,又没有服装变化,简直成了活报剧,惹得大家一片欢笑。

正式演出的那天,生产队借来了汽灯,把各会议室照的一片光明,彰显出生产队对我们这项演出的重视。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把小小会议室挤的水泄不通,社员们热切的观望着这群侉子(是老乡对我们知青的昵称)上演的样板戏。全体知青不分主角、配角,一起上阵,参演了这样一出令人回味的样板戏。尽管条件简陋,水平有限,但在当时的确引起了较大轰动。社员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谈论这群侉子的一招一式,令人捧腹不已。记得当年我将我们排演《红灯记》的细节讲给母亲听时,母亲都笑得合不拢嘴。

上演《红灯记》使我们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勇气,也扩大了我们知青在社员中的影响。记得政治队长韩宝权说过:知识青年是从北京来的,是从毛主席身边来的,他们还知道毛主席的生日,他们的觉悟很高……。可见大家对知青的评价十分优秀,在社员心中的地位相当高。借着《红灯记》的余威和队里的支持,后来我们还自编自演了二人台《喜送战备粮》等节目,编写了一些打夯时唱的号子,虽然其中内容已记不大清楚,但热闹欢快的场面时时还进入我们的脑海中。

尽管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人看来,实在幼稚可笑。但我要说,这些就是知青的历史,这些有我们的青春在里面,因此值得我们回忆和记忆。

正是:背井离乡在北疆,能文能武亦疯狂。

同台上演红灯记,笑煞京城我的娘。

2012-6-8

知青往事:排演《红灯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知青   山形   侉子   正治   样板戏   知识青年   生产队   上山下乡   社员   内蒙古   文化生活   会议室   美文   北京   往事   演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