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70年|五六十年代,那些打动我们的文艺作品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时代的文艺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时代印记和人文属性,而一些特别优秀的作品则能够切准时代的脉搏,甚至提出、面对并回答时代之问。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上海市文联媒体中心共同主办了“文·忆——新中国70年令人难忘的一部文艺作品”微评活动,一批上海的文艺家、评论家围绕这个主题,重启记忆之门,重阅时代之书,写下了对自己而言不能忘记的文艺作品——也许是一家之言,但见微知著,从这些让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文艺作品如何生动鲜活地反映社会热词,与时代共振;文艺如何担当时代前进的号角,呈现时代风貌。

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热词:传承与创新,传统与变革……

评弹 《罗汉钱》【1953】

文·忆70年|五六十年代,那些打动我们的文艺作品

金光澄亮《罗汉钱》

孙光圻

人生中对有些事总是难以忘怀的,文艺作品也是这样。数十年来,我看过的各种小说、戏曲、影视可谓“不计其数”,可最难忘的是什么呢?想着想着,我想起了中篇评弾《罗汉钱》。

这是1953年春节后的一天,父亲说今晚要带我去南京西路上的仙乐书场去听上海人民评弹团的新中篇评弹《罗汉钱》。是吗?我一下就兴奋起来了。当时,我家刚从无锡搬到上海定居一年不到,我从小就喜欢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但都是在收音机里听的,对那些让我十分钦佩和崇拜的评弾艺术家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听说可以到书场里去“耳闻目睹”真人演出,实在是喜出望外。

我家住在新闸路石门二路,离仙乐书场不远,一路上我一蹦一跳,不到二十分钟就走到了。只见一座灯火通明、现代时尚的建筑物映入眼帘。父亲告诉我,这里原是英商沙逊按照美国纽约样式建造的仙乐斯舞厅,是上海滩达官贵人出没的场所。我一听睁大了双眼,想不到一下子可以开上“洋荤”了,这对于一个刚到大上海的“小无锡”来说不要太有诱惑力哦。

不过,讲到真正叫人难忘的还是《罗汉钱》本身,这个作品是“评弹一支笔”陈灵犀根据赵树理短篇小说《登记》和同名沪剧改编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小飞蛾和艾艾母女两代在《婚姻法》诞生前后的不同命运,讴歌了解放妇女、保障人权的社会新风。而更吸引我的是,舞台上投光灯一亮,随着一回一回书的进展,我终于看到了一批心仪已久的艺术偶像,这些星光璀璨的大牌演员的说唱至今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如张鉴庭演唱张木匠“自叹”和“责怪小飞蛾”,极尽张派艺术行腔老辣、咬字刚劲的特色,激起阵阵热烈的掌声;严雪亭演唱的“乱鸡啼”曲牌“看灯”,充分展示了严调唱腔节奏明快,喷口清晰、朴实机趣的风格,将解放后百姓欢天喜地的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而徐丽仙表演小飞娥的 “回忆”和“相亲”等唱段,更是展示了旋律起伏,跌宕有致的丽调风韵,特别是其中一句“我与保安哥哥情意好”,一唱三叹,在缠绵中不失豪放,在沙糯中尽显优雅,令人“叹为闻止”。

更难忘的还有“金嗓子”朱慧珍所唱的“金光澄亮罗汉钱,送与艾艾为标记”,这个是她在继《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所唱“新年锣鼓响连天”后,又一次更加成熟的女蒋调展现。

当我在月光下离开仙乐书场之时,耳朵还一直在响着这几句稳健洒脱、情景交融的唱腔。是的,金光澄亮的罗汉钱,不仅是优秀青年李小晚送给她恋人张艾艾的定情“信物”,也是一代杰出评弾艺术家送给广大观众的定情“信物”,使我至今难以忘怀这部经典的文艺作品。

昆曲《挡马》【1954】

文·忆70年|五六十年代,那些打动我们的文艺作品

从《挡马》看昆曲人的创新、传承意识

方家骏

1954年,华东戏曲汇演上一出《挡马》技惊四座,让人们对素以“小生、小旦”为主的古老昆曲产生了新的认识。昆曲“传字辈”演员方传芸和他的师兄汪传钤在剧中分别饰演杨八姐和焦光普。早前,两人在《打店》《借扇》等传统戏码中多有合作,可谓是昆曲武戏的绝佳拍档。此次,根据“花部乱弹腔”重新打造昆曲《挡马》,两人更显得志趣相投——要让昆曲“出新”,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家国情怀”,成为一对老拍档的新追求。

《挡马》的求新意识是全方位的,无论是戏眼戏核、唱念歌舞、服饰妆容,还是其中重要的开打场面,都作了悉心编排,演来新意迭出,别开生面。杨八姐进入柳叶镇上的“酒家”,惊诧于墙上挂画尽显“南朝”风情;店主则假献殷勤,伺机盗得“腰牌”——一段“肉头戏”,不仅充满了戏剧性,也充分展现了昆曲载歌载舞、动则有情的艺术特色;剧中的武打则巧妙地利用了一把椅子,蹿翻腾挪,高低起落,尽在其中,场面设计得繁复而优美,将武戏技巧和身段造型结合得格外妥帖。就连杨八姐剧中的妆容,当时也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改造:杨八姐身着白色团花箭衣,头顶翎子,肩饰狐尾,脚踩薄底快靴,既符合乔装潜入番邦刺探军情的特殊身份,也很好地凸显了人物的英武之气,给昆曲舞台留下了一个焕然一新、过目难忘的经典形象。《挡马》获得成功后,各地方戏剧种纷纷前来学演、移植,京剧名家李玉茹、孙正阳、张美娟都曾先后学演过此剧。一出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昆曲武戏,成为名闻南北、长演不衰的戏曲精品。

1957年,方传芸老师在上海戏校传艺教课,给武旦组传授的第一个戏就是《挡马》,其中学得最出色的就是日后成为昆曲表演艺术家、著名武旦演员的王芝泉。根据王芝泉武功条件,老师特意为她增加了“踢剑出鞘”“脚掏翎子”等高难度技巧。八十年代,王芝泉将携《挡马》赴京展演,在深加工中,方老师极富创意地提出,让“杨八姐”足蹬厚底靴完成整出戏的表演,艺术上日臻完美。这出凝聚了两代人心血的《挡马》陪伴了王芝泉一生,也经她之手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昆曲新人。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昆曲人深受党的文艺思想的感召,当时最朴素的想法是,传统戏曲不能墨守成规,昆曲同样要展现与时代同步的精、气、神。用现在的眼光看,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为今天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作出了很好引领和铺垫。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1959】

文·忆70年|五六十年代,那些打动我们的文艺作品

《梁祝》,给祖国的最美献礼

俞亮鑫

今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六十周年。六十年过去,这首作品早已传遍全世界,享誉海内外,它承载了千古传诵的爱情绝唱,寄托了华人共同的民族情感,也打动了不同肤色的人群。网上“您心目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作品”投票活动,《梁祝》得票遥遥领先,高居榜首。

何占豪、陈钢1959年创作完成的《梁祝》,诞生在一个激情飞扬的岁月,时值国庆十周年。但它不是雄壮激越的进行曲,而是一首美丽凄婉的爱情曲。它取材于流传千古的中国民间故事,采用了越剧艺术的优美旋律,融入了西洋乐的奏鸣曲结构和交响乐效果,在封建观念与恋爱自由的激烈冲突中,利用小提琴擅长的艺术优势,生动地再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情侣从同窗共读、甜美相恋,到愤然抗婚直至悲剧一场、双双化蝶。作品时而清新秀丽,鸟语花香;时而两情相悦,其乐融融;时而十八相送,真情难舍;时而激烈抗争,悲痛欲绝……那段动情优美的“蝴蝶梦幻”,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精湛的音乐才艺,传递了千古爱情的美丽意境,讴歌了人类共同向往的情感渴望,唤醒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无尽感动。

《梁祝》诞生在1959年。为国庆十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向院党委报送了大炼钢铁、女民兵和小梁祝这3个题材。在号召大炼钢铁、为防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年代里,大炼钢铁与女民兵无疑更贴近特定的时代氛围。幸亏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的孟波独具慧眼,精准判断,没有简单地采用题材决定论,他为《小梁祝》打了勾。他看中《小梁祝》是因为懂行,它最符合小提琴能呈现的艺术意境,虽然小梁祝当时被列为选题末位。何占豪说:“没有孟波就没有《梁祝》!”这是肺腑之言,也道出了符合艺术规律之重要。

传奇中国故事和优美民族旋律为作品成功奠定了基础。艺术家对这一爱情传奇进行了精心加工与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广为流传的世界名曲,成为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它证明,爱国主义主题不是简单喊口号,贴标签;形象地诠释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名言。有人说,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可见,当年为献礼国庆创作的《梁祝》,已在亿万华人心中悄然凝聚起一种浓郁的故土情怀。这不正是给祖国最美的献礼吗?!

《梁祝》题材是世界性的,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时空……在欧美,有人誉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集婉约、大气、唯美、真挚、感人、浪漫等诸多优点,成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献给人类的一首艺术经典。

电影《早春二月》【1963】

文·忆70年|五六十年代,那些打动我们的文艺作品

难忘《早春二月》

汪涌豪

由谢铁骊执导,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主演的《早春二月》,可以说是我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

影片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讲述了一个有理想追求的读书人肖涧秋因苦闷彷徨,欲在江南小镇休息身心,最后饱受刺激,不得不愤然离开的故事。其间,他因同情老同学留下的孤儿寡母而倍受镇上人的非议,又因与校长妹妹的恋爱而遭到人的嫉恨。后来,老同学遗孤的悲惨结局,以及所教学生的辍学,一系列事情让他醒悟到,只有改变所置身的这个逃无可逃的冷酷、虚伪、颟顸、麻木的社会,才会有真正合符人性并保证人自由的美好生活,所以,他选择不再逃避,而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更广阔的社会,乃至时代的洪流中去。

电影将肖涧秋这个人物“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所,也不可得”的内心戏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将“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轻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的现状(鲁迅《柔石作〈二月〉小引》),通过电影语言,而非“直”、“露”、“粗”、“多”,不加说明地再现在人眼前。不仅主题深刻,艺术上更可称成功。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它采用了个人化的视角,人性化的表现,细节设置丰富,镜头语言精练,像肖涧秋两次弹琴、三次饮酒和七次过桥给全片造成的瞻顾有致,一唱三叹的含蓄的韵味,使它在那个时期独树一帜,不同凡响。它们不是简单的重复,甚至在快节奏的当下看来也不为拖沓,实在是为了征象这个死水般的社会,当然,还有这种社会中居然还残存的这样一种精致、敏感和情深如水,以致让人有一种欲添清泪,成其潺湲的情愫,随着这种基调的悠缓潜滋暗长。这当中,既看得到对此前《神女》、《小城之春》那种含蓄委婉的传统审美的继承,也有导演自身的经历与趣味的凸显。

感叹上个世纪,因为上述追求所体现出的对爱与自由的向往,电影曾被认定为宣扬了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实践最能检验真理。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的崛起,正不断确认自己所继承的是很丰厚优质的传统,有很扎实的基础。如今,我们已能体会到这个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异数,正是十七年故事片的巅峰之作。为此,我们感谢导演和演员!更感谢今天这个时代!

长篇小说《香飘四季》【1963】

文·忆70年|五六十年代,那些打动我们的文艺作品

香飘四季

简平

说起七十年文艺创作的成就,我一直会想到前辈作家陈残云的著名长篇小说《香飘四季》。这部作品于1963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小说反映了解放后的珠三角水乡人民建设新农村的热切愿望,展示了青年农民脱贫致富的昂扬斗志以及他们纯美温馨的爱情。

我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仿若一个传奇。那时我尚在念小学,全国的图书馆都处于关闭状态,能够读到的书很少,大多是私下传阅。一天,我的同学偷偷地塞给我一本用报纸包住封面的书,我忍不住立刻打开,《香飘四季》的书名顿时扑入我的眼帘。同学说,这书是他姐姐问别人借的,我必须在第二天归还。时间那么短促,我只好一上课就把书放在课桌里开读起来。显然,这是冒险的,所以,我很快便逮个正着,书给没收了,而且再也没有还给我。为此我神思恍惚,很长时间都沉浸在中断了的小说中,直到近十年之后,当这本书重新出版时,我才第一次把这部作品读完。

我很想把买来的书还给我同学,算是迟到的弥补,听说他去深圳工作了,所以我趁着出差的机会,把书带到了深圳,可惜的是,我没能再找到他。不过,我却去了一趟东莞——因为《香飘四季》的故事来源于东莞的麻涌。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创作这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陈残云去麻涌蹲点体验生活,他光着脚板走遍了河道交织的村落,在农民家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收集了大量素材,所以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华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则令人陶醉。

我徐徐漫步,那些故事再次在我眼前展现:小说中的东涌村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有子莫当耕田哥,有女莫嫁东涌郎”。主人公许火照是一个雇农的儿子,在饥饿中长大,他忠诚于党的事业,立下雄心壮志,定要领导全村群众齐心协力摘掉东涌的穷帽子。他们进军盐碱地蛇窝,排沟灌水,改变土质,合理密植,种出了粮食。他们还采纳经验丰富的老农的建议,大力种植香蕉,发展畜牧业。辛勤劳动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东涌村获得了空前的好收成,终于摘掉穷帽,变成富村,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我特别喜欢小说中聪灵秀美,朴实坚韧的女青年许凤英,她不贪慕虚荣,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具有美好的理想、纯洁的心灵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她抵制各种诱惑,耐心等待和期望着能够与复员军人何津在一起,因为他与自己有着同样的信念:“我们的国家是个穷国家,但是,穷人不是天生的,穷村、穷国更不是天生的,大家有志气,好好干,总干得出个出头日子。”我走在那片土地上,一一辨认着小说里写到的满地蕉杉、果木,金色田野里的阵阵稻浪,河涌水寮凉棚的独特景致,用这种方式重读了一遍《香飘四季》。

四年前,我去浙江宁海农村定点下生活,我的脑子里一直闪现着陈残云在村子里穿梭的身影,他在作品中透露出的对生活的热情和洞察始终感染着我,我觉得只有像他那样深入、扎实地蹲点,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在前往宁海的路上,我在电脑里看到了大型组歌《香飘四季》,这部献礼改革开放的作品,描绘的正是陈残云小说《香飘四季》的原创地东莞麻涌的今日风貌,颂扬麻涌人不守一隅、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水天一色,绿悠悠的蔗林,绿悠悠的蕉林,绿悠悠的世界……”伴随着美妙的歌声,我再一次重温了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朗的艺术风格和优美的文学语言的经典名著《香飘四季》。

动画电影《大闹天宫》【1964】

文·忆70年|五六十年代,那些打动我们的文艺作品

少年心志欲凿天

张震

我1966年出生,祖父母爱护,我从小被圈着养,接触不到弄堂孩子常玩的“拆天”游戏,只能在家听故事。初是听,继则看(书);几十年来,看了许多,也记得不少。可说到令我难忘的文艺作品,还得从头说起。

少儿憨态,故事听多了,难免学舌;亲朋也因此逗我。5、6岁时,邻居陈伯伯逗我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说到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后,我学舌大人的原话:“孙悟空回到屋里,换了衣裳。”陈伯伯插嘴:“孙悟空换了啥衣裳?”我看连环画上虎皮裙和锁子甲有区别,却不懂具体名称。时值夏天,我父亲下班回家都是脱了衬衫,穿汗背心。情急之下,我信口开河:“穿汗衫马甲。”陈伯伯大笑:“哈哈,斗斗(我小名),侬吹牛逼啊!孙悟空穿汗衫马甲!哈哈。”我被笑得浑身发热,故事自然说不下去了,可我牢牢记住了孙悟空。

1978年的某一天,父亲给我一张电影票——动画片《大闹天宫》。影片充满了中国元素,丰富绚烂的浓重色彩、奇异多变的艺术造型、雄伟壮美的打斗场面,特别是唢呐悠扬中伴着京剧锣鼓点的绕梁音乐深深吸引了我。此后四十年,每当窗外隐约飘进《大闹天宫》的音乐声,我就会迫不及待地转台搜寻。观影后,照例为父母复述故事情节,说到巨灵神手持的兵器,我不懂“锤”这个名称。那时,常见小摊贩炸“油墩子”,就借用来说:“一个肚皮很大的怪人拿着一个像‘金墩子’一样的东西,砸松树像拔小草。”

不久,同学们都看了《大闹天宫》,互相讲诉补充影片的点点滴滴。和世俗的猴子相比,影片里的孙悟空少了丑陋,多了优美;少了孱弱,多了强壮;少了胆怯,多了勇敢;少了毛躁,多了稳重;少了凶恶,多了良善;少了顽皮,多了正气;其实是少了兽性,多了人性。文艺工作者真能够掌握少年儿童心理。他们创造出这个指天骂地、翻江倒海、神挡杀神、佛来斗佛、崇尚独立、追求自由的美猴王彻底占据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正是少年心志欲凿天的年龄,憧憬着自己也能够挣破束缚、打倒藩篱,不仅在行动上模仿着他的形(偶尔在家里身披小被单、手舞细竹棍);而且在思想上接受了他的神。我看书有了积累,多了观点,常在同学中卖弄;甚至在课堂上,接老师的嘴、插老师的话、有时还纠老师的错;踏上社会仍是如此,往往不受人待见;可我依然书生意气。当然,井底蛙难免闹笑话。某次,在报纸上看到“兵民乃胜利之本”,自以为是地认为“兵民是民兵”之误,印错了。我,一个小学生就敢写信给报社,要他们纠错。结果自然是无下文,可我依然挥斥方遒。

2017年,初中同学聚会。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吴老师说:“张震,你那时候给我的感觉是,有一点点怪,不同于一般学生。但怪在哪里,我又说不上来。”我笑了笑,我想我之所以看问题能逆向思维、不迷信权威,说话、作文尽量不蹈袭他人故智、少拾取别人牙慧,或许就是受《大闹天宫》的影响。有时,我猜想陈寅恪在给清华大学考生出“孙行者”考题时,可能会想到他自己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64】

文·忆70年|五六十年代,那些打动我们的文艺作品

足尖上的红色经典

郑慧慧

谈及建国七十年来影响最深的一部舞蹈作品,首先跃出我脑海的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记不清看该剧的具体日子了,但它带给我的震撼却持续至今。

原先,芭蕾在我的印象中是一种深不可测的足尖艺术,站在足尖上的飘飘舞者都是彼岸世界的精灵……而《红色娘子军》的足尖却坚实地踩在了中国的大地上。一个苦大仇深的女奴,一队英姿飒爽的女兵,抓住了我的心灵。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式的芭蕾美,看到了芭蕾民族化的神奇结晶。

建国初期,共和国重视经典引进了西方芭蕾。但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大众产生了“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的抱怨。是“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三化精神,使中国舞蹈家把目光聚焦在讲中国故事,选取了极具典型意义的中国妇女在党的领导下为解放而斗争的感人题材。这来自国人切身体会和反映了民族魂魄的艺术倾诉,一下子拉近了芭蕾和中国人的距离。与此同时,对芭蕾技艺的继承与变革也夺人眼球,比如:吊在水牢中的“双足尖伫立”、逃入密林从树后闪出的“足尖弓箭步”、奋力挣脱时的“倒踢紫金冠”,以及娘子军战士在足尖上的舞刀弄枪、乘胜追击时连续低空的“一字大跳”……这些舞蹈语汇和技巧一改西方古典芭蕾足尖语言的轻柔美感,而赋予其钢锥般的倔强和气宇轩悍的挺拔。

此外,芭蕾语汇的运用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丝丝入扣:吴清华见洪常青给她银毫子时的“足尖骤立”和“足尖碎步缓缓后退”使观众看到了她心中的波澜与激动的滚滚热泪;常青指路时吴清华缓缓抬起的迎风展翅舞姿,让人们感受到了女奴正向着光明提升……舞蹈是一门主要靠意会而不是言传的艺术,芭蕾独特的足尖技艺创造了人体动作的至高精美。正是这些带有中国元素和人物性格的,通过足尖语汇象征性的夸张所带来的舞蹈美感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五十多年来,该剧演出了4000多场,不仅吸引了中国大众,还博得了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一位法国评论家认为:《红色娘子军》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越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洋为中用”要求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必须走继承与变革之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之所以一直占据我的心灵,是因为它让我感悟到继承与变革在于“融”,即从人物出发,揉入中国传统舞蹈基因和特有的生活元素,赋予足尖艺术新的表现力。而不是站在足尖上跳民间舞,或是为了表现民族化而加入游离于芭蕾技艺的整段中国舞蹈,因为“融”需要创新性转型和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梁祝   书场   文艺   足尖   作品   评弹   昆曲   仙乐   罗汉   芭蕾   美文   上海   中国   悟空   艺术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