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丨黄昏

文丨王充闾

黄昏、夕照,景象是迷人的。自从人类把自然风物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宇宙间的各种景观有了独立的美学意义之后,便有无数诗文咏赞它,描绘它。

南北朝诗人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成了传诵千古的吟咏江南春晚的华章;而唐代画家兼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是一幅典型的北方风景画。

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夕照、黄昏更是多采多姿。

它具有美的形象。泰戈尔说:“黄昏时候的天空好像穿上了一件红袍,那沿河丛生的小树,看起来更像是镶在红袍上的黑色花边。”

它又是富有音乐感的。高尔基说,当太阳走到大地里面之后许久,“天空中还轻轻地奏着晚霞的色彩绚烂的音乐”。

它还有性格,有情感。在莫泊桑笔下,“那是一个温和而软化的黄昏,一个使人灵肉两方面都觉得舒服的黄昏”。凡尔纳写道:“太阳在向西边的地平线下沉之前,还利用云层忽然开朗的机会射出它最后的光芒”,“这仿佛是对人们行着一个匆匆的敬礼”。

王充闾丨黄昏

赫尔岑写得更是富有良知,“这美丽的黄昏,过一个钟头便会消失了。因此,更其值得留恋。它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在别人还没有厌倦之前叫他们珍惜自己,便在恰当的时候转变成黑夜。”

原来,黄昏竟是这样的充满情趣,难怪夏洛蒂·勃朗特称许它是“二十四小时中最可爱的一个小时”。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接受了这些教养与熏陶,所以,几十年来,我对于夕照、黄昏,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每年夏天都跟随父亲去牧场割草,那炎炎烈日烤得草原在呼呼地喘气,简直到了燎肌炙肤的程度,但我却百去不厌。一是为了到河沟旁掏洞捉蟹;再就是傍晚时分欣赏草原落日的奇景——

滚圆的夕阳酷似过年时檐头挂着的红灯笼,看去似近实远,似静实动。下面衬托着绿绒毯一样的芊芊茂草,成就一幅天造地设的风景画。晚霞像彩带一样横亘天际,风沉淀下来,草浪平息了,荒原寂静无声。牧归的羊群从远方游来,一团团,一片片,简直分辨不清是翠绿的“魔毯”收敛了白云、彩带,还是白云、彩带飘落在草地上。

我也曾沉醉于海上的黄昏。在水天相接处,耀眼的夕阳像正在爆发的火山一样,喷射出万道光焰,把天际烧得通红。海面上,滚滚惊涛犹如万马奔腾,比赛着向落日驰去,闯进那红宝石和炉火般的蒸腾滚动的霞辉里。

王充闾丨黄昏

然而,最使我难忘的还是在万米高空之上看到的天上黄昏的景观。

那是在上海飞往北京的客机上。飞机起飞后,我习惯地透过舷窗玻璃向远方眺望。呀!一幅绚美的图画简直使我惊呆了。在苍茫的天地交接处,映现出类似日光七色的横亘西天的宽阔彩带。紧贴黛青色天穹的是翠蓝和绀紫,下面是一层碧绿,再下面是一色的橘黄,再下面呈淡金、橙红色,靠近地平线的是一抹丹红,彩带下面是暗黑的大地。

过去在茫茫的戈壁滩和一千八百米高程的黄山光明顶,在号称黄昏景色之最的“日本第一斜阳”——北海道留萌市海滨,我都欣赏过黄昏景色,但像这样的瑰奇伟丽,还是第一次看到。

宇宙实在太广袤了,尽管波音客机以九百公里的时速飞行,但视线内的景观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二十分钟以后,天空开始变暗,七色不甚分明,而后,红色逐渐转暗,彩带全呈暗黄色,最后,与大地融合在一起。看去像薄暮中大片成熟的谷物,这使我想起了那句“如果说朝阳是一种创造,那么,黄昏便是一种丰收与成熟”的名言。

王充闾丨黄昏

我陷入了沉思。

面对着如此壮美的黄昏景色,为什么古代诗人竟会吟出“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类充满萧瑟、悲凉之感的诗句呢?我想,也许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在按门阀取士、靠恩荫选官、凭年资进阶的制度下,无数被褐怀玉之士难以酬其夙志,加上临风落泪、对月伤怀的旧知识分子特有的情感,于是,逢着友朋离别、世路艰辛、流离颠沛等复杂感情宣泄的机会,自然就要迁景于情,产生悲凉之感了。

北宋词人晁无咎说得直白:“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也可以说,这种悲凉意绪是旧时代读书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的折射,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

当然,也不应一概而论。同是古代诗人,旷达、乐观的刘禹锡,就吟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充满豪情的丽句。归根结底,与本人的精神境界或者说世界观紧密联系着。朱自清先生在五十一岁那年,特意反李商隐的诗意而用之,属就一副励志奋进的中堂对:“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陈老总的诗句:“花信迟迟春有脚,夕阳满眼是桃红”,反映了伟大革命家在艰险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叶帅“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佳什,更是振古励今,令人感发奋起。

夕阳也好,黄昏也好,在革命者眼中,原是同朝阳、晨曦一样清新可爱的。卢森堡的《狱中书简》告诉我们,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当透过铁窗玻璃看到玫瑰色的夕晖返照时,竟然“如释重负地长呼了一口气,不由自主地把双手伸向这幅富有魅力的图画”。认为,“有了这样的颜色,这样的形象,然后生活才美妙,才有价值”,“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霞彩和生命的美便会跟我同在”。书简通篇透出思想的开拓和胸襟的博大,哪里有半点衰飒气氛!

王充闾丨黄昏

捷克斯洛伐克革命者、著名作家伏契克被德国法西斯关进集中营。为了摧毁他的意志,秘密警察将他带到郊外去看夏日黄昏、红日西沉的景色,意在诱使他逐渐颓丧、沉沦下去。结果,这种阴险的居心遭到了伏契克的痛斥,他的斗争意志更加坚定了。

社会因素在这里固然起主导作用,但是,同时还有个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问题。在古代人眼里,日出日落,像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一样,或者和花开花落相似。实际上,太阳除了自转而外,并未曾移动半步,倒是人们“坐地日行八万里”,跟随着地球以每秒四百六十五米的速度,由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人们每天傍晚,都同那位“兀坐不动”的太阳爷告别一次,到了第二天清早又见面了。日出、日落的概念,如同我们坐在疾驰的列车上,看铁路两旁的村庄、树木似乎在一齐后退一样,不过是一种错觉。认清这一点,再去看落日、黄昏,也就不会产生迟暮、萧瑟之感了。

科学地说,旭日东升与夕阳西下,原是同一事物的两种景象,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记得一位著名作家在一篇散文中,叙述飞机上看日出的情景: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呈现微明,看去像一条暗红色长带。红带上面露出清冷的淡蓝色晨曦,逐渐变为磁蓝色,再上面簇拥着成堆的墨蓝色云霞,通体看去,有如七色日光那样绚丽。这种日出前的景象,竟与日落后的景观非常相似,证明了二者原本是同一的。

我常想,如果没有那次万米高空上的游目骋怀,我对于黄昏、夕照的印象,大概不会超出草原与海上的所见,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上述新的认识。看来,人类要想不断认识更新更美的事物,就须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野,开拓新的境界,进行新的探索。

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将不断地发展。据说,当科学工作者观察微观世界时,无不为原子世界绝妙的排列而惊叹。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的眼中,表面温度高达六千度的烈焰蒸腾的太阳,竟像金盘一样美丽,柔和,光亮。

但不知月球上的黄昏、夕照是怎样的景观。

1985 年

本文节选自《王充闾语文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黄昏   日光   书简   彩带   夕照   落日   悲凉   美文   景色   诗人   日出   景观   夕阳   自然   太阳   天空   王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