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

这是海明威的著名作品《老人与海》里的一句经典句子:“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故事里有位老人名叫圣地亚哥,通过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后退,坚持到底克服困难,有志者事竟成。

通过这个孤独又坚强的老渔夫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告诉了我们生命有多强大,告诉了我们心该有多宽。

《年月日》: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

《年月日》阎连科

这种让人敬畏的精神,我在阎连科的中篇小说《年月日》主人公-先爷的身上同样发现,虽然两个故事时间的跨度不同,但在他们身上,会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他们的精神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都是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们深深的懂得: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成功与否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而一颗永不言败的心才是更加可贵的品质。

古人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天地万物对人有养育之恩德。离开了阳光、空气和水,人很难存活在世上。因此,人更应发自内心对天地万物怀敬畏感恩之心。

本书作者阎连科,中国当代作家,曾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我记忆犹新是听张抗抗老师的分享认识这位作家的,去年8月下旬机缘巧合下还现场听了一堂他的新书分享会,给我留下的深刻感想是:把不可能化为可能才是文学和才华;而把可能移植为可能是文学,但不是天赋和才华。

《年月日》: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

阎连科

对于作者的文学意义,在百度贴吧上,有一位网上这样评论说,当今中国,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少,读纯文学的人更少,读纯文学还能读到阎连科的更是少之又少。那么对你来说,阅读纯文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文学是人学,人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无常规律,当一个个无常的瞬间发掘了人性的各种可能,文学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认知便有了更宽广的维度,人类鲜活的历史在文学里便有了光怪陆离的永恒。

在阎连科海量的小说作品里,不难发现几乎都弥漫着孤独和绝望的气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笔下的主人公与命运展开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斗争。正如作者在《年月日》里向读者提出的一个问题:“如果人类的祭日到来了,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和一粒种子会是什么样?”


“我家地里冒出了一棵蜀黍苗。”

“那能挡住你不饿死吗?先爷。”

“我七十二了,走不够三天也该累死了。横竖都是死,我想死在村落里。”

全文以千古旱灾的那一年起笔,所有的村人们相继都逃走后,只剩下先爷、盲狗和“我家地里冒出了一棵玉蜀黍苗”,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上孤独苦难生活的种种打击,小说给我视觉冲击最大的因素是:粮食和水,我们要活着,活着才有希望。还有先爷他为了保护全村人的最后一点种子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以及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年月日》: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

《年月日》阎连科

《年月日》这本书最早写于1996年底,距今已经24年了,小说一经发表开始引起文坛关注。同一时期,作者还写了《日光流年》《耙耧天歌》等小说。这批小说的故事背后确实深藏着到底是大自然属于人还是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样的追问和思考。直到今天,我认为我们都不应该去设想,在人类生活中,大自然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而应该思考,在大自然中,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人类的历史比自然的历史短得太多了,长期以来,人类在自然面前扮演了强者的角色。而今天,我们正为这个强者的角色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中国道教强调的“天人合一”,在21世纪显得特别重要——这个合一,那就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大自然同为一体,我们是大自然家族中晚来却更会思考的自然体。

天人合一,是道家庄子提出来的,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道家修行的一种状态和方法。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合一”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主张——人类应该热爱生命和大自然,应该领会所有生命体的语言,要无时无刻感受到生命的灵动,时时处处与大自然的规律相逼结合,能够真切地取得其他生命的信任并与之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人与物质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都要完美契合。

自古以来,在农业社会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便有深厚的土地情结。从作品中先爷所展现的土地情结中不难发现,只有将生命扎根于这方土地时,即使对毫不起眼的幼苗也能看出诗意,对物质的需要要更强烈,把与盲狗和小说中出现的狼之间,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进行对视交流,使他对盲狗、小苗及所在土地更加牵挂、忠实。

《年月日》: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

《年月日》阎连科

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的极端天气频频出现,据相关部门报道关于今年旱情的消息说:

在旱情方面,2020年年底至今年2月初,江南、华南大部、西南南部等地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四到七成,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主要江河来水明显偏少,局地发生城乡供水紧张和农业旱情。2月以来,南方地区出现2次较强降雨过程,大部地区旱情缓解,但云南部分地区一直未出现有效降雨。

大自然灾害一直以来都离我们这么近,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尽管人类是地球上最有创造力最具想象力的物种,但是不可否认,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是脆弱的。苏轼曾在《赤壁赋》写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所以,人,对大自然需心怀敬畏。

在看完阎连科《年月日》这部小说后,让我想起袁隆平爷爷曾说过的话:「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确实做到了。

袁爷爷还说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爷爷用他的一生,真正诠释了:「一粒小小的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年月日》: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

在一期采访节目中,记者问了阎连科这样一个问题:您故事的主人公往往受到自然与命运的无情束缚,却似乎总能在简单而最有人情味的事物中找到希望。对您来说,人唯一的生命(希望)是什么?您很多小说里的答案似乎是爱。

阎连科对此回答道:对我来说,人唯一的希望就是在黑暗中的那束光,牢笼中的那扇透光的小窗和门缝,当然也是您所理解的爱。而更确切的说法,是一个盲人在暗夜里,为我们仍有眼睛的人打开的那一束手电筒的光。

小说所讲述的对生命追求过程中的精神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面对困难挫折我们也许会失去很多,但我们不能认输,人的精神是不可摧毁的。阎连科通过《年月日》这部中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他的精神是不能被打败的。

扎根土地,敬畏自然,善待生命。只有认真了解天空才能扎根大地,只有认真了解地球才能使生命扎根于地球,只有认真了解生命才能扎根生命。

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年月日   纯文学   旱情   道家   敬畏   美文   大自然   粮食   星光   人类   土地   自然   精神   生命   故事   小说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