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眼中的常人:为什么把百姓看作刍狗

如何看待老百姓呢?老子“语出惊人”:圣人象天地一样并不“仁慈”,而是把百姓看作祭祀用的草狗。

即《道德经》原文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眼中的常人:为什么把百姓看作刍狗

把百姓看作刍狗是轻视百姓吗?是否定道的悲天悯人情怀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可以看看《道德经》的另两段表述: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这两段话很有意思——对于老百姓,“圣人皆孩之”,就是把他们当作孩子一般对待。对待百姓,靠的是道德,靠的是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善”和“信”。

好的人,圣人善待之;不好的人,圣人也善待之。相信的人,圣人也相信他们;不相信的人,圣人还是相信他们。

“上天有好生之德”,只是老子是辩证法的祖师爷,他反过来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老子眼中的常人:为什么把百姓看作刍狗

因此,“以百姓为刍狗”并非否定道的人文情怀,而是要跳出来,站在超脱的高度,来理性、冷静地看待万事万物,以及百姓民众。

从这个层面上说,不德,就是不讲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不仁,就是不讲一般意义上的仁慈。

具体来说,不仁,就是不要不感情用事,不为外物所动,更不要小恩小惠、假仁假义,而是要以恒定之心、冷静之心客观看待人和事,借用佛家的话来说这种心就是“不动心”。

对待天地人,不如守中。中即是道,道位于中,要不偏不倚。

老子眼中的常人:为什么把百姓看作刍狗

对于真正的道德,世人有三种看待,老子概括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可以说,上士凤毛麟角;嘲笑大道的下士虽不占主流,但也占有一定数量;老百姓大多属于中士,道德在老百姓的心中似信非信,程度不同地呈现以下状态:好像有,好像无;一会有,一会无;今天有,明天无;此事有,彼事无;似乎有,然而无;以为有,其实无……

老子一针见血地说:大道坦荡,民众却喜欢走小路(即“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这是常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说常人就是知道了“道德”,也未必会真正落实这些道理,而是喜欢走小道,喜欢走捷径,对“道德”叶公好龙,甚至是背道而驰。

比照“大道甚夷”,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是不是要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喜欢走“小路”,走各种所谓“捷径”呢?是不是喜欢走胡同,又如何才能避免走进或者又如何走出死胡同呢?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你认为的道又如何呢?

先行者总部——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经行天下光未央

欢迎交流,欢迎订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道德经   常人   佛家   老子   百姓   上士   下士   中士   仁慈   圣人   美文   小路   老百姓   眼中   大道   道德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