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莉:母亲的第一次旅行

女儿考上大学那一年,母亲65岁。罹患高血压30余年的她,身体状况节节衰退,背驼得很厉害,间歇性咳嗽气喘,走路的脚步也蹒跚起来。我对母亲说:“现在有时间了,我想带您去旅行。”这一次,母亲没有拒绝,乐呵呵地答应了。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在偏僻的家乡小山村生活了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省城西安,而且仅仅只有两次。上了年纪以后,母亲更是不喜出门,固执地守着三间老屋、一亩薄田,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为子女操着永远操不完的心。得到母亲的应允后,我万分欣喜,立即登录各类旅行网站,从交通、饮食、习俗、景点等等角度反复对比筛选,将目标定在了青岛、大连,幻想着和母亲来一次愉快的海边之旅。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这个计划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她说从电视上把啥美景都看了,不想跑那么远,要去咱就去延安,去看一眼毛主席住过的地方。


母亲对自己人生第一次的旅行安排,我打心眼儿里不愿认同却也无可奈何。几番动员说服无效后,我们在那一年的中秋节假期,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行程。动车启动那一刻,母亲笑容满面,欢喜和满足从眼底溢出,还有几分虔诚,像一个纯真的孩童,更像一位忠诚的信徒。那一刻,我对母亲的选择忽然理解,思绪瞬间飘回久远的从前——那时候,我还年幼,母亲很年轻,穿的确良衫子,梳着两条长长的麻花辫,挤在一堆人群中,一只手抱着我,另一只手擎着毛毛钱,抢一张电影票。

袁莉:母亲的第一次旅行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一直都是满腔红色情怀的文艺女青年。1955年出生的她,在六个兄妹中排行老大,家境异常贫寒,常常缺衣少食,却在外公的支持下,伴随着文革时期的动荡不安,勉强把书念到了初中。打记事时候起,我就知道母亲与村子里的其他婶子和姨不一样,她喜欢看电影,也喜欢看书。80年代中期,老家小山村里唯一的一个电影院,每隔两三天会有一场新片子放映,从《永不消逝的电波》《烈火中永生》,到《啊!摇篮》《小花》《地道战》《高山下的花环》……用母亲的话说,她带着我几乎场场光顾。我家的土炕头上,也经常会有《红岩》《第二次握手》等厚厚的小说出现。


对于母亲的“穷讲究”,从未进过学堂的小脚祖母百般谴责阻扰,甚至指桑骂槐,还藏了煤油灯,到底还是没能改变一丝一毫。母亲经常给我讲小说里的故事,教我读父亲从学校里带回来的语文书,我在这样的熏陶下慢慢长大,比同龄的孩子更早知道了李侠、江姐、赵小花、丁洁琼,被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召着、指引着成长。至今我依然清楚记得,母亲对我讲起狼牙山五壮士跳下悬崖时的悲壮表情,讲起红军过草地陷入沼泽时眼里泛起的泪光。童年时,我经常把自己想象成王二小、潘冬子,少年时,又幻想自己是卧底敌营的中共地下党,或是英姿飒爽的双枪老太婆,和小伙伴玩的游戏从来都不是过家家、扮新娘,而是折了一根木棍当机枪,架在土堆上“突、突、突”地扫,仿佛看见对面的敌人瞬间倒一地……

袁莉:母亲的第一次旅行

两小时多一点儿的路程很快到达终点,我的思绪随着列车到站的提示声戛然而止,叫醒身旁打盹儿的母亲走出高铁站出口,一脚踏在延安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望着眼前的车水马龙,我的心里倏然涌动着一股说不清的情愫,是敬畏、是缅怀、又或者是满满的幸福感,一时竟无以言状。匆匆来到酒店稍作歇息,母亲提议先去看看杨家岭。一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大门,母亲就被刻有中共一大至中共五大会议内容的一排石碑吸引住了,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阅读起来,像极了坐在历史课堂上认真专注的小学生。跟随在母亲身后,我们又依次参观了庄严肃穆的中央大礼堂、毛泽东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故居,从讲解员的详细讲解中回顾了中共七大的空前盛况和重大历史意义,知晓了中共中央在杨家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解放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概况。在杨家岭毛泽东故居,母亲在一张照片前驻足良久,那是一张毛主席穿着大块补丁裤子作报告的照片,走出那间简陋的窑洞时,母亲感慨万千,又一次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世事这么好,来得太不容易,你要教育好你娃,要艰苦朴素、要学会吃苦……”我说:“妈,从小到大说了无数次了,我记着了”,她才放了心,不再絮叨。


在延安的第二天,陪着母亲相继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登上了清凉山,我才终于对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走完纪念馆的六大展厅,长征路上的坚韧不拔、大生产运动的热火朝天、延安民族学院的朗朗读书声、整风运动的坚定决绝……那些隔着岁月风尘的历史记忆,如同一帧帧旧照片,在眼前一一浮现,母亲和我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走出纪念馆许久也无法平静。而最令母亲感兴趣的,则是延安新闻纪念馆里的陈列。从一楼到三楼,她踮着脚尖,浏览了墙上的展牌,在复原当年新闻工作者工作状态的五孔石窑前久久不肯离去。我懂母亲,尽管在命运的安排下,她这一生都只能做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在内心深处,对徐瑞璋、原清志等这样博才多学的优秀女子,母亲是满怀敬仰和艳羡的。我经常想象,如果生当其时,母亲一定会离开家乡,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成为建设新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名忠诚战士,这一点,我始终深信不疑。

袁莉:母亲的第一次旅行

在延安的最后一天,母亲和我爬了一趟宝塔山。体力不佳的母亲很坚韧,上山途中执意不用我搀扶,自己沿石阶缓缓而上,每到一处都仔细察看,用心用情地感悟体会。看完日本工农学校旧址的展牌简介后,母亲动情地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这样的格局和胸怀!”言语间满是自豪。爬上山顶,巍巍宝塔赫然屹立于眼前,塔身古朴沧桑,静静地伫立于九月的灿烂阳光中,俯瞰着延河水环绕的古老延安城。宝塔旁边有一口大铁钟,得知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时、报警,母亲赶紧拉着我合影留念,像兴奋的孩童。不远处,红底白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熠熠发光,广场上每一位游客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的眼睛忽然就酸涩了,忽然很想对长眠于中华大地上的革命英烈们庄严汇报:“这盛世,真的如您所愿了”。


走下宝塔山,带着母亲去往枣园,对这个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母亲期盼已久。在景区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先后参观了小礼堂、机要局、中央五大书记旧居、中央医务所、幸福渠等景点,最令我震撼的,莫过于毛主席为纪念张思德烈士而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的讲台了。聆听着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事迹讲解,所有人都静穆肃立、面色凝重。“为人民服务”简简单单五个字,第一次在我心里有了千钧分量。


返回酒店途中,我和母亲沿着街道慢慢溜达,夕阳把我们的身影拉得老长,文化广场上一群群白鸽子安逸地觅食,一派静美和谐的生活画卷。和母亲谈起在延安三天的所见所闻,她笃定地告诉我,说有生之年到延安看一看是很多年的心愿,她这一辈子,没单位、没工作,没有写过入党申请书,更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但在她心里,是坚定不移地相信共产党、感激共产党的,她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后辈都能够好好工作、好好做人,不辜负这好日子、好社会。恍惚间,40多岁的我似乎又变成了不谙世事的幼童,静静地聆听着年轻母亲的教诲。


延安之行是母亲人生中的第一次正式旅行,也正是这次旅行,让我又一次明白,我何其幸运地拥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是全中国十几亿人民群众里毫不起眼的一员,是芸芸众生里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却用一生的阅历和行动,诠释着自己无比坚定的信仰,并以此指引子女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成长。在我工作懈怠消极偷懒时、在女儿浪费钱物贪图享受时、在家人面对利益无从抉择时,母亲总是最清醒的那一个,为我解答难题,让我豁然开朗。

今年,母亲67岁了,精神头出奇得好了很多。我和她商量好了,下一次旅行,我们就去井冈山。


袁莉:母亲的第一次旅行


【作者简介】袁 莉,商洛市中心医院工作人力资源部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陕甘宁边区   中央书记处   整风运动   党中央   延安   中国共产党   母亲   旅行   讲解员   景点   旧址   纪念馆   美文   中共   子女   工作   袁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