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生活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名人的课程,或者读了很多有哲理的书籍,读的时候似乎都明白了,知道了很多做人处事的学问和道理,但是一到具体的实践中,依然是做不到,道理好像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就像在现在社会很流行的读经班、读经群等等各类形式的诵读活动,对于这种活动当然有好的一面值得肯定,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读了很多,读的也很有兴致,也坚持的不错,但是大部分人依然是,经是经,达不到灵活应用,遇事依然迷茫。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生活


这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字面的意思大家都明白。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把这句话放在开篇?学习的过程是个觉悟的过程,而不是单单的学知识,觉悟就是不断在实践中去提升。习是在生活中践行,觉悟不是在考想、打坐,是在生活中磨砺和践行。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生活


王阳明在心学中提到,知行合一,更是解释了学和习的关系。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 人们通常用这两句话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生活

毛选中的实践论更好的解释了什么是学,什么是习。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实践论   马克思   道理   真知灼见   规律性   知者   字面   行之有效   开篇   圣人   美文   学问   不好   过程   自然   关系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