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27天《学会写作》积累素材


读书打卡第27天《学会写作》积累素材

01感受法积累素材

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写作也是一样,看起来平地起高楼,洋洋洒洒写出大篇的文字,其实都得益于写作者日常的积累。生活中积累素材,每时每刻的感知都在积累素材。人体的感知有六个方面,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也是通过亲身感受积累素材的六个角度。

一、眼;

我们经常说某人的写作有画面感,好像作者描绘的场景就在眼前,这种超写实的感觉其实就得益于写作者借助眼睛细微观察。

国外有一种说法,说记住某个东西除了靠死记硬背还可以采用照片法。所谓的照片法,就是说眼睛要像一架照相机,把当时的情景拍下来,印在脑子里。

生活中如何用眼睛搜集素材呢?一是看主体,比如上面例子中的母亲,要记住她的样子、穿着打扮、当时的状态,才能如实地描述;二是看环境,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围的人、周遭的环境等;三是看人物的身体语言,很多时候细微的肢体语言往往能传达更多的信息。

二、耳

听觉是我们经常忽视的一种感觉。通过听觉主要搜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周遭环境的声音,通过感知某种信息,实现更细致的观察;二是因为某种声音产生某种感受,从而有感而发。

为了积累写作的素材,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耳朵,让耳朵能更敏锐地感知声音。这里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刻意去用耳朵辨识声音,具体做法是:任选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可以是喧闹的大街,也可以是夜深人静时候的房间。国外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说让人流口水的不是牛排,而是煎牛排时的吱吱。为什么吱吱声会引发人们的食欲,就是因这个吱吱声带给人们某种感受。

声音也是如此,我们听到的声音,除了作为声音信号之外,很多时候还会让我们产生某种奇妙的反应。同样的一种声音,在一种环境下是高兴的,在另外的情境里就能让人凄凄惨惨戚戚。同样的声音,有人听来就是悦耳的,在另外一些人听来,就是悲苦的,这是因为,对声音的感受很容易融入情绪的因素。

三、鼻和舌

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鼻子用来闻气味,舌头用来品尝味道。鼻、舌可以帮我们找到更多写作的素材,因为气味和味道很多时候是直通内心感受的。

很多人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力。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讲到酱:

在中国的北方,酱的意味更加直接。再过三个月就是下新疆的时候了,但是准备的工作却要从现在开始。做酱是东北人家的大事情,邻居也赶过来帮忙。煮熟的黄豆在锅里直接被捣烂。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

温暖的火炕上,六只手合力把豆泥堆砌成型。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最后用透气的黄纸包裹,捆绑成结实的酱坯。酱坯被挂上墙。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它们静静地发酵。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地转化。

鼻子和嘴巴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也激发出彼此的认同感。写作中,通过鼻、舌获得“知”,通过内心表达“情”“意”,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素材积累方法。

四、身和意

身、意强调由感知到想法的思维过程。靠身体感知,靠意念关照产生一些可以用于写作的素材,这是积累资料的高级形态,因为知觉和思考更加接近文章最终呈现的形态。

前面眼、耳、鼻、舌更多还是感受部分,看到光怪陆离的世界,听到新鲜事和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闻到特定的气味,尝到让人感动的味道,这些还都停留在具体的感受上。身和意更进一步,讲到了人的感知和情绪。

写作中如何靠身、意去搜集素材呢?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倾诉法,最喷薄的状态通过即时快速地倾诉,记录下情感、情绪。

感知可能转瞬即逝,所以在搜集这些感知碎片的时候可以直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拿出手机录音,待到事后整理。

读书打卡第27天《学会写作》积累素材

02采访法积累素材

大家最熟悉也最常见的采访就是新闻采访,新闻记者会就某个问题甄选采访对象,然后设置问题,通过跟被采访者交流、探访新闻发生的环境、询问相关当事人、实地考察等方式,得到关于某个事件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写出故事或者做出评论。

所有的采访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准备模块、采访模块和整理模块。

✷准备模块:采访看起来是跟人聊天,但其实并不是简单的闲聊,对于采访者来说,应该在采访前充分了解被采访者和采访话题,做到有备而来。

✷采访模块:采访除了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还有两项更重要的工作,一是观察细节,观察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情绪等,通过这些反应对照被采访者提供的问题答案,得到更多的信息;另外一个叫采访挖掘,除了采访提纲上列出的问题,在采访中,要结合现场的情况,增加追问、寻求解释等额外的要求,引导被采访者沿着某种叙述逻辑提供完整的资料。

✷整理模块:整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采访录音整理,需要把采访中的录音原封不动地还原成文字,整理中需要保证文字的准确性,也要保持上下文的关系;二是笔记整理,需要检查采访过程中的记录,该补充的知识和资料要进行补充,当时只是记录概要的要丰富完善。

读书打卡第27天《学会写作》积累素材

03笔记法积累素材

如何记读书笔记呢?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所谓笔记,其实有两个作用。一是记录想法,加深印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听(看)一遍,不如写一遍,把内容记在笔记里可以强化印象。二是记录重要的内容,以备日后查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时觉得印象很深的东西,也许过了几天就忘记了,所以要用笔记记下来,方便日后回顾。

✸日常笔记是直接的一手素材

日常的笔记本身是一种简单的写作练习,同时它也在为写作较为复杂的文章积累素材。

日常发生的事都是很具体的,有最细微的细节、有最符合人物身份的对话、有当时最真实的感悟,这样的内容,稍作加工就是一篇好文章。

如何记日常笔记呢?方法很简单,叫作“随时随地法”。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有任何的想法,就赶紧把要点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到家,尽可能详尽地还原当时的要点。现在手机很方便,也可以把念头和想法记在手机上。更方便的,现在有了语音输入法,当时不方便打字的,把声音录下来,回头再整理。坚持这种方式,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写作素材库。

✸读书笔记是写作间接素材

1. 摘要法:顾名思义就是把文章中好的句子、段落、方法、图标等摘录下来。也叫作把“把书读薄”的方法。摘要法只记录要点或者标题,也可以记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数据。

2. 感触法:把读书和自身实际、个人体会结合在一起,对书的内容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感触式笔记的好处是边读边想,时刻保持对书本内容的思考和质疑。作者在书中可能会提到一些新名词、参考书,用三栏笔记法可以在感悟栏中特别注明,方便以后的查阅。

3. 延伸法:只记录和感悟还属于对书的表层理解,更深层次的学习应该是延伸式的。比如看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书报告、一篇书评,甚至是就书里的某个问题深入研究后跟作者探讨。

笔记的整理和应用

要用好笔记首先要对笔记进行归类,比如这一本是读书笔记,最好全部是读书的内容;另外一本是课堂笔记,就全部是课堂上记录的内容。

其次,要养成给笔记加索引或者目录的习惯。比如一本读书笔记里,记了3本工具书、6本小说和4本学习成长的书,那你应该在笔记的最前面标注一个简单的目录,记录下这13本书的名字,甚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每本书的要点,方便以后需要的时候查阅。

读书打卡第27天《学会写作》积累素材

04利用网络快速积累素材

写作时的网络搜索,其实就是写什么话题找什么内容,而且是临时找,甚至是边写边找。现在有了网络资料库,只有计算机能联上网,就可以获得海量的资料,连跑图书馆都省了。

如何通过现有的工具快速搜索素材呢?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方法和简单的小工具。

✸搜索引擎

现在的写作者离不开网络资料。从写毕业论文的大学生,到搞学术研究的教授,从自媒体从业者到把写作当成爱好的普通人,大家都会通过网络找寻写作的素材。

1.知识素材:不确定的人名、地点、时间、事件等,需要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资料确认的;不确定的词语、原文和用法,需要了解确切意思的;新闻事件、数据、事实、资料,需要核实的。

2.意见及趋势:网络上不但汇集资料,还汇聚了各种意见,对同一个事件,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评论,综合这些意见和评论,基本上可以比较全面地看到一个事件以及读者和用户对事件的态度。

✸内容大大数据

内容大数据会对媒体里的各种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对同类的内容进行分类、汇总,给出相关的趋势分析,并提供话题热度、内容关联度、舆情、阅读人群构成等数据。

快速找资料的方法,在未来越来越多的资料会共享到网络云平台,在浩瀚的资料海洋里,如何快速找到为自己所用是人人都需要学会的技能。

读书打卡第27天《学会写作》积累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素材   美文   中国   模块   日常   采访   声音   事件   环境   笔记   方法   作者   内容   数据   资料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