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野菜的那些事儿之车前草

关于野菜的那些事儿之车前草

周作人和汪曾祺二位都以《故乡的野菜》为题,写过散文。普通的文字,由大家煲出来,字里行间都弥漫了诱人的香气。

周先生远离了浙江绍兴,汪先生久别了江苏高邮,他们其实是借野菜,寄托黏稠的乡思啊。

我的家乡紧靠秦岭北麓,处于关中的南部边沿地带,具有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特征。鸿蒙天开,不知何年何月,植物的种子,随着秦岭的水流漂浮而出,随着大漠的风尘翻卷南来,随着飞鸟的喙,迁徙而至。这其中,当然包括各种野菜的种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生不息,比如水芹菜、荠菜,仁苋菜……

之三:车前草

春夜睡醒,入耳的,还是这种声音。

油灯如豆,火焰在隐约间起伏。灯芯是母亲用缝衣线挑出来,控制好的长度,短则光焰过暗,长则嫌其太过烧油。母亲右手摇动纺车的拐轴,纺轮飞快地转动,切割出嗡嗡嗡的声音,似乎有一群小蜜蜂飞动采蜜。她左手捏着搓好的棉花捻子,手臂匀速扬起,一根细细的棉线,在母亲的指间变幻出来。吁———纺轮倒转,左手捻出的棉线,缠上脚边纺车铁绽,线穗在慢慢增粗。

年前刷新的蓝白土的墙壁上,母亲和纺车的影子,占了小半面墙壁。我时常鸡啼半夜醒来,看到母亲为一家人的衣着打熬,啥时才是她的休息时间啊!

地上的竹笼里,是白天我与母亲在田间垄畔劁回的野菜,已经捡拣干净,母亲说,明天中午用煮面条的面汤焯菜,然后,连同面汤一块投入酸菜缸,缸里有之前淹好的酸菜,再翻搅均匀,这样,两天之后,新酸菜淹成。

竹笼里,野菜不下十种,这其中,有一种叶如猪耳朵的野菜,母亲说,这种菜叫阿婆纺线。

但此“阿婆”纺线,非彼阿婆纺线。此“阿婆”的纺轮嗡嗡有声,彼阿婆与同类静卧竹笼,等候命运的安排。受煎熬,是结正果,还是走上不归路?我全力开动想象力,这问题,懵懂年幼的我,得不到结论。

我于是投目光于插着木关子的薄木板门。

我家这合门,柳木制成。这合柳木板门,纹理扭曲,顺逆无向,父亲制作时,为尽量保持厚度,背面只是稍事刨推,解板锯起的木丝,凹陷处有许多并末刨断。这正适宜一个儿童在他的世界里,展开无尽的想象。当然,想象与知识和经验相结合,似乎比较顺应思绪。

我睁大双眼,门板上,刨刃未曾刨断的小丝这儿一堆,那儿几点,我又迷上双眼瞅那些木丝的组合,像荠荠菜,巧合蛋,米蒿……当然,首先给木丝组成图的野菜,就是阿婆纺线菜了。

我们老宅院祖辈最有知识的大爷说,阿婆纺线菜,药名叫车前草。另外还有许多名称:车轮草,当道,牛舌,牛遗……古时候有个叫陆机的人说,车前草喜欢生长在路边和牛马车辙里,所以才被叫作这些名字。

大爷还讲了一个遥远的故事。

关于野菜的那些事儿之车前草


东汉时候,有个叫马武的将军,带着兵马南征,被羌族人围困。天气炎热,人和马匹都患病了,先后尿血,甚至起了瘟疫。

一位马夫忽然上报,几匹马不治而愈。经过观察,这几匹马不远处,一种牛舌头形状的野草被马儿吃得干干净净。马武大喜,命军士大量采挖,大锅熬汁,人马喝了之后纷纷痊愈。因为这种草多生长于路上及道旁,车辗人踏,却自生生不息,就取名叫车前草。

此外,有关车前草的一些知识,我是此后多年,一星半点逐渐了解的。

《诗经.周南.芣苢》曰: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里的有字,取得之意。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捋,手握起来,顺着茎杆滑动,成把地采取。袩,一手提起衣襟兜着。襭,扎衣襟于衣袋上,再把物品塞入。诗中的采采,即采而又采。薄言,是补音节的发语词。芣苢,又写作芣苡,音义相同。

这遥远的来自周朝的民歌,穿越时空而来,那么通俗,又那么雅致,立体的画面,唇齿吟诵间,就活现于眼前。

清人谭献写有一阙《蝶恋花.庭院深深人悄悄》,极为有名。下半阙曰:

花发江南正少年,

红袖高楼,

争抵还乡好?

遮断行人西去路,

身躯愿化车前草。

男子远行江南,久不还乡,幽居的女子思郎情切,惴惴不安。江南风景如画美女如云,千万别拈花惹草啊!盼夫君早日归来,新人哪有旧人对你情真意切呢,如果回来,我甘愿变作你离去时车马前的车前草,愿意受碾踏以表心旌,只为能留住心上的人儿。够感人的吧?

车前草全株入药,性甘,寒,无毒。利尿清热,明目祛痰。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录了一个有名的病例:欧阳修患有习惯性的泄症,宫廷医生也束手无策。他夫人在市场上偶然遇到有人卖药,顺手买了一剂,欧阳修服后,从此竟然谷藏(止泻)了。就找到卖药人极力讨教处方,此方是:车前子碾为粉末,每次加米二钱匕同煎。并且说,此方利尿而不动气,尿利则清浊分道,“而谷藏自止矣”。

明代周定王朱橚《救荒本草》说到车前草时说:采嫩苗叶煠熟,水浸去涎沫,淘净,油盐调食。

药用保健价值既高,又有雅诗以佐餐,作为一味野菜,吃法明明白白,节令正当仲春,车前草恰恰鲜嫩,您何不出雅意,离蜗居,走向阳光明媚的大自然,“采采芣苢”呢?

作者简介: 杨亚贵,籍蓝田汤峪,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蓝田创作基地委员,蓝田县作协会员,西安市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为文通达者鲜,却恶无病之吟,愿以淌自心田之流,与君共释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车前草   车前子   野菜   蓝田   秦岭   竹笼   纺车   柳木   面汤   荠菜   棉线   阿婆   江南   酸菜   美文   事儿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